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354字,读完约26分钟
▲1949年4月20日晚至4月21日晚,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发起渡河战役。这是河岸炮兵掩护步兵过河。
新华社(钱伟摄)
关山源
“中山的风和雨是淡黄色的,数以百万计的勇士渡过了大江。老虎坐在龙盘上,赢得了过去,颠倒过来,慷慨大方。最好是去追逐风雨飘摇的敌人,而不是向霸主学习。如果天空是多愁善感和苍老的,世界上正确的道路是沧桑。”

众所周知,这是毛泽东在1949年4月下旬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写的一首诗。70年后,当我再次读这首诗时,我仍然感到自信和英雄。
鲜为人知的是,在渡江战役前22年,即1927年8月底,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也写了一副对联,庆祝南京龙潭战役中国民党沿江士兵的胜利,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中国东南部没有敌人了,党和国家在千年里重复了这句话。”。
龙潭之战是北伐战争中最激烈、最决定性的战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同年,经过残酷的大屠杀,共产党人奋起反抗,但起义一个接一个地被打败,军队被分散,有些被转移到湘赣边界的大山里。
在过去的22年里,世界从旧变新。例如,长江在翻滚,水在流逝。
一个
1949年4月22日晚,新华社播放了一篇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 00)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突破了敌人的防线,从1000多英里的前线跨过了长江...面对面的敌人也撤退了,没有斗志。我军遭遇的抵抗很弱。这种情况,一方面是不可阻挡的,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另一方面,这与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当他们听说南京拒绝和平时,他们非常沮丧。战犯唐二十一日去芜湖监督战争,没有起什么作用……”

这篇新闻稿的作者是毛泽东。
长江见证了伟大的渡江战役,见证了它如何粉碎了国民党政府的“分河执政”的梦想,奠定了中国未来格局的基础。
同样的长江也见证了国民党士兵的最高骄傲:
1927年8月25日拂晓,长江弥漫着晨雾,直接军阀孙的主力大举渡江。主要过境点是南京附近的龙潭。孙也亲自渡河,接管了镇上的指挥权。他还向项羽学习过渡他的船,把所有的船都带回北岸的焦大刀队进行看护。他扬言要彻底消灭北伐军,“我要回南京和上海过中秋节”。

在这次战役中,的主力孙被6万多人围在他们的巢穴中,他决心要取得胜利。孙俊英勇作战,曾一度逼近南京。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正处于一个严峻的时刻:由于汪精卫在武汉的讨伐,蒋介石率领的北伐军在徐州惨败,南京长江以北地区被孙、、张宗昌占领,蒋介石被迫宣布辞职...孙俊打来电话,天下大乱,南京惊慌失措,准备逃跑。

这时,李宗仁、白崇禧、贺、等留在南京,处境危险,率军抵抗。据历史记载,龙潭周围数十里的地方都被炮火覆盖着,血雨腥风,战斗异常激烈。国民党军队虽然没有退却,但是变得越来越勇敢,特别是增加了海军,使战争形势好转。到战争的第31天,孙部被迫进入长江沿岸的狭长地带,开始了一场肉搏战。孙见大势已去,只得带了几个将军,乘一条小轮船到江北,始终没有回来。

