本篇文章3355字,读完约8分钟

288 2018年春季冬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小组

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目前,“雨”已经过去,主要产区的大部分冬小麦都开始返青、返青,这是春季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种苗转化、建设高产林分的关键时期。受去年秋播期间持续降雨的影响,部分地区小麦播种期推迟,晚播小麦面积增加。另外,主产区冬春季平均气温低于正常年份,苗木生长普遍较弱。根据今年冬小麦幼苗的特点,春季田间管理应坚持“以推广为主,推广与防治相结合,以点带面,以苗制苗,加强分类管理,促进苗期条件的转变和升级,防治病虫害和杂草,防治春季冻害”的技术路线,做好春季麦田管理工作,为夏季粮食收获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业部发布2018年冬小麦春田管理技术建议

一、黄淮与北方冬小麦区

该地区南部的小麦已经变绿,该地区的中部和北部仍在过冬。由于晚播小麦面积比去年大,冬季降水少,导致当前含水量偏差,秧苗弱。

一种是镇压锄头并浇水以保持土壤水分。早春粉碎可粉碎土块,封闭裂缝,沉降冬季冻融的疏松土壤,提高土壤含水量,使土壤与根系紧密相连,促进根系吸收养分;锄地可以提高地面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压锄结合,先压后锄,达到松土、提高土壤水分、保持土壤水分、升温、抗旱、促进幼苗早期生长的效果。对于因挂根育苗和粗放耕作造成土壤疏松、土块和秸秆还田较多的地块,应在早春土壤解冻后进行补灌,以防止干旱和保护幼苗。对于没有水灌溉条件的旱地麦田,解冻后土壤会及时受到抑制,促进土壤下层水分向上运动,从而起到改善土壤水分、保持土壤水分和抗旱的作用。

农业部发布2018年冬小麦春田管理技术建议

二是推进控制与分类管理相结合。对于三种类型的苗木,应优先推广。“一针”或“覆土麦田”应通过“早锄早追肥”等措施促进幼苗的转化和更新。在早春,当表层土冻结2厘米时,锄头将开始升温并加速早发。同时,应在早春土壤解冻后及时施用氮肥和磷肥,以促进根系生长、分蘖和穗数。只要含水量可以接受,尽量避免早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土壤透气性,延缓小麦幼苗生长。当日平均温度稳定在5℃时,可以对三种类型的幼苗进行施肥和浇水,每亩施用5-8公斤尿素,促进三种类型幼苗的转化和更新。拔节期,每亩施用5-8公斤尿素,促进穗发育,增加穗粒数。对于第二类幼苗,关键是要适当促进春季分蘖,巩固冬前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小麦出麦期应进行肥水管理,10-15公斤尿素应与浇水亩配合施用。对于第一种类型的幼苗,氮肥被突出显示并向后移动。对于土壤肥力较高、人口在700,000-800,000之间的麦田,应在小麦拔节期中后期追肥浇水,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对于土壤肥力一般、人口在60-70万之间的麦田,应在小麦拔节期进行肥水管理,并在浇水的同时施用15公斤尿素。

农业部发布2018年冬小麦春田管理技术建议

第三,防治病虫害,化学除草。做好纹枯病、全蚀病、麦蜘蛛、蠓等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引导农民科学用药、安全用药、及时防控、联合防控。对于冬前不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在日平均温度稳定在6℃后,选择上午10: 00至下午4: 00的晴天进行及时的化学除草,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合适的除草剂,严格按照要求操作,避免药害。

农业部发布2018年冬小麦春田管理技术建议

第四是防止冻害,及时补救。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降温前及时灌水,提高土壤含水量,调整近地层小气候,减小地温变化范围,防止早春冻害。冻害发生后,应及时施用适量氮肥,然后浇水,以促进冻害小麦的生长。

第二,长江中下游的冬小麦区

该地区小麦开始陆续返青,但晚播面积大,冬季雨雪量大,气温低,弱苗比例高。一些麦田沟系标准低,土壤潮湿,容易造成积水。大多数麦田在冬天之前没有被移走。

首先,幼苗的施肥促进了弱化向强化的转化。春天,应该及时检查幼苗。对于三种苗型,群体过小,每亩分蘖少于35万株,施过重肥的麦田,返青后应及时施肥,以促进弱壮生长,争取全穗。一般情况下,每亩施尿素5-8公斤,三元复合肥10-15公斤,含氮15%,五氧化二磷15%,氧化钾15%。对于群体中分蘖数适宜的一型和二型苗期麦田,在叶色正常消退时追施拔节肥,植株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固定长度,第二节间延长1-2厘米,有利于培育壮茎大穗。对于人口太多、叶色不正常衰退的麦田,应适当推迟拔节肥,以防倒伏。

