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54字,读完约3分钟
如今,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深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已成为一大趋势。然而,与中国经济规模相当的发达经济体在海外配置的资产约占总资产的35%,而中国的海外资产仅占8%左右。可以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空空间仍然很大。
当前,全球经济低迷,海外资产价格处于低位,而国内利率相对处于历史低位,是海外并购的好时机。企业积极收购海外被低估的资产,然后转向高估值,这已成为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驱动力。重要的是,行业整合和跨境资产重组是大势所趋,国内外企业迫切需要整合创新带来的转型升级。
既然这种趋势已经确立,中国企业出海的进程应该像行云流水一样顺利吗?事实上,有许多不可忽视的客观风险和挑战。
首先是政治风险。东道国的政治、政策和意识形态可能会给海外投资带来阻力。其中,"外资国家安全审查"越来越多地以法律审查的名义作为保护主义来实施。例如,近年来,华为一直希望通过正常的竞标和并购进入北美市场,但一直未能如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出海时,更面临政治权力不稳定和政策多变的考验。
其次是法律风险。海外并购通常涉及反垄断法、公司法、并购审查法、证券法、社会保障法、知识产权法、劳动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例如,CIMC计划收购荷兰的伯杰工业公司,欧盟以垄断为由否决了这一计划;其他方面,如环境保护法,也将影响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成本。同时,金融风险、信息风险、汇率风险、文化差异风险等。这些都给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和后续管理运营带来了挑战。
然而,中国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仍是历史的必然。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
对于企业来说,“船”必须在出海前建造。具体来说,一是要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积极利用更多的国际资源和管理经验进行整合,为确立更准确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更明确的发展目标服务。第二,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尽职尽责,明确所在国的法律、环境保护、人文、社会和政治风险。第三,需要系统的财务设计,及时发现潜在的财务机会和风险,充分利用财务资源和财务工具,把握好风险控制。同时,我们根据自己的特点,采用专业化、结构化的项目管理方法进行整合。
同时,政府不仅要为企业出海“造船”,还要让企业“借船”出海护航。具体而言,政府应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建立联盟。推进境外投资项目数据库、资金数据库和信息数据库建设,提高便民服务水平,完善境外投资风险预警机制。
可以说,中国企业“走出去”是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会在波涛中前进。在这方面,一方面,我们应该保持理性,耐心地对待这个过程;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努力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保持“走出去”的步伐稳定。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中企“出海”需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2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