在龙潭一战中,孙俊被两万多人杀死,被大约三万人俘虏,缴了四万多支枪和几十支枪。史书记载:当犯人从龙潭被带回南京明陵时,他们分四列行进。前排已经到了南京郊区,而后排还在龙潭...
此后,国民党军队中许多著名士兵参加了龙潭战役,使白崇禧以“小诸葛”而闻名。
但在1949年,即22年后,当国民党军队再次保卫长江时,他们已经过了青春热血期,不再精力充沛,患了各种疾病。
二
1949年4月,形势似乎与1927年8月龙潭战役爆发前十分相似:蒋介石于1月底辞职,李宗仁任代总统,与白崇禧一起守卫长江。22年前,除了蒋介石的心腹唐·一人之外,其他大部分保卫长江的将领都参加了龙潭血战。
然而,22年前,“坦诚相见,团结奋斗”的情景是不可能重复的。在回忆录中,李宗仁大骂蒋介石和唐:
“蒋先生最不可原谅的干预是,他破坏了政府的蒋芳计划。蒋先生不是将才,但他亲自指挥了东北的崩溃和徐贻。当时,我和白崇禧主张,徐蚌之战应该按照“先守河,后守淮”的传统原则进行,但江不听,坚持要在徐州打四战。虽然这一次保卫长江是一个糟糕的政策,但是我们空有强大的空军队和几十艘战舰,如果共产党人好好利用它,他们就不能飞越长江。但蒋先生无意守卫这条河,但他必须守卫上海的一座死城。他的错误策略的实施者是唐,他最喜欢的人,其实也是最脓包的人。”

是什么让李宗仁如此悲伤?唐在努力修筑长江防线的时候,公然拆除了沿河的大炮,并没有把他当作“最高领导人”来重视。英国作家乔纳森·芬的著作《蒋介石传》非常详细地记录了这段话:
“在淮海战役中,当温纳到达南京城下,林彪的军队南下时,关于保卫国民党核心区的问题也发生了重大分歧。李和他的团队想利用长江作为防御战壕,并坚持南岸。以上海为根据地的唐军队的参与是这一计划成败的关键。但唐拒绝参加,理由是蒋介石要他坚守阵地。在李宗仁主持的一次会议上,陆军部部长指出,这将削弱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的努力。唐说他不在乎。他得到了蒋介石的命令,这些命令必须执行。他一边敲打桌子,一边把放在他面前的文件扫到地上,并大声威胁要杀死军政部的领导,然后怒气冲冲地走了出去……”

李宗仁的心真的碎了:蒋介石显然已经下台,但他仍在遥控!我是代总统,但我不能指挥唐!
战争就在眼前,却上演了这样荒谬的一幕,这说明国民党的派系斗争是没有希望的。乔纳森·芬在他的《蒋介石传》一书中精辟地分析了蒋介石的意图:“李宗仁为了把情况弄清楚,企图使蒋介石要么重新掌权,要么离开这个国家。但这只是浪费时间——总司令的目的是利用李明博的大力支持在台湾建立新的权力基础,在那里他可以重新开始,而不会遇到挑战。尽管有这个目的,他并不想让他的继任者过得更轻松。蒋之所系,乃李之败也,长江守御之成功,当其时机成熟时,其复辟为国民党领袖之志,亦将荡然无存。”

是的,蒋介石不想让李宗仁控制长江。在他眼里,李宗仁只是一个棋子,或者说是炮灰,为他争取时间。他坚持放弃长江,保留上海,因为上海有巨大的利益,所以他不得不再次挤压长江,并把它运到台湾。
唐·是上海人吗?当然不是。蒋介石告诉唐把它保留六个月,但上海战役只持续了十六天。讽刺地写道:在上海,唐·让苦力挖深沟,“又建了一座10英尺高的竹栅栏——据说他的一个亲戚是做木材生意的……”
如果这支军队又回到了能打胜仗的状态,那真是不合理。
三
事实上,即使唐能听从李宗仁的命令,尽力保住长江,国民党军队也保不住长江。辽沈、淮海、平金三大战役后,国民党的主力已基本消灭。从宜昌到上海一千八百多公里的长江沿线,国民党军队近七十万人,看似庞大,但崩溃后基本上是整编了,战斗力弱,士气低落。然而,在长江北岸,他们是解放军战士,他们像老虎一样赢得并吞噬了数千英里。

