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92字,读完约3分钟
自上个月中旬COVID-19肺炎确诊病例开始大量暴露以来,武汉经历了一个动荡的月份。一场史无前例的“闭关锁国”行动,再加上各种医学仍无法应对疫情的未知因素,使患者开始担忧和恐慌,普通人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对病毒的恐惧、对死者的悲伤、被困在家中的沮丧以及叠加的负面情绪使得本已严峻的防疫工作更加困难。在国家焦虑的非常时期,社会心理特别脆弱和敏感,保持社会情绪的稳定和健康是这场抗疫战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报道,在全民焦虑的日子里,心理危机干预也成为防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中国各地的政府机构和非政府心理协会和组织相继设立了咨询热线,帮助医务人员、病人和普通人减轻他们的情感问题。
据《联合早报》报道,心理咨询师刘一帆在过去两周参与了咨询工作。刘一帆在北京的一家心理咨询工作室工作,现在他是两条热线的志愿者顾问。他把日常工作放在一边,每天花七个小时进行与疫情相关的咨询。
在接受采访时,他说很多一线医护人员很多天都没有休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们甚至剃光头发,以避免出汗影响卫生;或者穿尿布上班,以免去厕所时更换稀缺的医疗防护设备。在高压和紧张的工作日程上,医务人员必须克服自己对病毒感染的担忧;当面对病人时,可以用平和、积极的方式鼓励他们,工作和情感需求的重叠使医护人员承受很大的压力。

刘一帆说,更多时候,要求咨询的医务人员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即使只是为了发泄情绪或学习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
刘一帆说,不仅医务人员、病人或他们的家人,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普通人都拨打了心理热线寻求帮助。
刘一帆说,在正常情况下,人们背后有一个社会支持系统,比如心情不好时和同事聊天,或者下班后喝酒,以此来驱散负面情绪。但是现在,社会行为大大减少,人们更多地躺在床上和沙发上,大量的空闲暇时间加深了焦虑。
报告称,疫情的拐点何时到来仍难以预测,但一些调查显示,随着人们逐渐习惯并接受疫情下的新生活方式,普通人面对疫情的“情绪拐点”已经出现。华中师范大学教育部青年网络心理与行为重点实验室2月8日对5600多名湖北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与城市关闭后的第一周相比,第二周感到“高度恐慌”的人的比例从23%下降到10%。实验室主任周宗奎表示,上述积极信号意味着普通人对一些具体的疫情防控措施和信息披露有准确的感受。

下一步如何走出阴霾?中国社会心理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彭思清认为,一方面,社会情绪的稳定需要公开透明的信息传递,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进展,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逐步恢复,以及及时有效的心理服务;另一方面,个人情绪稳定需要社会支持和个人心理及认知调整。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新加坡媒体:心理干预应成“抗疫”重要一环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108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