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86字,读完约8分钟

新华社东京7月25日电金融观察:欺诈、违规、缺陷——看“日本制造”如何跌入祭坛

新华社记者徐苑钱伟

最近,日本高田公司(Takata Company)被曝光篡改测试数据,这成为继三菱和其他日本汽车公司篡改燃油效率数据后的又一桩日本制造欺诈丑闻。高田公司对安全气囊的隐患普遍感到担忧。

无论是作为日本支柱产业的汽车产业、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家电产业,还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建筑、钢铁等电力产业,日本制造业近年来频频遭遇各种违规、欺诈丑闻或缺陷,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质疑。

气囊变成了“死亡气囊”

汽车安全气囊的作用应该是在发生汽车事故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乘客的生命安全。但是现在,有一个“死亡气囊”,在过去的10年里已经造成了100多人死亡和受伤。这种“杀手”的制造者是日本的高田公司。到目前为止,高田安全气囊在全球范围内召回的汽车数量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影响范围也是最广的。

“日本制造”跌落神坛 安全气囊沦为“死亡气囊”

该事件起源于2008年,当时日本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家召回高田安全气囊的汽车公司,在第一轮只召回了约4000辆汽车。然而,就在召回事件发生后的六个月,一名18岁的美国女孩在一场车祸中丧生,事故原因是安全气囊弹出,发电机的金属片划破了颈部动脉,这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从那以后,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收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报告,说一些模型携带的高田安全气囊弹出时会产生金属碎片。作为回应,本田宣布将召回规模扩大到50多万辆汽车,这引发了汽车召回事件。

“日本制造”跌落神坛 安全气囊沦为“死亡气囊”

由于高田是日本领先的安全气囊制造商,其客户几乎包括所有日本汽车,并通过其在德国的分支机构供应通用汽车和宝马等国际品牌,高田安全气囊的全球市场份额约为20%。这也使得高田气囊引发的全球汽车召回事件继续发酵,召回市场包括日本、北美、欧洲和中国,召回规模也在扩大。

“日本制造”跌落神坛 安全气囊沦为“死亡气囊”

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称,到2019年,高田将在美国市场召回近7000万个有问题的安全气囊,这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汽车安全召回。

然而,高田安全气囊事件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从质量问题演变为欺诈丑闻。7月19日,第三方“问题气囊联合调查组”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田气囊测试中存在数据操纵和篡改问题。在质量监控中,高田工程师故意删除一些测试数据,以获得“理想的”测试报告。

“日本制造”跌落神坛 安全气囊沦为“死亡气囊”

问题气囊事件摧毁了高田的企业形象。尽管丰田和本田等日本汽车制造商无法在短期内因技术问题放弃高田,但许多欧美品牌已经失去了对高田的信任,转而使用其他品牌的气囊。在巨大的压力下,高田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根据财务报告,在截至今年3月的财年中,高田的净亏损达到131亿日元(约合1.2亿美元),这是该公司在过去四个财年中第三次出现亏损。

“日本制造”跌落神坛 安全气囊沦为“死亡气囊”

轻型车≠节省油耗

节省燃料一直是日本汽车的一大卖点。然而,最近几个月,三菱和铃木等日本汽车制造商相继披露了虚假的燃油效率数据,令全球市场感到担忧。

4月20日,三菱汽车总裁鹿川哲郎召开新闻发布会,承认4辆轻型汽车在燃油效率测试中存在违规操作,以美化排放水平,涉及60多万辆汽车。据媒体报道,为了获得更高的燃油效率,三菱涉嫌在设定轮胎负荷值以获得相关燃油效率认证时作弊。但是,如果对违规操作的汽车进行定期测试,燃油消耗量预计将比当前水平增加5%至10%。

“日本制造”跌落神坛 安全气囊沦为“死亡气囊”

5月18日,日本第二大轻型车制造商铃木汽车(Suzuki Motor)也承认,在当地销售的16款车型中存在燃油效率数据欺诈,涉及210多万辆汽车。

消费者喜爱的企业和品牌如今伤痕累累,深陷危机。事实上,早在2000年和2004年,三菱因隐瞒车辆缺陷记录和客户投诉信息而被曝光两次。几十年来,三菱汽车未能向日本国土交通省报告汽车安全隐患,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批评。但从那以后,三菱没有吸取教训。在一次又一次丑闻的冲击下,它已经发展到濒临破产的困境。

“日本制造”跌落神坛 安全气囊沦为“死亡气囊”

一些分析师认为,低油耗、低价格的策略加剧了日本轻型汽车市场的竞争,迫使许多汽车公司在燃油效率数据和测试方法上冒险,最终演变成忽视消费者的市场份额之争,这是上述数据造假丑闻的最根本原因。