从今天的情况来看,渡河战役中,虽然也有烧江面、飞升水柱的激烈战斗场面,但总的来说,解放军没有遇到特别顽强的抵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军事史》中有一段回忆当时的战斗情况:“夜幕降临时,河上刮起了风。成千上万的中国三军船只起航,船夫们奋力划桨。士兵们用铲子和头盔来帮助划桨和加速船只。当先头舰刚刚过了中游,离对岸300米时,敌人开始用炮火拦截,一些船只被刺穿,士兵们用棉絮和尸体堵住漏洞,一些船夫受伤了,还在不停地发抖。我们的炮兵群再次开火掩护渡河部队。河水波涛汹涌,水柱不断上升。江南岸是一片火海,反映了空.的红夜部队陆续到达南岸,平均穿越时间为15-20分钟……”

一旦解放军在江南的阵地建立起来,国民党的守备部队就会分散。二十三日拂晓,陈赓率领兵团司令部乘木船渡河,木船顺利,很快到达南岸。陈赓在日记中愉快地写道:“天亮了,鱼贯入舟,清风送来,飞奔如飞。过了一会儿,小船登上了对岸,踏上了江南的土地……”

如果你不知道背景,你会认为这篇文章是关于游记的。
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说,渡江战役的目标不仅是强渡长江,而且是迅速地穿插、迂回、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苏羽命令东征渡河,在部队成功渡河后,他接连发了几个电令。关键词是“快”:快追、快挡、快砍、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兵使用了高速奔跑的“绝技”,在雨中轻追敌人,到处包饺子。陈赓在日记中写道:“尽管下着大雨,部队仍在向南推进。一路上,人们穿着泥巴,走路像跳舞的秧歌。歌声、叫好声、落音混杂,情绪高涨,雨水不足以扫其兴,尤其是沿途敌人抛弃了辎重、车辆、大炮,到处都是,更令部队高兴……”

70年前的一些历史细节非常感人。比如江北军队聚集的靖江,人口只有37万,粮食总产量只有9.8万吨。然而,在渡江战役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靖江人民仅用了三个月就养活了300万斤粮食和950万斤草料;许多靖江孩子毫不犹豫地砍倒了他们的大树。在短短20天内,他们修建了超过350英里的道路,超过12万人支持驻军。荆江CPPCC组织出版了《荆江大跨越》一书,书中写道:“在奔腾的荆江上,多少父子、母女同在一条船上,三代同堂,驾着一条船,划着数千只木帆船。乘敌炮火,发兵渡河。”

为什么普通人喊出“献出生命支持解放军”的口号?因为当国民党军队撤退到南岸的时候,他们疯狂地抢劫,所有在人们家里春播的种子都被抢劫了。
四
70年后,回到渡江战役前蒋介石和李宗仁的心理,是绝望中的侥幸,现实面前的幻想。我希望抓住最后一根稻草来安慰我的下属和我自己,让自己沉浸在一厢情愿的自我想象中。
蒋介石幻想着在上海呆上六个月,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李宗仁幻想着“渡河执政”。在准备防御长江的同时,他派代表团到北平进行和平谈判,并积极游说美国和苏联,希望他们能说服共产党不要攻打长江。
但是幻想只是幻想。早在一九四九年,毛泽东在新年《把革命进行到底》的讲话中就写道:“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取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大的胜利!”没有人能阻止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当国民党想要和谈时,毛泽东说:是的,欢迎,但即使和谈成功,解放军仍将渡江。

在渡河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还意外地接走了英国军舰,这些军舰过去是令人发指的。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紫色应时”事件。长期以来,皇家海军视长江为自己的领土,这是专横的。二十二年前,龙潭之战中,英国军舰帮助孙,悍然炮击国民革命军。但这一次,他们遇到了解放军。

首先,英国军舰“紫色应时号”无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警告,遭到炮击。交火后,“紫色应时”号严重受损并搁浅。如果它再次被放下,它将会沉没,所以迅速悬挂白旗。随后,英国军舰“同伴号”前来救援,被击退。英国人仍然想拯救紫色应时,并派出了伦敦和黑天鹅。在交火中,两艘军舰也被打得落荒而逃。没有新的战舰敢来救援。被困的“紫色应时”被困101天,在月色昏暗、风大的时候,伪装成客船逃离了长江口。

