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67字,读完约3分钟
“竹木木屋难逢壶”曾是福建赤溪村的印象。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个被称为“中国第一个扶贫村”的小村庄已经成功脱贫致富。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村民的视频交流中肯定了赤溪村的扶贫工作。
最初的赤溪村是什么样的?在过去的30年里,这里发生了什么?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年。赤溪村将如何继续适应当地条件,准确发挥自身实力?本期《习近平的故事》向你讲述了这个故事。
太姥山下的赤溪山,七星坠入大海,竹筏漂流数十里...
这首畲族民歌描述的这一片山水之间的好地方是福建的赤溪畲族村。很难想象这个田园般的地方曾经是贫穷的代名词,被称为“中国第一个扶贫村”。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村民的视频交流中肯定了赤溪村的扶贫工作。
正如我在宁德所说,你们做到了,你们的做法也证实了我们现在的政策,就是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抓得准。
山陡、坡险、溪弯、地窄……在宁德赤溪,耕地面积被山川挤压到最小。从前,村民们住在破旧的木瓦房和茅草房里,有些村民穷得轮流穿衣服。
王绍钊的这篇文章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池溪村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一个扶贫村”。
起初,政府采用“输血”来帮助穷人,并给我们钱、杉木和山羊。但是这些山太难养活杉木和山羊了。
野外资源的稀缺和山地及海洋资源的丰富之间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比。1988年,时任宁德区委书记的习近平深入调研,提出农业“依山唱山歌,依海吃海读海经”,稳定粮食,抓山、抓海、抓田,发展乡镇企业,全面发展农林牧渔。

当时,习近平同志指出,抓山可以致富,十年、十五年、二十年,山就变成了“银行”。
在确定了因地制宜的理念后,赤溪村开始关注扶贫工作。1994年,当地人创造性地提出了“整体搬迁”,并开展了“血液交换”来帮助穷人。1995年,下山西的22个畲族成为福建省第一批迁入全村的农民,并在此迁入新居。在接下来的20年里,来自12个自然村的350户居民都搬到了赤溪行政村。

就像做梦一样,其他材料由政府支付,我们只用80块木头。搬家的那天晚上,我太开心了,一夜没睡!
让兰雨翔高兴的还有他们的白茶。自2015年以来,福鼎市的十几名城镇干部组成了一个工作组,留在赤溪村,帮助该村理清思路。调查发现,赤溪村耕地面积较小,但气候、山地和土壤条件特别适合种植白茶,因此进行了推广。现在,这个村子已经形成了种植、制茶和加工茶叶的产业链。小茶成为赤溪村脱贫致富的“金叶子”。

只有种植白茶才能使我们村民每年增加7000元的收入。2019年,赤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00元。这种在发展中工业中的“造血”扶贫给了我们的人民一种甜头。
赤溪云顶玻璃栈道现在是赤溪村的红冲场所之一。以太姥山为依托的赤溪村依靠生态资源将整个村庄变成了一个旅游胜地,年游客人数达27万。青山绿水真正成为这里的金山银山。赤溪村已经脱贫30多年了,这是中国反贫困伟大斗争的一个缩影。

在2020年,赢得战斗的那一年将摆脱贫困,我们将很快征服贫困的最后堡垒。我们要牢记Xi总书记提出的扶贫理念,坚定信心,扎实推进,使水土一方真正“富庶”另一方。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习近平讲述的故事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1735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