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12字,读完约4分钟

891 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注定会遭受挫折。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迟早会失败。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中国的教育和培训机构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近日,全国160所校外培训机构在河南郑州共同签署了《校外培训机构自律公约》,承诺依法、诚信、规范办学,避免“过度教学”、“强化考试导向”,绝不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和竞赛。

这种自律意识早就应该存在了,现在开始还不算晚。但是“好的开始”很容易,而“好的结局”很难。许多培训机构是否能始终遵守该公约,恐怕他们必须“听他们说什么,看他们做什么”

毕竟,教育和培训不同于其他行业。由于他们参与教育人民,他们比其他行业承担更高的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商业组织,盈利当然是可能的,但是教育和培训机构不能把自己贬低为纯粹的盈利组织,追求利润最大化。即使一个缺乏教育情感的培训机构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变得更大更强,它终究不会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并且该机构的负责人也无法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

教育不能以“商业”为目的。

教育情感不是高调的“0+洞”概念,而是对教育人的特殊事业的尊重,对教育规律的遵守,以及面对教育对象的谦逊。深刻的教育情感是培训机构不可或缺的基因,但许多培训机构的所作所为让我们失望地发现他们没有。

“半月谈”最近发表了一份报告,揭露了教育和培训市场中常见的“洗脑”营销。许多家长不能举广告,被培训机构的员工“洗脑”。他们在课堂上花了数万美元,却被剥夺了金钱、孩子和智力。各种“洗脑营销”消耗了家长的焦虑,强化了促进青少年成长的功利心,违背了以育人为本的教育初衷。

校外培训机构的野蛮增长模式必须结束。今年以来,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工商、人民团体等有关部门开展了联合行动。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格规范治理,发出明确信号,校外培训市场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如果我们不认识并顺应这一趋势,后果将非常严重。

不仅是培训机构,一些学校也在考虑“商业”。几天前,Xi一所私立大学的学生向媒体报道,该校即将庆祝成立20周年。他班上的辅导员要求学生在班会上捐款。最低是10元。不捐赠会使他失去资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该校负责人回应说,这件事将被仔细调查,并表示,捐赠是“纯粹自愿的,而不是强制性的。”

近年来,校友以捐款的形式回报母校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本来是一个好现象,但也让一些高校感到了跟上竞争和摊派的欲望。一些学院和大学将校友捐赠的数量视为竞争的“战场”。每当有像周年纪念这样的重大活动时,他们总是希望校友们能“慷慨解囊”,甚至看着学校里的学生,呼吁他们“表达自己”。这显然是误入歧途。学生有许多方法来报答他们的母校。然而,如果以捐款为主要方式,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将被庸俗化,双方的精神水平将会降低。即使学校暂时获得了经济利益,许多校友也很容易遭受不同程度的情感伤害。这确实是一个“失算”,弊大于利。

教育不能以“商业”为目的。

相比之下,许多父母更擅长计算。根据一家教育媒体最近发布的《2017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教育支出平均占家庭年收入的20%以上。43%的受访家庭表示,补习班占教育支出的比例最大。从孩子3岁上幼儿园到22岁大学毕业,20年来,一般来说,父母支付的教育费用从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

由于抚养孩子要花很多钱,许多父母自然希望获得相应的回报,所以他们把孩子将来的物质生活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比如他们毕业后将找到的工作的“含金量”,甚至将其转化为月薪、年薪和福利。这种“事”似乎属于人性的范畴,但就教育而言,它却陷入了“舍本逐末”的误区。孩子的教育不是商业投资,孩子本身也不是金融产品。用纯粹的商业思维来计算孩子教育的成败是对教育本质的背离,是对孩子的物化和不尊重。

教育不能以“商业”为目的。

让孩子拥有良好的物质生活只是教育的低层次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理想,学会如何与自然和他人相处,为社会做贡献,然后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过上好的生活。那些只想着“生意”的培训机构、学校和家长应该反省自己。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教育不能以“商业”为目的。

地址:http://www.02b8.com/yjdjy/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