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746字,读完约24分钟

作为管理类课程的补充,“君子知道”复旦大学emba人文与商务讲堂坚持“融商务与人文于一体”的目标,让学生从人文中汲取力量,拥有大智慧、大视野、大情怀。“君子知行”人文商务讲堂依托复旦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邀请著名教师为emba校友分享商业、人文、政治、经济等热门话题。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近日,复旦大学“君子知道”emba人文与商业讲堂邀请复旦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袁鑫,从哲学的角度解读疫情下的艺术。

袁鑫教授认为,该病具有高致病性和致死性,不仅是一种人体疾病,而且是一种隐喻性疾病,会导致人类精神疾病。疫病有着复杂的政治结构、道德水平、社会象征和人类逻辑。如何以感性的方式表达哲学认知和深刻思想是艺术的使命,它使人们认识苦难,升华苦难,最终超越生命,从而赋予勇气和力量。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美学和艺术哲学、伦理学和文化理论。出版的主要翻译作品有:《美国精神文化:爵士乐、足球和电影的发明》(商务印书馆)、《理性与洞察力——寻求东西方道德智慧的视角》(复旦大学出版社);已出版的主要译著包括《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学思想的再探索》等几十篇文章。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以下是讲座的主要内容。

01根据生命至上原则科学对待疾病及其隐喻

新型冠状病毒已经感染了一些人,但这种精神疾病可以说会传播给每个人,尤其是在被禁足之后。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观点、争论和责任或多或少都有。疾病不会给人们带来冷静思考的能力,反而会产生更多烦躁的心理。当这种影响投射到互联网上时,会形成相互纠缠和撕扯,让人感觉更不舒服。什么能使我们认识到疾病对人体的危害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同时,它能使我们感到一种力量,使我们的心感到一点安宁,并使我们不那么急躁?我想只有艺术。艺术可以思考,同时,它是情感的,它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力量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谈论流行病时刻的艺术。疾病带来死亡,这是一种痛苦。艺术应该做的是超越苦难。在流行时期,艺术的力量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对生命的认知,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疾病有其隐喻性。流行病与其他疾病的区别在于它具有最高的等级、易感性和致死性,这使得它与战争和饥荒一起被认为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历史力量。美国著名哲学家、女权主义思想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反思了结核病、癌症等疾病从“只是身体的一种疾病”到社会演绎中的政治结构和道德层面的形象的隐喻转换,揭示了人们看待世界的隐喻思维方式。疾病比肺结核和癌症更严重,它使所有人都面临感染的风险。目前,新型冠状病毒尚无特效药物或疫苗,正大规模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此外,它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往往导致对疾病的治疗超出了病理学和医学的范围。它还需要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的参与。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哲学考虑的是整体反思,冷静而全面地思考需要很长时间。我们会在某些时刻看到一些人的反映,这是不够的。最终的答案需要综合或总结所有的思考,以便对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类的影响和整个社会的后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至于疫情的基本思路,我们应该记住,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疫情必须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不能政治化。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疾病的治疗涉及社会管理能力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流行期间,我们都知道我们应该少出门,戴口罩。一些美国人抗议说没有自由。事实上,许多人因为被禁足而失业。虽然这是一种身体疾病,但它肯定会带来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这可能涉及伦理问题、政治问题、道德问题、经济问题,甚至心理问题。长期的根植和孤立让一些人精神崩溃。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苏珊·桑塔格写道,治疗疾病最真诚的方式也是病人治疗疾病最健康的方式:生命至上原则。首先,救你一命。生存是最重要的。尝试消除和抵制隐喻思维。我们之所以说哪个国家做得好,哪个国家做得不好,是因为它背后有一个最终的标准,那就是生命至上的原则,这实际上与全人类“生存第一”的原则有很大的关系。当我们评价各国的防疫工作时,我们可以从经济指标、尊严、正义和道德等方面来考虑。然而,现代伦理学最基本的标准或人类生存的最高标准是生命第一的原则,这也是一个基本原则。可能是为了救人,为了阻止病毒感染,被要求搁浅、隔离,有些人会觉得自由受到了限制,把他送到隔离旅馆,他也跑了出来,但这涉及到整个人类的生存,涉及到整个民族的存在,有些事情不得不退到第二个标准。因此,我们应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隐喻,并思考隐喻的边界在哪里。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法国哲学家加缪在《瘟疫》中写道:“只有人类的正直才能战胜瘟疫。”有些人后来用这句话攻击信息来掩盖或掩盖事实,这是一个粗略的考虑。真正的正直和诚实,加缪不是在这里谈论信息的平滑或透明。更重要的是,考虑到这是一种身体疾病,在生命至上的原则下,我们不能考虑更多的问题。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消除和抵制隐喻思维,以人类的正直和诚实战胜瘟疫,要求我们回归对瘟疫的最初理解和直接体验。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对疫情的三种态度

