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4字,读完约4分钟

8月5日,《福布斯》发表了一篇题为《中美贸易战中日本的教训》的专栏文章,作者是万事达卡的经济顾问王月·里克·王。

本文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战的过程,强调设计广场协议的美国是最大的货币操纵国。文章还通过比较中美、日美两国的经济实力,指出在对美贸易战中,中国不会成为另一个日本。

据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最近威胁要对出口到美国的中国产品征收高达2000亿美元的关税,从目前的10%提高到25%。

如果增税最终得以实施,那将是贸易战的升级。那么,在来自美国的持续压力下,中国会退缩并成为特朗普想要看到的样子吗?

在这方面,我们重新审视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发动的对日贸易战。如今,许多人已经忘记了这段历史,但北京显然没有忘记,因为发生在日本的事情正是北京想要避免的。那么,过去的教训是什么?

二战后,由于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日本和美国在1965年首次出现贸易顺差。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继续扩大,1986年达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开始抱怨与日本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由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油价上涨引发了美日贸易战。

日本的汽车出口就是一个代表。由于油价的大幅上涨,日本制造的高能效汽车很快在美国市场获得认可,这直接影响了美国汽车制造商。1979年,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克莱斯勒集团濒临破产。为了避免破产,克莱斯勒需要政府提供15亿美元的救助贷款。有一段时间,人们发现日本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危及了美国的国家安全,使美国工人失业,这引起了更多的抱怨。听起来熟悉吗?

美媒:借鉴日美贸易战,中国学会绝不屈服

从1976年到1989年,美国对出口到美国的日本产品进行了20次调查,涉及汽车、钢铁、电信、医药、半导体等。,根据1974年颁布的《美国贸易法》第301条(即特朗普政府现在引用的“第301条”)。为了避免冲突,日本接受了美国政府的请求,同意对所有有争议的出口产品实施自愿出口限制,并允许美国对日本的出口数量施加限制。

美媒:借鉴日美贸易战,中国学会绝不屈服

然而,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并没有因为自愿限制而减少。为了满足美国政府的要求,日本政府随后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来鼓励国内消费。因此,日本国内消费确实上升了,特别是由低利率驱动的房地产市场变得火热。但即便如此,上述措施在增加美国进口、减少日美贸易顺差方面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美媒:借鉴日美贸易战,中国学会绝不屈服

因此,日美贸易战进入了第三轮也是最后一轮。美国政府指责日本操纵汇率,将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从而在出口商品方面给予日本不公平的优势。1985年9月,日本被迫签署广场协议,允许其货币大幅升值。

作为最大的货币操纵国,美国设计了这项协议。日本、法国、西德和英国三心二意。尽管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但他们最终妥协了,允许日元和德国马克对美元升值。

至于所谓的“操纵货币”的指控,《广场协议》确实有效。根据美联储的数据,在1985年到1988年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88%。

然而,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逆差并没有消失。然而,这在当时并不十分重要。日本多年来实施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日本经济出现大规模资产泡沫,尤其是在股票和房地产市场。

1989年,资产泡沫破裂。多年来,依赖于“舒适”的日本企业之间的密切关系加剧了随后的硬着陆和萧条。因为这种关系很难给市场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接下来是日本20年的经济停滞。尽管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逆差持续存在,但美国在经济衰退中面临的困难并不比日本多。

据《福布斯》报道,尽管日本政府对美国提出的所有要求都作出了让步,但北京方面不会不注意到,美日之间的贸易逆差并没有消失。[/s2/]

从北京的角度来看,美日贸易战的教训是显而易见的:它既不能像日本一样屈服于美国的压力,也不能像日本一样完全依赖美国作为出口市场。此外,中国现在更有能力将这些经验和教训付诸实践。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仅占美国的40%。当时,日本的进口总额还没有达到足以使其具有真正国际影响力的程度。相比之下,去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接近美国的70%。美国已经成为日本、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南非和韩国等一系列国家的最大市场。

美媒:借鉴日美贸易战,中国学会绝不屈服

有鉴于此,在对美贸易战中,中国不会成为另一个日本。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美媒:借鉴日美贸易战,中国学会绝不屈服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17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