农业部发布2018年冬小麦春田管理技术建议

第二是清理沟渠,控制土壤湿度,排水以减少污渍。早春时,如果麦田没有排水沟,晴天时应尽快打开麦田的三条沟,沟土应均匀分布,以免损伤小麦幼苗。挖沟麦田保证了麦田外三条沟渠的畅通。

第三是防止冻伤,并尽快修复。小麦冻害发生后2-3天,调查幼穗冻害程度。茎蘖冻死率超过10%的麦田应追施追肥。5公斤冻害率为10%-30%的麦田施用尿素,30%-50%的麦田施用7.5-10公斤尿素,50%以上的麦田施用12-15公斤尿素,力争小分蘖、高节位分蘖成穗。

四是防治病虫害,化学除草。重点加强对疮痂病、白粉病、纹枯病、锈病等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尤其是抽穗期和初花期。各地要根据杂草种类及时进行化学除草,控制杂草危害。对于人口过多且有倒伏风险的麦田,应及时采取抑制或化学控制措施,防止倒伏。

三。西南小麦区

该地区小麦处于拔节期后期,出苗情况总体较好,但1月下旬至2月上旬气温持续偏低,生长进程略晚于常年。多数地区土壤水分适宜,丘陵地区稻茬和小麦渍害明显。条锈病的发病率比去年同期略高。管理措施主要是促进和促进与控制相结合。

一是科学施肥,促进幼苗健康。对于产量目标为每亩400-500公斤的稻麦茬,纯氮总量应为每亩9-11公斤。如果农民在亩地底部施用6公斤纯氮,在拔节期施用3-5公斤。对于晚播、群体小或生长弱的旱地小麦,每亩施速效氮肥2-3公斤。

第二种方法是观察水的含量,补充水分,清理沟渠,去除污渍。今年的冬春季将继续干旱少雨,因此有必要补充水分,以确保小花的分化和发育,并注意长期保持田间水分。在丘陵地区,山高谷深,稻茬后的麦田仍然潮湿。应注意清除山谷和污渍。

第三,控制病虫害,监测锈病。2月至3月中下旬是控制条锈病中心病群的关键时期。中央病群(病株)的点田应喷洒农药,以防止疾病流行。枯萎病主要是预防,主要是控制从抽穗到开花早期。制定以“一喷多防”为重点的防治疮痂病的措施,将防治疮痂病、条锈病、蚜虫等病虫害的药剂混合在一起,及时喷洒防治疮痂病。

第四是防止低温和冻害。在“晚春冷”活动频繁、对安全怀孕和开花构成威胁的地区,应采取水肥管理措施,提高小麦的低温抗性,减少小花败育,稳定每穗粒数。

四.西北小麦区

该地区大部分小麦处于冬季,目前土壤含水量较好,但由于大面积晚播小麦,苗期条件较弱。甘肃省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的主要越冬和夏播区,对小麦生产的安全有很大影响。灌区小麦管理参照黄淮麦区进行,旱地小麦管理技术如下。

首先是通过刮土和锄地来保持土壤水分,以此来控制这种情况。对于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的麦田,当开春后表层土壤解冻2厘米时,早春耙除枯叶,升温保墒,填平裂缝,促进小麦绿色生长。对于有大量浅色和深色土壤的麦田,春天土壤全部解冻后,应采取抑制措施消除土壤凝块,防止土壤大间隙空导致土壤水分流失和分散。对于人口少、个体弱的麦田,早春土壤全部解冻后,应进行浅锄和精锄。对于水地麦田,春天浇水后或雨后,锄地应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以打破硬化。

农业部发布2018年冬小麦春田管理技术建议

第二是在下雨的时候施用额外的肥料,以促进幼苗的生长。对于因干旱、缺乏基肥或未施基肥而播种的旱地麦田,可根据幼苗、含水量和基肥条件在早春进行追肥或开沟。对于晚播弱苗田和底肥不足的麦田,每亩可施尿素5-7.5公斤,并可施适量磷酸二铵。

第三是防止冻害并及时补救。在西北部,春天气温波动很大,寒潮天气频繁发生。春季冻害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对于一些有冰冻叶片的麦田,可以采用中耕和锄地的方法来提高地温,促进生长。叶冻结严重但土壤湿度良好的麦田可以通过中耕、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其他措施来补救。对于土壤含水量较低的麦田,应采用每亩5公斤的补水和施尿素,促进叶片和小分蘖的生长,使小分蘖赶走大分蘖,提高成穗率,增加每亩穗数。

农业部发布2018年冬小麦春田管理技术建议

第四是控制病虫害,化学除草。对于秋季未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从返青期到返青期,应进行彻底的化学除草,以减少杂草对肥料、水分和荣誉的争夺。做好小麦条锈病、纹枯病、麦蚜、红蜘蛛等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及时指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用药和绿色防控。准确监测陇南小麦条锈病,进行药物检测,发现一点,控制一片,提高防治效果。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农业部发布2018年冬小麦春田管理技术建议

地址:http://www.02b8.com/yjdkj/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