当人们面对如此影响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时,会有三个层次的态度。在判断一件事情时,我们应该区别对待这三种态度,否则混乱的讨论只会加剧撕裂,不会对问题达成真正的共识和分析。

人们的态度。

不能要求人们拥有非常复杂的知识结构并完全掌握信息。人们的观点是基于他们的个人生活经历,甚至是道听途说。没有更复杂的研究,许多事情都是基于常识来判断的,而情感的表达是主要的一个。这不能解决问题,也不是真理,也不可能取代理性分析和实际对策。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知识分子的态度。

知识分子的态度比普通人更理性,他们有自己支持的一套基本理论、基本价值立场和基本判断标准,所以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会比普通人更深刻、更深刻、更有说服力。但是它的局限性仍然非常明显。他们可能没有充分考虑事实是对还是错,信息是否真实。他们不在场,但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论、立场和逻辑得出了结论。真正的知识分子会展示他们的判断或结论基于什么样的逻辑前提。如果分析前提改变,结论应仔细修改。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职业态度。

首先,公共卫生事件是一个医学问题。我们必须把科学和医学的态度放在首位,而不是相信谣言。专家和科学家的话里有很多技术术语,这将会很无聊,但是就可信度而言,你必须听听这些专业人士的意见。他们会分析具体的问题,然后提出相关的可操作的政策,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然而,目前的困境在于,人们认为自己是专家,而专家把自己变成了人,反思要么交给有明确任务的主流媒体,要么交给来历不明的公众数字,这导致了更严重的眼泪和对立,使人们感到夜长海长,这是最糟糕的情绪。

资料来源:《财经》

为什么艺术是:减轻痛苦,抚慰人心

艺术是最好的思考工具,甚至不是一种工具,用来缓解由愤怒和不确定性带来的沮丧和恐惧,而是用来缓解对人类、人性或生活方式的关心。

在这场流行中,一些古典音乐如《圣母院颂》给恐惧中的人精神上的安慰,你会感受到生命的希望和光彩,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艺术是一种对人性和生活中消极因素的关怀,给人以安慰和力量。人类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是,人类不仅有自然的存在,也有精神的存在,这需要交流、理解和认同。如果说自然存在是人体与世界的关系,那么精神存在就是我们的灵魂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大致分为四类: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一,哲学的关系

哲学关系意味着我们与自然的存在达成一种认知和联系。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主要是用人类的智慧和人类的思想来建立与世界的关系。

第二,科学之间的关系

现在我们的科学包括数学、物理、生命科学、医学、气象学、生物学等。这也是我们的灵魂与世界的关系,也是人类精神存在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有了科学知识,我们可以掌握一些自然事实,然后利用人类知识进行创造性生产。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第三,伦理与宗教的关系

这就是价值观和信仰之间的关系。伦理和宗教与我们的精神世界更相关。伦理学主要研究个人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及他们如何相爱。宗教关系主要是信仰。这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相信和不相信的。