4月22日,新华社播出了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解放军战胜英帝国主义国民党军舰联合进攻》的评论新闻。4月30日,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关于英国军舰暴行的声明》,郑重声明:
“中国的领土主权必须由中国人民捍卫,外国政府绝对不能侵犯。”
“中国人民解放军要求英、美、法在长江黄浦江和中国其他地区的军舰、军用飞机、海军陆战队等武装力量迅速撤出中国的领海、领海、领土和领土,不帮助中国人民的敌人进行内战。”同时,他宣布愿意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外国建立外交关系,但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必须同国民党残余势力断绝关系,撤出其在中国的武装力量。

这真是一个历史循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军舰驶入长江,来到南京,最终迫使清政府签署了《南京条约》。一百多年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枪炮宣告了帝国主义对华炮舰政策的破产。这段历史始于英国,止于英国。
五
由于国民党要求和谈,渡江战役的日期一再推迟,共产党也尽了最大努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署和谈协议。第二天,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英勇地、坚决地、彻底地、干净地、彻底地消灭一切敢于在中国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该命令还写道:“在人民解放军包围南京之后,如果南京李宗仁政府没有逃跑并愿意签署国内和平协议,我们愿意给政府重新签署的机会。”李宗仁跑了。他首先去杭州拜访蒋介石,并做了最后的努力。后来,他失望地回到南京,发现政府已经搬到了广州。彻夜未眠的李宗仁第二天飞回了他的家乡广西桂林。十六年后,李宗仁和他的妻子回到家,受到了毛泽东的欢迎。

白崇禧曾创造了龙潭战役的辉煌,但他无法抵抗四野大军渡江,逃离了武汉。他后来去了台湾,在那里他受到严密监视,处境艰难。他死后,墓地面向大陆。
无尽的长江天空流。
▲1949年4月20日晚至4月21日晚,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发起渡河战役。这是河岸炮兵掩护步兵过河。新华社(钱伟摄)关山源“中山在风雨中。”
▲1949年4月20日晚至4月21日晚,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发起渡河战役。这是河岸炮兵掩护步兵过河。
新华社(钱伟摄)
关山源
“中山的风和雨是淡黄色的,数以百万计的勇士渡过了大江。老虎坐在龙盘上,赢得了过去,颠倒过来,慷慨大方。最好是去追逐风雨飘摇的敌人,而不是向霸主学习。如果天空是多愁善感和苍老的,世界上正确的道路是沧桑。”

众所周知,这是毛泽东在1949年4月下旬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写的一首诗。70年后,当我再次读这首诗时,我仍然感到自信和英雄。
鲜为人知的是,在渡江战役前22年,即1927年8月底,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也写了一副对联,庆祝南京龙潭战役中国民党沿江士兵的胜利,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中国东南部没有敌人了,党和国家在千年里重复了这句话。”。
龙潭之战是北伐战争中最激烈、最决定性的战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同年,经过残酷的大屠杀,共产党人奋起反抗,但起义一个接一个地被打败,军队被分散,有些被转移到湘赣边界的大山里。
在过去的22年里,世界从旧变新。例如,长江在翻滚,水在流逝。
一个
1949年4月22日晚,新华社播放了一篇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 00)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突破了敌人的防线,从1000多英里的前线跨过了长江...敌人也面对面撤退了,没有战斗精神。我军遭遇的抵抗很弱。这种情况,一方面是不可阻挡的,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另一方面,这与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当他们听说南京拒绝和平时,他们非常沮丧。战犯唐二十一日去芜湖监督战争,没有起什么作用……”

这篇新闻稿的作者是毛泽东。
长江见证了伟大的渡江战役,见证了它如何粉碎了国民党政府的“分河执政”的梦想,奠定了中国未来格局的基础。
同样的长江也见证了国民党士兵的最高骄傲:
1927年8月25日拂晓,长江弥漫着晨雾,直接军阀孙的主力大举渡江。主要过境点是南京附近的龙潭。孙也亲自渡河,接管了镇上的指挥权。他还向项羽学习过渡他的船,把所有的船都带回北岸的焦大刀队进行看护。他扬言要彻底消灭北伐军,“我要回南京和上海过中秋节”。

