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515字,读完约16分钟
深圳的所有港口都为跨境学生开放了特殊通道。
由于跨境儿童的需求,一些人专门设立了接送服务,将这些孩子送到港口。
在温金杜港,几个父母看着他们的孩子经过。
5岁的香香坐在客厅的长椅上,怔怔地盯着卧室的门。
在卧室里,她的父亲正在叫他的妻子易。声音又大又小,两句话已经传到了客厅。"这么多对非孩子,别人怎么生活,你非得这样吗?"
最近,和易又吵了一架,由此引发了香读问题。
秋微说,随着香香慢慢长大,他和易邱虹的争吵越来越激烈。“她责怪我当初在香港生香香,说我有能力生活,没有能力抚养。”
争吵之后,易离开了和她的两个孩子,离开了深圳回到了她在江西的家。
在mainland China和香港,人们把在香港出生并拥有香港永久居留权、但其父母是非香港公民的香香称为“双非”子女。
据《新京报》记者报道,中国大陆有20多万双非儿童。随着他们的成长,学龄儿童的数量将在2016年达到高峰。
一些专家说,“双非”儿童的成长和教育问题已经影响到家庭和社会,如果处理不好,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家庭会议
一个月前,秋微的家人举行了一次家庭会议。
来自安徽老家的秋微、易邱虹和秋微的父母讨论了他们小女儿的读书心得。
香香现在就读于深圳罗湖区一所私立幼儿园的一个大班。一年前,她在香港沙田的一所幼儿园学习。
几个月后,香香的幼儿园阶段结束了,由于她的香港身份,到底是去香港上小学还是去内地上学成了一个难题。
根据深圳市教育局的有关规定,香港儿童不属于义务教育。他们可能去香港学习。在深圳,他们只能选择香港的儿童学校或私立学校的香港班。
和易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香港儿童学校和私立学校的香港班每学期至少要花6000元,但取香和送香上学都很方便;香港的小学每学期只需要1000多元,但接送孩子却要花半天时间。易不得不辞职去接孩子,她的家庭需要的收入少了很多。

易给《新京报》记者算了一下自己的账户:她每个月要付5000元的房贷,而她大女儿萌萌的学费和家里的生活费每个月要3000元,加起来就是8000元。现在,秋微的陶瓷店一直在亏损,整个家庭基本上靠她8000元的工资生活。
"如果我辞职,我怎么养活我的家人?"易对说道。
在那次家庭会议上,的母亲说了一句激怒易的话。“香香不是男孩。我必须去香港学习。有什么用?”
“我父母走后,她开始找我的麻烦,说生第二个孩子是我父母的主意,说我父母不仅不负责任,还责怪她没有生男孩。"
那天,易回到了她的家庭。她向秋微扔出一句话:“你家人的想法,你家人的人,你有责任。”
追着易跑了几百米,最后还是没能追上来,坐在地上哭了。
香香问秋微:“爸爸妈妈吵架是因为我吗?”
秋微没有回答,只是紧紧地拥抱了香香。
秋微告诉《新京报》记者:“自从我决定在香港生下香氛,我一直很努力,但就是无法维持这个家。”
他说,特别是在香香学习之后,家里充满了抱怨和争吵。
过去感觉很美
五年前,当秋微和他的妻子第一次生下香香时,他们认为一切都很美好。
2003年,和易从他们的家乡安徽到深圳努力工作。三年后,他们开了自己的陶瓷店。
2010年,他们在罗湖买了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并获得了深圳户口。他们带着大女儿去了深圳,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这时,秋微的父母开始敦促秋微和他的妻子生第二个孩子。
半年后,易怀孕了。
“那时,计划生育非常严格,居委会每隔一天就敲一次门,要求缴纳罚款。”根据深圳的计划生育政策,秋微需要支付超过10万元的社会抚养费。
这时,秋微的一个商业伙伴建议他们去香港生孩子,并向秋微推荐了一个中介。
中介向秋微介绍,在香港出生的孩子在内地不用支付社会抚养费,一生可以享受800多万元的福利:例如,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护照免签,幼儿园几乎免费......
秋微和邱毅打动了他们的心。
在中介的运作下,和易在香港生下香氛,共耗资10万元。
“当时,我们的业务很好,经济条件也很好。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易邱虹说:“我在香港出生的时候,很享受香港的服务,甚至觉得很值得。”
根据香港司法及法律事务委员会的统计,2011年,共有41,846名内地孕妇在香港顺利分娩,其中包括35,736名父亲亦来自内地的双非婴儿。
大陆孕妇去香港分娩,她们在2001年赢得了庄丰源案。
庄逢源出生于1997年9月,因为他的父母是没有香港居留权的中国大陆居民。根据当时香港的《入境条例》,庄逢源并非香港永久性居民,他是非法逗留在香港,将会被遣返。庄凤元的家人提起诉讼,香港终审法院于2001年7月20日裁定,庄凤元在香港出生,是香港永久性居民。