四.艺术

艺术是情感,而情感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动物可能有类似情感的东西,比如宠物猫、宠物狗和它们的主人之间的情感。但是这些感觉是无形的。艺术应该把这种情感表达和书写成形式,并形成音乐、绘画、电影、戏剧、舞蹈等等。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阿多诺的“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句话经常被引用,它似乎指出在苦难之后谈论艺术是野蛮的。事实上,阿多诺的判断是有时代背景的。当时追求审美艺术的是德国,它做了一些灭绝人类的事情。此外,在大屠杀期间,它仍然有一种病态的“理性”和一种“文明”的伪装,这是荒谬的。因此,阿多诺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去所有的诗歌和艺术在到达奥斯威辛集中营后都应该打上问号。那些纳粹军官在听那种音乐,背诵那种诗歌,歌颂生命的美丽,这相当于用凶手的刀在受害者的墓碑上刻下一个残酷的纪念碑。既然这样,你还能写诗吗?那种诗不再是文明的象征,而是野蛮的暴徒。因此,阿多诺说“写诗是野蛮的”。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与阿多诺同时代的另一位德国诗人保罗·塞拉(Paul celan)写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名为《死亡赋格》,直接描述了大屠杀的痛苦经历。阿多诺读了这首诗后改变了主意,因为那种诗表达了一种灾难,而真正使人类在这种灾难中受苦的是什么。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我们的精神存在是为了追求真、善、美,但如果这还不足以留在大脑中,那只是我们的主观愿望。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事物的理解构成了哲学、科学、宗教伦理和艺术,然后这些东西通过创造力和生产力呈现出来。这时,这种生产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什么是艺术:生活在世界给我们的裂缝中

痛苦始于我们的身体感受。如果我们想把这种自然的感觉变成人类的情感,并使这种自然的感觉灵性化(赋予它价值),那么这种痛苦就不再是痛苦,而是痛苦。疼痛是身体上的,但疼痛变成了精神上的。只有当我们真正进入艺术世界的整个创作过程,我们才能真正完成从自然情感到人类情感的转变。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从自然情感的精神化和形式化到文学作品的产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创作者的需求已经真正进入了生活、世界和人类的复杂领域。既然艺术是精神与世界关系的最重要的表达,那么造物主的精神最终想要达到的是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到生活的真谛之后热爱生活。”真正的艺术创作是让我们认识生活的苦难,然后超越它。如何用感性的方式表达一种哲学认知和深刻的思想,并把它表达好,是艺术的使命。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艺术的意义在于描绘生活的悲剧,或民族的悲剧,甚至全人类的悲剧,然后从这种苦难中真正升华,认识生活的真理,达到最终的超越,从而赋予生活勇气和力量。例如,德国哲学家西奥多·阿多诺的作品《棱镜》,德国犹太诗人保罗·塞兰的《死亡赋格》,法国作家阿尔伯特·加缪的小说《瘟疫》,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的《华沙幸存者》,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都是这样的艺术作品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其中,加缪的小说《鼠疫》与我们的小说《冠状病毒》的影响密切相关。加缪曾经说过:“真实的生活出现在眼泪里面,而生活就是眼泪本身。”这句话也可以用来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这可能会带给我们更深刻的认知,这样我们就不会那么急躁、焦虑和恐惧。如果眼泪是事实,我们要做的就是弥补眼泪本身。真正的救赎不是在杀戮之后获得胜利,而是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力量和心灵的平静。要深入了解太阳背后的黑暗和阴影,黑暗和阴影不能覆盖一切,但你也应该热爱光明。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生活,生活在这个世界给我们的裂缝中,

用受损的手掌抚平彼此的伤疤,

固执地面对幸福。

因为没有命运是对人的惩罚,

如果你尽力了,你应该高兴。

拥抱现在的光,

不要寄希望于空的乌托邦,振作起来。

因为生存本身是对荒谬最强有力的抵抗。"

这是加缪深刻的自省。

事实上,艺术是记录人类的苦难。快乐的事情很容易记住。苦难是人们最容易忘记的事情。人类可以从苦难中汲取力量,只有战胜和超越苦难,才能面对人类的未来。只有通过艺术形式和手段升华苦难,我们才能超越苦难,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终极幸福。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简介:作为管理专业课程的补充,“君子知道”复旦大学emba人文与商务讲堂坚持“商务与人文,融合与融合”的目标,让学生从人文中汲取力量,拥有伟大的智慧和伟大