在这次战役中,的主力孙被6万多人围在他们的巢穴中,他决心要取得胜利。孙俊英勇作战,曾一度逼近南京。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正处于一个严峻的时刻:由于汪精卫在武汉的讨伐,蒋介石率领的北伐军在徐州惨败,南京长江以北地区被孙、、张宗昌占领,蒋介石被迫宣布辞职...孙俊打来电话,天下大乱,南京惊慌失措,准备逃跑。

这时,李宗仁、白崇禧、贺、等留在南京,处境危险,率军抵抗。据历史记载,龙潭周围数十里的地方都被炮火覆盖着,血雨腥风,战斗异常激烈。国民党军队虽然没有退却,但是变得越来越勇敢,特别是增加了海军,使战争形势好转。到战争的第31天,孙部被迫进入长江沿岸的狭长地带,开始了一场肉搏战。孙见大势已去,只得带了几个将军,乘一条小轮船到江北,始终没有回来。

在龙潭一战中,孙俊被两万多人杀死,被大约三万人俘虏,缴了四万多支枪和几十支枪。史书记载:当犯人从龙潭被带回南京明陵时,他们分四列行进。前排已经到了南京郊区,而后排还在龙潭...
此后,国民党军队中许多著名士兵参加了龙潭战役,使白崇禧以“小诸葛”而闻名。
但在1949年,即22年后,当国民党军队再次保卫长江时,他们已经过了青春热血期,不再精力充沛,患了各种疾病。
二
1949年4月,形势似乎与1927年8月龙潭战役爆发前十分相似:蒋介石于1月底辞职,李宗仁任代总统,与白崇禧一起守卫长江。22年前,除了蒋介石的心腹唐·一人之外,其他大部分保卫长江的将领都参加了龙潭血战。
然而,22年前,“坦诚相见,团结奋斗”的情景是不可能重复的。在回忆录中,李宗仁大骂蒋介石和唐:
“蒋先生最不可原谅的干预是,他破坏了政府的蒋芳计划。蒋先生不是将才,但他亲自指挥了东北的崩溃和徐贻。当时,我和白崇禧主张,徐蚌之战应该按照“先守河,后守淮”的传统原则进行,但江不听,坚持要在徐州打四战。虽然这一次保卫长江是一个糟糕的政策,但是我们空有强大的空军队和几十艘战舰,如果共产党人好好利用它,他们就不能飞越长江。但蒋先生无意守卫这条河,但他必须守卫上海的一座死城。他的错误策略的实施者是唐,他最喜欢的人,其实也是最脓包的人。”

是什么让李宗仁如此悲伤?唐在努力修筑长江防线的时候,公然拆除了沿河的大炮,并没有把他当作“最高领导人”来重视。英国作家乔纳森·芬的著作《蒋介石传》非常详细地记录了这段话:
“在淮海战役中,当温纳到达南京城下,林彪的军队南下时,关于保卫国民党核心区的问题也发生了重大分歧。李和他的团队想利用长江作为防御战壕,并坚持南岸。以上海为根据地的唐军队的参与是这一计划成败的关键。但唐拒绝参加,理由是蒋介石要他坚守阵地。在李宗仁主持的一次会议上,陆军部部长指出,这将削弱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的努力。唐说他不在乎。他得到了蒋介石的命令,这些命令必须执行。他一边敲打桌子,一边把放在他面前的文件扫到地上,并大声威胁要杀死军政部的领导,然后怒气冲冲地走了出去……”