《读卖新闻》在社论中指出,当竞争对手使用正式的驾驶测试方法时,铃木汽车使用不同的方法获取燃油效率数据,这是不公平的。铃木汽车等重企业利益、轻法律法规的做法,应该尽快予以取缔,否则,在行车安全方面也会出现违规行为,威胁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日本制造”跌落神坛 安全气囊沦为“死亡气囊”

糟糕的表现,假装弥补

在经历了三任总统和八年的金融欺诈后,它听起来不像是一个有着140年历史的品牌。但事实上,这是2015年日本东芝集团给全球制造业带来的令人震惊的丑闻。

日本的家电工业,连同汽车工业和其他工业,带领日本经济走出战后衰退,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然而,随着中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家电制造业的崛起,日本家电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不断被分割,其业绩日益下滑。再加上投资或发展道路的错误选择,日本家电企业越来越难以保持昔日的骄傲。

“日本制造”跌落神坛 安全气囊沦为“死亡气囊”

在困境下,东芝选择了假冒。去年7月,一个独立的第三方调查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报告,称东芝在截至2014年3月的五年中虚报利润1518亿日元(约14.3亿美元)。受金融欺诈丑闻影响,东芝在2014财年净亏损378亿日元(约合3.6亿美元)。

然而,东芝并不是日本唯一经历过重大财务欺诈的家电公司。就在东芝事件发生的四年前,日本医疗设备和数码相机制造商奥林巴斯因金融欺诈丑闻而名誉扫地。2011年底,该公司宣布,在过去20年中,该公司一直通过虚报账目来掩盖其投资损失,总金额达13亿美元。

“日本制造”跌落神坛 安全气囊沦为“死亡气囊”

东芝和奥林巴斯的财务丑闻反映了日本企业文化的缺陷和内部监督的严重失败。以东芝为例,有专家指出其监事会已经“内化”,难以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权力过度集中容易形成对企业的个人控制。

日本企业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领导权威。面对“忠诚、孝顺”和“等级”,最高管理者代表公司,使公司成为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世界。虽然股东大会通过选举产生董事会和监事会来形成内部制衡结构,但在大多数日本企业中,管理层的共识是“永远不要质疑大老板”,而董事会的制衡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然而,当企业内部治理失败时,企业披露的信息的真实性就无法得到保证。

“日本制造”跌落神坛 安全气囊沦为“死亡气囊”

日本制造业的集体跳水

迄今为止,近年来曝光的日本制造业丑闻尚未结束。今年6月,日本第三大钢铁公司神户制钢有限公司宣布,为了减少次品数量,神钢不锈钢丝有限公司篡改了不锈钢丝过去9年的抗拉强度测试数据,将不合格产品作为合格产品交付。

“日本制造”跌落神坛 安全气囊沦为“死亡气囊”

2008年,这家日本大型钢铁企业还曝光了一起违规丑闻,原因是其一家子公司未能在钢材交付前进行日本工业规范中规定的相关测试。

不仅如此,日本建筑业也暴露出近年来最大的丑闻。2015年10月,横滨市三井房地产集团出售的一栋公寓楼倾斜。经过调查,发现至少有8个支撑建筑物的地桩没有深入到稳定地层中。作为该项目的下游承包商,负责打桩的日本领先建筑企业旭化成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在施工期间偷工减料,甚至在施工前伪造混凝土消耗量和固定桩现场强度等数据。

“日本制造”跌落神坛 安全气囊沦为“死亡气囊”

旭化成是日本建筑行业的“贵族家庭”,其公寓楼、商业楼、医院等建筑遍布日本。丑闻曝光后,就连其总裁前田广司(Maeda Hiroshi)也不敢保证其他项目没有数据欺诈,这表明日本房地产行业监管存在巨大漏洞。丑闻的曝光也导致了日本建筑业神话的崩溃。

“日本制造”跌落神坛 安全气囊沦为“死亡气囊”

日本制造业的集体跳水反映出日本制造业目前正面临转型时期的尴尬,无力“东山再起”。在夹缝中,一度著名的日本品牌急于求成,或者掩盖自己的业绩下滑,这是近年来日本制造业丑闻的根源。如今,安倍经济学的旧三支箭几乎不起作用,新三支箭的含义也不清楚。日本引以为豪的制造业何时能走出泥淖仍不确定。

“日本制造”跌落神坛 安全气囊沦为“死亡气囊”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日本制造”跌落神坛 安全气囊沦为“死亡气囊”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3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