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05字,读完约10分钟
4876 北京10月24日电据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网站报道,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通知》,针对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重新部署防控工作。关于如何落实通知的要求,记者采访了农业和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
问:你认为国家总局下发《通知》再次全面部署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答:自8月份非洲猪瘟在中国部分省份爆发以来,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控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的通知》下发后,全国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了联防联控机制的作用, 明确防控责任和任务,严格开展疫情处置,强化重点防控措施落实,协调猪肉市场供应、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 目前,已发生疫情得到有效处置,12个疫区畅通,中国非洲猪瘟疫情得到全面控制。
然而,由于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途径和病原体污染的复杂性,不排除新的疫情可能继续发生。从疫情发生省份的疫情发展变化来看,特别是最近辽宁等省份,目前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形势十分严峻,稍有放松,就有蔓延和局部流行的可能。此外,非洲猪瘟在邻国已经流行了很长时间,并且还在不断蔓延。引入它的风险仍然很高。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报告,自今年以来,除中国外,14个国家已经发生了4000多起非洲猪瘟疫情。
根据9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在当前防控非洲猪瘟疫情的关键时刻,国家局下发《通知》,重新明确防控责任,明确防控任务,提升防控措施,为各地进一步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指导和政策支持。
问:你能介绍一下通知的主要内容吗?
答:通知从六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非洲猪瘟防控要求。关于严格履行防控责任的问题,通知重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内的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同时,强调要切实落实生产经营者在养殖、贩运、交易、屠宰等各个环节的防疫主体责任。在疫情调查和处置方面,通知要求各地在继续开展综合监测和调查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地区和重点环节的监测和调查工作。各地要严格落实餐厨垃圾全程监管责任,全国禁止用餐厨垃圾饲养生猪。在加强畜禽运输监管方面,通知提出生猪等活禽运输车辆不再享受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活禽运输车辆实行备案管理。为防止国外疫情传入,通知要求全国各有关部门坚持内防外堵,密切配合,加强边境口岸等重点地区防控,有效防止国外疫情传入。在保证生猪生产和肉品供应方面,通知要求各地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猪基本生产能力,稳定生猪生产,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在提高动物防疫能力和水平方面,通知强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基层兽医机构和队伍。确保及时兑现扑杀补贴,防控资金和动物检疫资金足额拨付;加强兽医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完善动物防疫体系。此外,通知还强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本辖区的非洲猪瘟防控工作进行逐级监督检查,农业和农村事务部要牵头组织,会同应急管理部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各地区防控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力度,并根据防控工作进展情况在相关地区开展飞行检查。
问:为什么《通知》首先强调严格履行防控责任?
答:严格落实地方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防疫主体责任,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关键。在前期防治工作中,各地坚持属地管理。在疫情发生的省份和邻近省份,已经建立了由省政府负责同志领导的应急指挥机构。其他省份也主动成立应急指挥机构,对防控工作实行集中统一领导。该文件明确规定了责任分工,层层传递压力,层层落实责任。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落实疫情处置、口岸防堵、运输监管、餐厨垃圾管理等重点措施。有效防止疫情扩散。相关生产经营单位全面落实疫情报告、监测调查、清洗消毒等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提高防疫水平,防范疫情蔓延风险。总体而言,前期防控工作是有效的。事实证明,动物疫情防控重在夯实责任和落实措施。同时,近期的防控监管发现,一些省份在防控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结合当前防控形势和各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国家总局下发的《通知》再次强调了夯实责任,特别是属地管理责任。下一步,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将按照通知要求,继续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任务分解、指导、推进、监督检查工作,切实落实各部门防控责任。
问:为什么《通知》建议完全禁止用食物残渣喂养生猪?
答:多年来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国际实践表明,用厨余喂养猪是传播非洲猪瘟的重要途径。国外专家分析了2008年至2012年间发现的219起非洲猪瘟疫情,发现其中45.6%的疫情是由饲喂食物残渣引起的。非洲猪瘟在中国爆发后,专家对爆发原因做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在中国爆发的前21起非洲猪瘟中,有62%与食物残渣有关。这些暴发大部分分布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地区,并且经常发生在多个地点,尤其是9月初在安徽省的几次暴发中。我们还在内蒙古一个养猪场饲养的猪的厨房残留物中检测到非洲猪瘟病毒的核酸阳性。在中国要求发生疫情的省份和与疫情相邻的省份完全禁止用厨余喂养生猪后,由此造成的疫情已经大大减少,这充分说明了采取措施完全禁止用厨余喂养生猪的重要性。《通知》提出全面禁止用餐厨垃圾饲养生猪,这是对国际经验的总结和我国前期防控实践的总结。
问:为什么《通知》强调要完善活畜禽长途运输监管措施?