李宗仁的心真的碎了:蒋介石显然已经下台,但他仍在遥控!我是代总统,但我不能指挥唐!
战争就在眼前,却上演了这样荒谬的一幕,这说明国民党的派系斗争是没有希望的。乔纳森·芬在他的《蒋介石传》一书中精辟地分析了蒋介石的意图:“李宗仁为了把情况弄清楚,企图使蒋介石要么重新掌权,要么离开这个国家。但这只是浪费时间——总司令的目的是利用李明博的大力支持在台湾建立新的权力基础,在那里他可以重新开始,而不会遇到挑战。尽管有这个目的,他并不想让他的继任者过得更轻松。蒋之所系,乃李之败也,长江守御之成功,当其时机成熟时,其复辟为国民党领袖之志,亦将荡然无存。”

是的,蒋介石不想让李宗仁控制长江。在他眼里,李宗仁只是一个棋子,或者说是炮灰,为他争取时间。他坚持放弃长江,保留上海,因为上海有巨大的利益,所以他不得不再次挤压长江,并把它运到台湾。
唐·是上海人吗?当然不是。蒋介石告诉唐把它保留六个月,但上海战役只持续了十六天。讽刺地写道:在上海,唐·让苦力挖深沟,“又建了一座10英尺高的竹栅栏——据说他的一个亲戚是做木材生意的……”
如果这支军队又回到了能打胜仗的状态,那真是不合理。
三
事实上,即使唐能听从李宗仁的命令,尽力保住长江,国民党军队也保不住长江。辽沈、淮海、平金三大战役后,国民党的主力已基本消灭。从宜昌到上海一千八百多公里的长江沿线,国民党军队近七十万人,看似庞大,但崩溃后基本上是整编了,战斗力弱,士气低落。然而,在长江北岸,他们是解放军战士,他们像老虎一样赢得并吞噬了数千英里。

从今天的情况来看,渡河战役中,虽然也有烧江面、飞升水柱的激烈战斗场面,但总的来说,解放军没有遇到特别顽强的抵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军事史》中有一段回忆当时的战斗情况:“夜幕降临时,河上刮起了风。成千上万的中国三军船只起航,船夫们奋力划桨。士兵们用铲子和头盔来帮助划桨和加速船只。当先头舰刚刚过了中游,离对岸300米时,敌人开始用炮火拦截,一些船只被刺穿,士兵们用棉絮和尸体堵住漏洞,一些船夫受伤了,还在不停地发抖。我们的炮兵群再次开火掩护渡河部队。河水波涛汹涌,水柱不断上升。江南岸是一片火海,反映了空.的红夜部队陆续到达南岸,平均穿越时间为15-20分钟……”

一旦解放军在江南的阵地建立起来,国民党的守备部队就会分散。二十三日拂晓,陈赓率领兵团司令部乘木船渡河,木船顺利,很快到达南岸。陈赓在日记中愉快地写道:“天亮了,鱼贯入舟,清风送来,飞奔如飞。过了一会儿,小船登上了对岸,踏上了江南的土地……”

如果你不知道背景,你会认为这篇文章是关于游记的。
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说,渡江战役的目标不仅是强渡长江,而且是迅速地穿插、迂回、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苏羽命令东征渡河,在部队成功渡河后,他接连发了几份电报。关键词是“快”:快追、快挡、快砍、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兵使用了高速奔跑的“绝技”,在雨中轻追敌人,到处包饺子。陈赓在日记中写道:“尽管下着大雨,部队仍在向南推进。一路上,人们穿着泥巴,走路像跳舞的秧歌。歌声、叫好声、落音混杂,情绪高涨,雨水不足以扫其兴,尤其是沿途敌人抛弃了辎重、车辆、大炮,到处都是,更令部队高兴……”

70年前的一些历史细节非常感人。比如江北军队聚集的靖江,人口只有37万,粮食总产量只有9.8万吨。然而,在渡江战役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靖江人民仅用了三个月就养活了300万斤粮食和950万斤草料;许多靖江孩子毫不犹豫地砍倒了他们的大树。在短短20天内,他们修建了超过350英里的道路,超过12万人支持驻军。荆江CPPCC组织出版了《荆江大跨越》一书,书中写道:“在奔腾的荆江上,多少父子、母女同在一条船上,三代同堂,驾着一条船,划着数千只木帆船。乘敌炮火,发兵渡河。”

