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91字,读完约7分钟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2015年,中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进入“新常态”下的转型时期。在此期间,不仅“中国制造”等传统产业需要通过改革继续发挥实力,而且“互联网+”等新的商业形式也需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整个2015年, “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经济热点词汇,这些热点词汇也从一个侧面勾勒出中国经济转型的道路。

[internet plus]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第一份报告强调了跨境一体化
如果“互联网+”是2015年最受关注的经济热点词汇,它无疑将赢得榜首。这一年,它不仅第一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而且全年都成为业界和舆论的热门话题,甚至被列为各大经济论坛的“标准”话题。
越流行的词,越容易被误读。你找到打开互联网的正确方法了吗?
所谓的“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中的各种传统产业”,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式,于2011年11月首次提出。 “+”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而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跨界融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表示:“制定‘互联网加’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融合,推动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事实上,“互联网+”早已深入居民生活,电子商务、在线旅游、在线租车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众多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
例如,传统的百货商店+互联网有一个电子商务平台;传统银行+互联网有第三方支付平台;传统的媒人+互联网有一个在线约会网站;传统餐饮企业+互联网已实现外卖客户如饥饿;传统交通+互联网促成了一个新的网络汽车租赁平台。

[中国制造2025]
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计划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国制造业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同时,提出了创新驱动、质量第一、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导向五大方针。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将大幅提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将达到新水平。”国务院为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提出了这样一个战略目标。同时,国务院要求重点行业的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它们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这个战略目标意味着什么?“到2025年,中国的综合指数将接近德国和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业强国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的第二方阵。”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伟早些时候表示。
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新常态”下,再一次重申了中国制造的“雄心”,它不仅仅着眼于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其意义在于应对发展中国家对全球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世界主要国家发起的“选择未来主导产业”的竞争。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黄素建表示,实施“中国制造2050”需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包括生产效率增长和资本回报率下降、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以及产能过剩。
[双重创造]
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双重创新”这个词今年并不流行。早在2014年9月,李克强就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呼吁“大众创业和创新”。
然而,正是在这一年,“双重创新”这个词才得以真正实施。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空发展大众创新创业指导意见》,部署和推进了大众创新创业,推广了一批低成本、便捷、全要素、开放的大众innovation/きだよ 0
在6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决定围绕“双创”启动一系列税收支持、优惠住房使用等措施。会议指出,首先,我们必须鼓励地方政府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并给予写字楼和网络如中创空房以优惠待遇;二是创新投贷款联动、股权众筹等融资方式,推动特殊股权结构初创企业在中国上市,鼓励发展互助保险;第三,取消阻碍人才自由流动的户籍和学历限制,为创业创新创造便利条件;第四,我们必须振兴闲置的工厂和物流设施,为企业家提供低成本的办公空间;第五,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简化行政、分散权力,分散与管理相结合,优化服务,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双创新”。

此后,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双创”成为一个高频词,并出台了相当多的相关措施。近两年来,国务院及其组成部门围绕“双创”出台了20多项相关文件,涉及创新创业体制机制、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就业政策等。
“总的来说,空之前积极的‘双创新’在通过创业促进就业、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和创造力以及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副巡视员孟说。
[双引擎]
改造传统发动机+培养新发动机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要加大结构改革力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
这是“双引擎”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依赖于“双引擎”。 一方面,它改造和升级了传统引擎,增加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应;另一方面,培育和创造新的引擎,促进大众创业和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把握总体要求,着力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迈进;坚持稳定政策,稳定预期,推进改革,调整“双结合”结构;为大众创业、创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创造“双引擎”;促进调速发展,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实现中国经济的升级。

从那以后,李克强在几个重要场合谈到了“双引擎”,最近一次是在10月23日中央党校的经济公开课上。李克强强调,对于传统引擎,有效投资的潜力仍然很大;在打造新引擎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继续开展“双创新”活动,树立“放水养鱼”的理念,让更多的人富起来。

[供应方]
扩大总需求和加强供应方改革
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加强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全面跨越。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官员已经五次公开提到“供应方改革”。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培育扩大内需的新供给和新动力”;17日,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要求,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入手,把产业推向中高端;18日,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再次提到“供应方改革”。12月2日,李克强在主持经济工作专家座谈会时指出,要不断发挥供需双方的力量,不能“一蹴而就”。

接下来是一系列关于“供应方”的信息,包括专家学者的解读和分析,以及媒体的回答。那么,什么是“供应方改革”?
事实上,供给方改革从供给方和生产方开始,通过解放生产力和提高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锁定新兴领域和创新领域的发展方向,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改革而言的一项措施,它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更加注重增强企业长期发展的活力,更加注重经济的长期持续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前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尽管供应方改革很重要,但不可能取代“三驾马车”的角色。今后,有必要做供需双方的“文章”。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年终策划:2015年“热词”勾勒中国经济转型之路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42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