作为管理类课程的补充,“君子知道”复旦大学emba人文与商务讲堂坚持“融商务与人文于一体”的目标,让学生从人文中汲取力量,拥有大智慧、大视野、大情怀。“君子知行”人文商务讲堂依托复旦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邀请著名教师为emba校友分享商业、人文、政治、经济等热门话题。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近日,复旦大学“君子知道”emba人文与商业讲堂邀请复旦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袁昕,从哲学的角度解读流行病下的艺术。

袁鑫教授认为,该病具有高致病性和致死性,不仅是一种人体疾病,而且是一种隐喻性疾病,会导致人类精神疾病。疫病有着复杂的政治结构、道德水平、社会象征和人类逻辑。如何以感性的方式表达哲学认知和深刻思想是艺术的使命,它使人们认识苦难,升华苦难,最终超越生命,从而赋予勇气和力量。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美学和艺术哲学、伦理学和文化理论。出版的主要翻译作品有:《美国精神文化:爵士乐、足球和电影的发明》(商务印书馆)、《理性与洞察力——寻求东西方道德智慧的视角》(复旦大学出版社);已出版的主要译著包括《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学思想的再探索》等几十篇文章。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以下是讲座的主要内容。

01根据生命至上原则科学对待疾病及其隐喻

新型冠状病毒已经感染了一些人,但这种精神疾病可以说会传播给每个人,尤其是在被禁足之后。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观点、争论和责任或多或少都有。疾病不会给人们带来冷静思考的能力,反而会产生更多烦躁的心理。当这种影响投射到互联网上时,会形成相互纠缠和撕扯,让人感觉更不舒服。什么能使我们认识到疾病对人体的危害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同时,它能使我们感到一种力量,使我们的心感到一点安宁,并使我们不那么急躁?我想只有艺术。艺术可以思考,同时,它是情感的,它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力量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谈论流行病时刻的艺术。疾病带来死亡,这是一种痛苦。艺术应该做的是超越苦难。在流行时期,艺术的力量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对生命的认知,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疾病有其隐喻性。流行病与其他疾病的区别在于它具有最高的等级、易感性和致死性,这使得它与战争和饥荒一起被认为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历史力量。美国著名哲学家、女权主义思想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反思了结核病、癌症等疾病从“只是身体的一种疾病”到社会演绎中的政治结构和道德层面的形象的隐喻转换,揭示了人们看待世界的隐喻思维方式。疾病比肺结核和癌症更严重,它使所有人都面临感染的风险。目前,新型冠状病毒尚无特效药物或疫苗,正大规模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此外,它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往往导致对疾病的治疗超出了病理学和医学的范围。它还需要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的参与。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哲学考虑的是整体反思,冷静而全面地思考需要很长时间。我们会在某些时刻看到一些人的反映,这是不够的。最终的答案需要综合或总结所有的思考,以便对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类的影响和整个社会的后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至于疫情的基本思路,我们应该记住,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疫情必须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不能政治化。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疾病的治疗涉及社会管理能力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流行期间,我们都知道我们应该少出门,戴口罩。一些美国人抗议说没有自由。事实上,许多人因为被禁足而失业。虽然这是一种身体疾病,但它肯定会带来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这可能涉及伦理问题、政治问题、道德问题、经济问题,甚至心理问题。长期的根植和孤立让一些人精神崩溃。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苏珊·桑塔格写道,治疗疾病最真诚的方式也是病人治疗疾病最健康的方式:生命至上原则。首先,救你一命。生存是最重要的。尝试消除和抵制隐喻思维。我们之所以说哪个国家做得好,哪个国家做得不好,是因为它背后有一个最终的标准,那就是生命至上的原则,这实际上与全人类“生存第一”的原则有很大的关系。当我们评价各国的防疫工作时,我们可以从经济指标、尊严、正义和道德等方面来考虑。然而,现代伦理学最基本的标准或人类生存的最高标准是生命第一的原则,这也是一个基本原则。可能是为了救人,为了阻止病毒感染,被要求搁浅、隔离,有些人会觉得自由受到了限制,把他送到隔离旅馆,他也跑了出来,但这涉及到整个人类的生存,涉及到整个民族的存在,有些事情不得不退到第二个标准。因此,我们应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隐喻,并思考隐喻的边界在哪里。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法国哲学家加缪在《瘟疫》中写道:“只有人类的正直才能战胜瘟疫。”有些人后来用这句话攻击信息来掩盖或掩盖事实,这是一个粗略的考虑。真正的正直和诚实,加缪不是在这里谈论信息的平滑或透明。更重要的是,考虑到这是一种身体疾病,在生命至上的原则下,我们不能考虑更多的问题。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消除和抵制隐喻思维,以人类的正直和诚实战胜瘟疫,要求我们回归对瘟疫的最初理解和直接体验。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对疫情的三种态度

