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55字,读完约6分钟
9年前,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回到香港的曹兆来(音译),一大早就结束了在美林的工作,回到家就打开了电视。他的眼睛里充满了迷你仓库的广告。他对持续了几个小时的“霸王屏幕”节目印象深刻。现在,站在记者面前的曹是“cbd迷你仓库”的创始人。自称“新北京人”的他讲述了一个故事,告别了自己的金融身份,在几年后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像曹兆来这样在北方创业的香港年轻人还是很多的。以香港专业人员协会(北京)创新与商业委员会为例,已经有100名香港青年委员会成员在北京创业。创新委员会主席何善衡告诉记者,创业不仅限于科技和金融等“高层次”领域,在北京创业的香港青年来自各行各业。除了“站在风上”的领域,还有港式特色的创业选择,如卖奶茶的“香港冰室”和卖广东汤的“一碗汤”。

每周在全国各地玩“飞行”
香港青年何善衡(音译)从高中起就在美国硅谷学习,现在是“我们+”联合办公空厅的联合创始人,他的第一个开始是位于酒仙桥798艺术区的联合办公空厅。它位于办公楼的二楼,占地约3500平方米。共有18家中小企业落户。当他带领记者参观时,他指出了在房间里随处可见的油画、雕塑和装置艺术。在谈话中很难隐藏激动的情绪。“其中一些是从798中找到的展品,一些是我自己的收藏品,美术学院的学生将被邀请展示他们的作品。”

“以画廊的形式建造一个联合办公的空房间不是模仿外国的模式,这是我的想法,而且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文化艺术联合办公室为基础,我们的覆盖面也是全国最大的。”贺善衡说道。
"联合办公,这也是一个新的概念."何善衡嘲笑道:“在别人问之前,我说我开了一家画廊,或者说是一个‘二房东’。”三年前,当毛大庆推出他的第一间联合办公的空厅时,他还没有建立优科工作室,潘石屹的soho中国空厅也还没有落地。“‘大众创业与创新’让更多人关注空的服务型写字楼,而房地产巨头们正在做相关工作,这也带动了市场氛围。”

「香港的自助仓储业始于多年前,现在市场已相对饱和。与中国大陆相比,许多市场仍处于空白色阶段。”在曹看来,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市场条件与香港非常相似。在高地价、受欢迎的小户型住宅和大规模人口流动等条件下,闲置的空地下客房在北京的核心商业区和大型住宅区重新焕发活力,用户体验通过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服务得到提升。

“玩在未来”是国内知名舞台公司“智乐会”的品牌。其联合创始人及香港导演叶多年来一直深入参与戏剧教育。据他介绍,香港的戏剧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萌芽,现在已经比较成熟。该剧团自成立以来,已与当地200所中小学合作。“来到大陆后,我发现我需要从零开始,每周都在国内玩‘飞行’。脚印基本上遍布主要省份。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这使人们非常感动。”

内地已经有了一个创业生态系统
“许多人渴望成为北京的一部分,因为它是首都,接近梦想的首都。我一直觉得我可以在北京取得成功,也应该有机会在内地其他地方取得成功。”贺善衡说道。
“中国大陆已经有了一个创业生态系统,就像亚马逊森林一样,什么都有。只有当生态圈建立起来,并且已经相当成熟的时候,才会有很多机会。无论在创业的哪个阶段,你都可以找到一个导师或朋友。香港仍处于填海阶段。”移动支付公司“钱芳·金濠”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英浩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在香港工作了三年后,他选择在北方创业。

李英浩告诉记者,虽然过去两年香港的创业环境比以前好,但仍然不理想。“创业需要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但香港的市场不够大,各种成本都很高。过去,创业被香港人视为一种冒险,不是一般人会做的事。现在每个人都开始认可创业精神,并愿意尝试,但他们的视野仍然有限。香港的一些初创企业仍处于相对早期的阶段。”

前一段时间,香港特区政府大力支持创新科技的发展,香港科学园也为本地企业家提供协助。不过,李英浩认为,特区政府的各项支援措施虽然有帮助,但难以发挥实质作用。“问题的核心是香港人没有足够的创新意识去创业,年轻人的积极性不够。”如果你想开拓内地或海外市场,而大部分香港青年都没有机会在那里长期生活,你怎么能制造出立足本土的产品呢?

“香港社会有很多限制,发展传统产业的成本很高,很难爬起来;作为一个创新型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市场小,本地人才按回报率流动,大部分流向金融业。”曹表示,近两年来,美国和的人才流动趋势发生了变化,美国名校的人才也从选择投资银行转向选择在硅谷创办科技公司。内地的创业环境日益改善,很多人选择创业。「最近,香港社会不和谐,缺乏流动机会。年轻人很难突破变革,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

专业化和一体化
何善衡最近加入了一个大陆创业营,并遇到了一个大陆营员。他去香港创业,在天猫上成功打造了领先的美容品牌,化妆品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另一方称赞他们团队中的香港青年是公司数百名员工中最勤奋、最专业的。这让贺善衡深有感触。

何善衡表示,香港重视专业培训,致力于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专业能力和态度没有问题,但有些人可能对内地缺乏了解。”Mainland China,尤其是北京,竞争非常激烈,要站稳脚跟并不容易。香港青年的视野相对局限于本地,他们觉得来内地工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事实上,高层次的人会意识到,他们应该利用香港的优势,放眼全国,谋求发展。”

回顾香港,贺善衡认为,香港正处于世纪之交,企业正在经历新老两代。如果父母去过大陆发展,年轻一代会受到影响,选择去北方的机会会更高。如果你从未踏足内地,你的目光将局限于香港。「我相信将来在香港立足的企业,一定会与内地有联系。当这些企业发展时,香港的青年人会有更多机会,但他们需要知道如何与内地融合。”贺善衡说道。

贺善衡表示,很多香港人都有一种故乡情结。创新委员会的100名成员中,约有一半已婚,他们的子女大多在香港。我经常在内地创业,很少考虑回去。我可能不了解香港的发展和变化。如果我想回香港发展或扩大市场,我可能需要帮助。“创新委员会还希望帮助北京的成员了解香港的创业情况,并介绍香港科技园的扶持政策。”

“如果你认为你不是北京人,你怎么能适应呢?你不爱这片土地,它也不会爱你。爱情的表现就是融合。”贺善衡说道。而他的好友曹,现在除了谈到内地的知名企业家外,还不时引用曾国藩的名言和内地的网络笑话,京腔在“港式普通话”中隐约可见。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港青北上感受“被需要”:既有专业素养又具融入意识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585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