为什么普通人喊出“献出生命支持解放军”的口号?因为当国民党军队撤退到南岸的时候,他们疯狂地抢劫,所有在人们家里春播的种子都被抢劫了。
四
70年后,回到渡江战役前蒋介石和李宗仁的心理,是绝望中的侥幸,现实面前的幻想。我希望抓住最后一根稻草来安慰我的下属和我自己,让自己沉浸在一厢情愿的自我想象中。
蒋介石幻想着在上海呆上六个月,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李宗仁幻想着“渡河执政”。在准备防御长江的同时,他派代表团到北平进行和平谈判,并积极游说美国和苏联,希望他们能说服共产党不要攻打长江。
但是幻想只是幻想。早在一九四九年,毛泽东在新年《把革命进行到底》的讲话中就写道:“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取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大的胜利!”没有人能阻止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当国民党想要和谈时,毛泽东说:是的,欢迎,但即使和谈成功,解放军仍将渡江。

在渡河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还意外地接走了英国军舰,这些军舰过去是令人发指的。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紫色应时”事件。长期以来,皇家海军视长江为自己的领土,这是专横的。二十二年前,龙潭之战中,英国军舰帮助孙,悍然炮击国民革命军。但这一次,他们遇到了解放军。

首先,英国军舰“紫色应时号”无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警告,遭到炮击。交火后,“紫色应时”号严重受损并搁浅。如果它再次被放下,它将会沉没,所以迅速悬挂白旗。随后,英国军舰“同伴号”前来救援,被击退。英国人仍然想拯救紫色应时,并派出了伦敦和黑天鹅。在交火中,两艘军舰也被打得落荒而逃。没有新的战舰敢来救援。被困的“紫色应时”被困101天,在月色昏暗、风大的时候,伪装成客船逃离了长江口。

4月22日,新华社播出了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解放军战胜英帝国主义国民党军舰联合进攻》的评论新闻。4月30日,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关于英国军舰暴行的声明》,郑重声明:
“中国的领土主权必须由中国人民捍卫,外国政府绝对不能侵犯。”
“中国人民解放军要求英、美、法在长江黄浦江和中国其他地区的军舰、军用飞机、海军陆战队等武装力量迅速撤出中国的领海、领海、领土和领土,不帮助中国人民的敌人进行内战。”同时,他宣布愿意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外国建立外交关系,但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必须同国民党残余势力断绝关系,撤出其在中国的武装力量。

这真是一个历史循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军舰驶入长江,来到南京,最终迫使清政府签署了《南京条约》。一百多年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枪炮宣告了帝国主义对华炮舰政策的破产。这段历史始于英国,止于英国。
五
由于国民党要求和谈,渡江战役的日期一再推迟,共产党也尽了最大努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署和谈协议。第二天,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英勇地、坚决地、彻底地、干净地、彻底地消灭一切敢于在中国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该命令还写道:“在人民解放军包围南京之后,如果南京李宗仁政府没有逃跑并愿意签署国内和平协议,我们愿意给政府重新签署的机会。”李宗仁跑了。他首先去杭州拜访蒋介石,并做了最后的努力。后来,他失望地回到南京,发现政府已经搬到了广州。彻夜未眠的李宗仁第二天飞回了他的家乡广西桂林。十六年后,李宗仁和他的妻子回到家,受到了毛泽东的欢迎。

白崇禧曾创造了龙潭战役的辉煌,但他无法抵抗四野大军渡江,逃离了武汉。他后来去了台湾,在那里他受到严密监视,处境艰难。他死后,墓地面向大陆。
无尽的长江天空流。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百万雄师过大江 江岸炮兵掩护步兵渡江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1639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