庄丰源一案确立了中国大陆居民在香港所生子女,其父母没有香港居留权,可以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内地孕妇来香港分娩。
直至2012年,香港医院管理局决定在当年及次年停止接受非本地孕妇的分娩预约。内地居民禁止在香港生育。根据香港立法会司法及法律事务委员会2013年的统计数字,过去11年,在香港成功分娩的内地孕妇总数为291,522人。其中,有202,314名“双非”儿童。

香水的“增长”
香香3岁时,易和去香港敲门,意思是找一所适合他们的学校。
2014年,秋微和妻子在离香港上水不远的湘乡选择了一所幼儿园。
从那以后,香香加入了跨境学童的行列。
“早上7: 00和下午5: 00是孩子们上学和离校的高峰期。深圳通往香港的大门都是儿童。”秋微说。
根据深圳跨境儿童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截至2015年,跨境儿童总数达到24,990人,其中幼儿园10,364人,小学11,774人,中学2,852人。这些跨境学生通过福田口岸、深圳湾口岸、罗湖口岸、文锦渡口岸、沙头角口岸和皇岗口岸入境,其中福田口岸是最大的口岸,每天有9021名学生通过。

由于居住地离文锦渡港比较近,香香每天都要经过文锦渡。
说起当时的心情,易说:“每天看着香香和孩子们排队,背着小书包,像小鸭子一样快乐地进出大门,心里还是挺高兴的。”
为了送上学和放学,易辞去了工作。她每天早上6: 30起床,给两个女儿做早餐,8: 00送大女儿萌萌去学校,9: 00从大女儿的学校回到家,开始给小女儿穿衣服,又准备了午餐,12: 00出去,送小女儿去文锦渡港,然后从下午1: 20开始去香港赶下午的课。

“我送香的时候通常不回家。我在港口附近一直呆到下午四点半,一直等着她,因为中间的两三个小时不够来回折腾。”易带着匆匆忙忙去她大女儿的学校接了放学的萌萌。
邱虹说:“当时,我觉得这是值得的痛苦和疲劳。”因为她清楚地看到了香香的“成长”。
"要有礼貌,说话要轻柔缓慢,要体贴。"伊邱虹说:“如果你给她一碗粥,她会说‘谢谢你,妈妈’,让你的心甜起来。”
秋微还问了邱虹他的优点:你看,我一开始做了正确的选择?
秋微对湘乡幼儿园的教育方式非常满意。”老师轻声说话,把孩子们按在膝盖上。学校留下的作业也很特别。例如,鼓励孩子们每天刷牙。完成后,让父母把一朵花放在纸板上。糊满后,孩子可以给老师一张纸板,并得到奖励。”秋微说:“他们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和生活能力。”

伊·邱虹说,直到现在,当他看到别人扔垃圾时,香香总是把它捡起来。
变更
这种变化发生在六个月后。秋微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新店,损失了80多万元。
“那时候,我家的存款是空,我还欠着30多万。”秋微气恼地说:“考虑到香香的情况,我每走一步都要非常小心。”
为了贴补家用,易带着孩子去了海关。到达香港后,当她的孩子上学时,她去购物并开始购物。
“我就是人们所说的水上乘客。”
有一次,伊在路上走的时候用右手拿着盒子,用左手拿着孩子。几个香港年轻人对自己喊口号。香香害怕得哭了。
伊邱虹试图解释,“我的孩子是香港人。我是来接孩子的。”
有人开始议论,“利用孩子做水货,有这样的父母。”
“那时,我想找一个消失的地方。我甚至觉得我不配做我孩子的母亲。”易对说道。
"之后,我和丈夫商量了一下,让孩子们回来学习."易说,她也回到了一家私营公司工作。
秋微对易邱虹的决定非常不满。“那时,我在那里生了一个孩子,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在那里接受教育。现在回来,难道我们以前的努力没有白费吗?”
伊邱虹回答说:“谁使你无能?”
易说,让她最绝望的不是以前的经历,而是她接下来面临的问题。
再过几个月,香香就要上小学了。
两个月前,秋微打电话给罗湖教育局,得到的答复是香港孩子不在义务教育范围内。如果香香在深圳上学,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去深圳的港人子女学校,另一个是办一所香港籍的私立学校。
在深圳市教育局的官方网站上,很多家长询问子女的就学情况,教育局的回答几乎是一样的:原则上,香港和澳门居民的子女应该申请香港人子女学校(国有私立学校)或其他国有私立学校的学位。
据《新京报》记者报道,深圳有2所香港儿童学校,9所学校开设“香港儿童班”。
2013年11月,深圳市教育局与香港教育局签署了在深圳学校开设“香港学生班”的合作协议。协议同意,深圳香港儿童学校和开设“香港儿童班”的学校将扩大招生范围,将非学生人数增加一倍;扩大招生范围后,在上述两类学校就读的合资格香港小六毕业生,可按照现行程序继续参与中学学位分配制度,并获派香港中学学位。