答:通知提出完善活畜禽长途运输监管措施,加强运输监管,鼓励畜禽产品冷链运输和生鲜冷藏产品上市,停止生猪等活畜禽车辆运输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一方面,限制活畜禽的长途运输是防止动物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牲畜和家禽的长途运输是动物流行病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以跨省运输为代表的长途运输比重不高,但影响很大。据统计,中国70%的动物疫情是由跨省运输引起的。从近年来对小反刍兽疫、家禽H7N9流感等疫情的控制来看,采取交通限制政策可以有效降低动物疫情传播的风险。此外,国外的研究也表明,近一半的非洲猪瘟疫情是由生猪运输引起的。另一方面,调整后的新鲜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可以促进市场从运输活畜禽转向运输肉类。这一次,国家调整了新鲜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在明确运输生猪等活畜禽的车辆不再享受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同时,运输鲜活冷冻畜禽肉等动物产品的车辆可以继续享受原有的“绿色通道”政策。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生猪屠宰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率普遍不高的背景下,通过提高生猪屠宰生产能力利用率、现场屠宰、鼓励畜禽产品冷链运输、上市冷鲜产品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不同地区的畜禽产品供应问题。
问:《通知》为何提出对活禽运输车辆实行备案管理?
答:从上一次非洲猪瘟疫情来看,生猪的长途运输是疫情跨地区传播的主要途径,车辆是病毒的重要载体。如果运输车辆的清洗和消毒不彻底,就有可能携带病毒并远距离传播,造成疫情扩散。车身设计不合理、畜禽装载密度过大等问题也增加了传染病感染和传播的风险。目前,我国尚未对活禽运输车辆实行登记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清洁消毒措施无法有效实施。为了切断病毒传播链,降低疫情跨区域传播的风险,必须有效控制生猪等畜禽运输工具,坚决消除运输工具传播病毒的风险。按照《通知》要求,逐步建立活畜禽运输车辆备案制度。畜禽运输车辆必须向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明确备案程序、运输车辆应具备的条件和相应的监管方式,切实加强对运输车辆的监管。
问:为什么通知明确提出要稳定基层兽医机构和队伍?
答: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关键在于稳定底盘,打好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整体兽医水平是由该国的基本兽医水平决定的。只有在基层真正落实相关政策,在基层大量聘用高素质人才,动物防疫工作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目前,我国动物防疫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动物防疫工作。特别是在非洲猪瘟突发疫情的防控中,一些地方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暴露出人员薄弱、地方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疫情早期发现、早期报告和早期处置的关键因素。
因此,各地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要求和部署,按照《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做好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加强基层兽医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拨付防控和动物检疫工作经费,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切实提高动物防疫能力和水平。
问:为落实通知要求,农业和农村事务部还将采取哪些措施?
答:下一步,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将继续实施中央决策和部署。根据通知要求,我部将牵头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地方进一步强化防控责任,加强措施落实,为防控非洲猪瘟做出不懈努力。一是加强关键措施的落实。指导和督促地方政府坚决应对疫情,切实防止疫情蔓延。继续组织省级联合专家组和流行病学调查小组,加强溯源跟踪和防控指导。认真落实流动监测要求,严格生猪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运输车辆监管,防止疫情跨地区传播。继续实施全国范围的监测和调查,严格执行日常报告制度,确保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二是加强联合防御和控制。按照《通知》的要求,结合前期监管中发现的问题,继续与有关部门组成联合监管小组,对各地防控责任和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综合监管。继续加强部门沟通,协调有关部门和地方落实进口、运输、打击走私、市场流通、现场检查等重点环节的监管职责。严格防范和封锁边境、入境口岸、交通枢纽和中欧铁路沿线等重点地区的进口通道。引导相关省份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提高区域防控和应急能力。三是加强供给保障。指导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疫管理,有效保护基本生产能力,稳定生猪生产。印发文件,指导大型猪场和种猪场做好防疫工作,有效防止疫情扩散。结合防控形势变化,适时细化和完善生猪调度监管措施,探索建立“点对点”调度模式,会同相关部门引导各地加强产销对接,确保猪肉市场供应。第四,加强科学研究。以非洲猪瘟疫苗研发和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为重点,协调相关部门设立科研项目,加大科研投入,解决关键问题。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回答了一些问题,如为什么禁止用食物残渣喂猪
地址:http://www.02b8.com/yjdcj/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