当人们面对如此影响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时,会有三个层次的态度。在判断一件事情时,我们应该区别对待这三种态度,否则混乱的讨论只会加剧撕裂,不会对问题达成真正的共识和分析。

人们的态度。

不能要求人们拥有非常复杂的知识结构并完全掌握信息。人们的观点是基于他们的个人生活经历,甚至是道听途说。没有更复杂的研究,许多事情都是基于常识来判断的,而情感的表达是主要的一个。这不能解决问题,也不是真理,也不可能取代理性分析和实际对策。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知识分子的态度。

知识分子的态度比普通人更理性,他们有自己支持的一套基本理论、基本价值立场和基本判断标准,所以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会比普通人更深刻、更深刻、更有说服力。但是它的局限性仍然非常明显。他们可能没有充分考虑事实是对还是错,信息是否真实。他们不在场,但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论、立场和逻辑得出了结论。真正的知识分子会展示他们的判断或结论基于什么样的逻辑前提。如果分析前提改变,结论应仔细修改。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职业态度。

首先,公共卫生事件是一个医学问题。我们必须把科学和医学的态度放在首位,而不是相信谣言。专家和科学家的话里有很多技术术语,这将会很无聊,但是就可信度而言,你必须听听这些专业人士的意见。他们会分析具体的问题,然后提出相关的可操作的政策,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然而,目前的困境在于,人们认为自己是专家,而专家把自己变成了人,反思要么交给有明确任务的主流媒体,要么交给来历不明的公众数字,这导致了更严重的眼泪和对立,使人们感到夜长海长,这是最糟糕的情绪。

资料来源:《财经》

为什么艺术是:减轻痛苦,抚慰人心

艺术是最好的思考工具,甚至不是一种工具,用来缓解由愤怒和不确定性带来的沮丧和恐惧,而是用来缓解对人类、人性或生活方式的关心。

在这场流行中,一些古典音乐如《圣母院颂》给恐惧中的人精神上的安慰,你会感受到生命的希望和光彩,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艺术是一种对人性和生活中消极因素的关怀,给人以安慰和力量。人类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是,人类不仅有自然的存在,也有精神的存在,这需要交流、理解和认同。如果说自然存在是人体与世界的关系,那么精神存在就是我们的灵魂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大致分为四类: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一,哲学的关系

哲学关系意味着我们与自然的存在达成一种认知和联系。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主要是用人类的智慧和人类的思想来建立与世界的关系。

第二,科学之间的关系

现在我们的科学包括数学、物理、生命科学、医学、气象学、生物学等。这也是我们的灵魂与世界的关系,也是人类精神存在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有了科学知识,我们可以掌握一些自然事实,然后利用人类知识进行创造性生产。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第三,伦理与宗教的关系

这就是价值观和信仰之间的关系。伦理和宗教与我们的精神世界更相关。伦理学主要研究个人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及他们如何相爱。宗教关系主要是信仰。这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相信和不相信的。

