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38字,读完约7分钟
随着2月10日全国各地工作的恢复,COVID-19肺炎的预防和控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和指挥,全国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局面。目前,随着传染病防控的进一步深入,疫情已开始进入有序复工阶段。

目前看来,这种流行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将远远大于非典。2003年,非典对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第二季度,增速比前两个季度低1.5个百分点;客运、旅游、住宿餐饮、零售等行业短期内受到较大影响,投资和外贸没有受到较大影响;受人口红利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非典的出现并没有中断当时经济的上升趋势。然而,这种流行病是不同的,它的传播远远超过非典,几乎覆盖了中国所有经济活跃和发达的省市。就持续时间而言,以武汉为核心的“COVID-19”可能比以广州为核心的“非典”增长时间更长。

疫情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制造业的影响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正处于下行增长和艰难转型的关键时期。这种流行病将导致消费压力、投资疲软和财政收入恶化。疫情爆发后,随着武汉的关闭和全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反应机制的启动,原本预计超过4.5亿人次的“春节黄金周”变成了“全国防疫周”,酒店、宾馆、电影院等消费也随之增加。因此,大量中小企业承受着沉重的压力。

目前,中国旅游业对gdp的贡献已经达到11%左右,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超过1亿人。如果这次受到重创,一方面会拖累整体就业,对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也将对近年来供给方改革培育的“高质量供给”产生影响,有利于促进高质量消费。一旦疫情过去,这些供应将无法维持,也不利于重启经济周期。

在这些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如果不采取稳定控制措施,大量的中小制造企业将面临经营困难。更重要的是,一些脆弱的制造业的工业生态很可能被破坏,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物流中断和疾病控制措施造成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中断的影响远远大于中美贸易摩擦,一旦中断,就会形成转移替代,一些行业的制造基地已经失去30年,很难再找到。因此,我们必须像疫情本身一样,高度重视产业生态、产业链和供应链以及中小企业的保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度过难关。

采取综合措施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
虽然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的长期积极基本面,但对制造业、中小企业和整个经济贸易活动水平的短期影响不容忽视。要采取综合措施,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力争年经济增长率稳定在5%左右。
首先,必须控制人员流动(所有确认的、可疑的和密切的接触都是集中和孤立的),同时还要保证物流顺畅。目前,一些地方已经采取了一些严格的措施,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疫情的蔓延,但不应该小心走极端,他们不应该轻易切断电路,切断航行,甚至“密封城市”,这将影响物流,这是国民经济的动脉。如果钢铁、化工、电力、装备制造、轻工电子等整个工业制造业的原材料、零部件和产品的销售因物流跟不上而停止,不仅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会给整个上下游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第二,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由于今年的特殊情况,我们可以突破财政赤字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3%的常规限制,提请全国人大审议批准增发1万亿元专项债券,支持中小企业减税、减费和向疫区转移支付。
第三是采取适应财政扩张的货币政策。在疫情在第二季度有所缓解后,央行加大了购买政府债券的力度,并进一步降低了标准和利率。
第四,弥补防疫控制造成的长假。为了弥补企业的损失,建议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补休长假,员工应选择在周末或一年内的其他假期补休。有些地方在国务院决定延长假期的基础上,延长了一些工作日来弥补工作。
第五,动员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推出中小企业救助措施。对中小企业实施综合减税和减费;对因疫情暂停工作而无法偿还的中小企业贷款,应适当延期;继续开展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风险调查和处置工作,将疫情定性为不可抗力的外部因素,以缓冲股市下跌造成的强制清算风险。

制造业恢复生产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大部分地区都规定2月10日复工,但是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复工还是比较困难的。
第一,防疫和控制造成的工人极度短缺。工人返回工厂有许多程序。各级政府的关切是可以真正理解的。复工申请、复工培训、疫情防控、人员管控都很重要。这的确是一个无助的举动;不过,只要手续完备,效率还是很快的。然而,工人们仍然不能回来,还有诸如封路、封村、劝说返回、拒绝进入、户籍、居住、隔离时间等问题。是导致恢复工作的第一个主要困难。

第二,疫情导致许多行业供应链不完整。全国大多数企业都有很多外购件供应商,每个人都会面临工人、材料和零件短缺的问题。这些企业位于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政策和程序,不同的时间恢复生产和极其困难的相互匹配,这是第二大难点!

第三,在疫情期间,企业的物流和运输几乎停止。除了流行病所需的材料外,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各种检查站,供应商的原材料和零件不能进入,产品在恢复生产后不能装运;与此同时,由于人员流动的限制,扩大市场极其困难。特别是对外贸易,目前有60多个国家限制中国进入,造成巨大的市场损失。这是第三大问题!

目前,控制疫情与及时恢复工作是一对矛盾,处于僵持状态。我们必须为持久战做好准备。但是我们能忍受多久呢?目前,国家要求企业不得裁员和正常支付工资。但是,企业的产品不能生产,不能流通,资金不能及时回收。如何保证员工的工资?恐怕流行病已经消失,工厂已经消失,社会已经失去了造血机器,这实际上比流行病本身更可怕。

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除了各级政府采取的税收政策外,建议加快以下改革:
一是尽快落实农民工进城定居的相关政策,尽快解决制造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如果3亿农民工中的2亿能够落户城市,不仅可以缓解春运的压力,还可以快速补充城市劳动力,有效延长农民工的工作年龄和年工作时间,延长人口红利的机会期。

第二,取消企业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是20世纪90年代初从新加坡借鉴而来的。如今,中国的房地产已经市场化,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抵押贷款的主要提供者。住房公积金的存在意义不大,取消住房公积金可以直接降低企业和职工12%的成本。

第三,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实施年金制度,疏通企业年金投资资本市场的渠道和机制。这不仅有助于补充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也有助于形成巨大的长期资本供给,为资本市场的繁荣和稳定奠定基础。
第四,想办法降低物流成本。这种流行病将为一些“网上”行业带来巨大的机遇,并对物流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议重点提高铁路货运量在各种运输方式中的比重,尽快将铁路线延伸至各开发区、厂矿,开辟铁路运输的“最后一公里”,降低综合物流成本。

这种流行病像老虎一样凶猛,它不仅伤害人民,而且损害国家的经济运行。就像预防和控制流行病的传播一样,我们必须动员所有人来防止经济运行的风险。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疫情,结束战争,中国经济一定能够达到高质量发展的新水平。中国制造业必将从这场大火中重生,实现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黄奇帆:建议取消企业住房公积金制度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238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