四.艺术

艺术是情感,而情感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动物可能有类似情感的东西,比如宠物猫、宠物狗和它们的主人之间的情感。但是这些感觉是无形的。艺术应该把这种情感表达和书写成形式,并形成音乐、绘画、电影、戏剧、舞蹈等等。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阿多诺的“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句话经常被引用,它似乎指出在苦难之后谈论艺术是野蛮的。事实上,阿多诺的判断是有时代背景的。当时追求审美艺术的是德国,它做了一些灭绝人类的事情。此外,在大屠杀期间,它仍然有一种病态的“理性”和一种“文明”的伪装,这是荒谬的。因此,阿多诺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去所有的诗歌和艺术在到达奥斯威辛集中营后都应该打上问号。那些纳粹军官在听那种音乐,背诵那种诗歌,歌颂生命的美丽,这相当于用凶手的刀在受害者的墓碑上刻下一个残酷的纪念碑。既然这样,你还能写诗吗?那种诗不再是文明的象征,而是野蛮的暴徒。因此,阿多诺说“写诗是野蛮的”。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与阿多诺同时代的另一位德国诗人保罗·塞拉(Paul celan)写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名为《死亡赋格》,直接描述了大屠杀的痛苦经历。阿多诺读了这首诗后改变了主意,因为那种诗表达了一种灾难,而真正使人类在这种灾难中受苦的是什么。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我们的精神存在是为了追求真、善、美,但如果这还不足以留在大脑中,那只是我们的主观愿望。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事物的理解构成了哲学、科学、宗教伦理和艺术,然后这些东西通过创造力和生产力呈现出来。这时,这种生产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什么是艺术:生活在世界给我们的裂缝中

痛苦始于我们的身体感受。如果我们想把这种自然的感觉变成人类的情感,并使这种自然的感觉灵性化(赋予它价值),那么这种痛苦就不再是痛苦,而是痛苦。疼痛是身体上的,但疼痛变成了精神上的。只有当我们真正进入艺术世界的整个创作过程,我们才能真正完成从自然情感到人类情感的转变。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从自然情感的精神化和形式化到文学作品的产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创作者的需求已经真正进入了生活、世界和人类的复杂领域。既然艺术是精神与世界关系的最重要的表达,那么造物主的精神最终想要达到的是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到生活的真谛之后热爱生活。”真正的艺术创作是让我们认识生活的苦难,然后超越它。如何用感性的方式表达一种哲学认知和深刻的思想,并把它表达好,是艺术的使命。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艺术的意义在于描绘生活的悲剧,或民族的悲剧,甚至全人类的悲剧,然后从这种苦难中真正升华,认识生活的真理,达到最终的超越,从而赋予生活勇气和力量。例如,德国哲学家西奥多·阿多诺的作品《棱镜》,德国犹太诗人保罗·塞兰的《死亡赋格》,法国作家阿尔伯特·加缪的小说《瘟疫》,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的《华沙幸存者》,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都是这样的艺术作品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其中,加缪的小说《鼠疫》与我们的小说《冠状病毒》的影响密切相关。加缪曾经说过:“真实的生活出现在眼泪里面,而生活就是眼泪本身。”这句话也可以用来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这可能会带给我们更深刻的认知,这样我们就不会那么急躁、焦虑和恐惧。如果眼泪是事实,我们要做的就是弥补眼泪本身。真正的救赎不是在杀戮之后获得胜利,而是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力量和心灵的平静。要深入了解太阳背后的黑暗和阴影,黑暗和阴影不能覆盖一切,但你也应该热爱光明。

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生活,生活在这个世界给我们的裂缝中,

用受损的手掌抚平彼此的伤疤,

固执地面对幸福。

因为没有命运是对人的惩罚,

如果你尽力了,你应该高兴。

拥抱现在的光,

不要寄希望于空的乌托邦,振作起来。

因为生存本身是对荒谬最强有力的抵抗。"

这是加缪深刻的自省。

事实上,艺术是记录人类的苦难。快乐的事情很容易记住。苦难是人们最容易忘记的事情。人类可以从苦难中汲取力量,只有战胜和超越苦难,才能面对人类的未来。只有通过艺术形式和手段升华苦难,我们才能超越苦难,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终极幸福。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复旦大学EMBA邀袁新教授谈疫情下的艺术——认清苦难,超越升华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12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