记者了解到一些学校的收费标准:罗湖香港儿童学校每学期收费约7000元。南开学校香港班国际班每学期收费19200元,普通班每学期收费6000元。
这个学费是易所不能接受的。"在香港上小学几乎是免费的."她说。
“即使你读了香港的儿童学校和香港的儿童班,你也不能去深圳的中学,也不能参加内地的高考。”秋微说:“我最终会回到香港学习。”
最后,和易商量让他们的孩子回香港读书。首先,它可以减轻学费负担。第二,它可以使孩子将来更好地适应香港的教育。
但是这个想法因为一个月前的争吵而被搁置。
我不能回来,也不能回去
深圳有不少和和易相似的双非家庭。
秋微加入了一个微信群,群里的成员都和他一样,家里都有一个香港孩子。
“微信群里有30多位家长。他们整天都在抱怨。他们抱怨他们的孩子解决不了上学的问题。他们抱怨送孩子上学太累,他们责怪丈夫或妻子是他们最初的选择……”
《新京报》记者加入了这个母组织。不到半小时,数百条信息就出来了。其中一位名叫大熊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前天离家了。”
这只大熊快四十岁了,胳膊大,腰圆,一米开外就能听到呼吸声。但是当谈到他的孩子时,他低下头说:“有钱可以生活,但没有钱可以养。”
因为他五岁的儿子荀逊没有条件继续在香港学习,大熊把荀逊送到深圳上幼儿园。勋伯格一直叫嚣着要回去。前天,荀勋在幼儿园和孩子们发生了冲突。回国后,他要求再次去香港学习。
“我一生气就打他。”熊叹了口气说。
下午两点钟,大熊发现荀彧不见了。"幸运的是,一个在温金杜港接孩子的朋友看见了他."
当熊到达港口的时候,他看到了荀彧。他蹲在一根柱子下,用他的小手在地上画一个圈。
深圳CPPCC成员陈明如加入的微信群也充满了不满。陈明如在2010年开始关注“双非儿童”,一些家长向她求助,并把她带进了几个双非儿童交流小组。
这些家庭中最激烈的讨论是孩子的阅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能读深圳的公立学校?我们也给深圳交税!”
2013年,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居住在深圳的跨境家庭“2013年,超过40%的受访家庭因情感或子女管教问题而发生冲突,与亲友谈论离婚的家庭占近四分之一。”一个。”
甚至那些富裕的家庭也有他们的父母抱怨。刘洋住在一栋别墅里,她的丈夫经营着一家互联网公司。她告诉《新京报》记者,每天带着孩子穿越障碍在香港学习,让成年人和孩子都很累。
刘洋的孩子们在香港北区的一所小学读一年级。“孩子们每天早上八点去上课。我们必须每天早上5点起床开始准备。我们害怕迟到,不敢开车。我们只能坐地铁。”
在地铁上,齐齐倒在刘洋的怀里,睡得很香。
有些父母厌倦了来回奔波,所以他们在关口或香港租房子。方遒在香港和别人合住一个房间,不到30平方米,每月7000元。
方遒说:“我们组的土豪每年都要花10多万租房子给孩子读书,压力还很大。”
一些家长也选择让他们的孩子在内地的公立学校就读。
向辉(化名)委托他的孩子在深圳开了一个账户。他的孩子现在来自香港和深圳,可以在深圳的公立学校上学。“但是价格很高,要花费几十万。”
王熙勇把他的孩子送到东莞,在那里一些私立学校接收香港学生,他们可以从小学读到高中。但他也很担心。“高中毕业后我不能参加内地高考。他回香港后能适应高考吗?”
“在我联系的父母中,除非经济条件不能支持,我会考虑回来。大部分家长仍然希望他们的子女将来可以在香港学习,在香港生活和工作。”方遒说:“但是当他们回来的时候,他们也面临着困难。如果你不能回去,你就不能回去。”

它们不是“三明治饼干”
回来,回去,简单两个字,秋微看到了和他父母一样的纠缠。
香香离开香港幼儿园后,邱韦陀把她送到罗湖的一所私立幼儿园。他发现孩子们总是不开心。
有一次,当老师给香香做演讲时,他没有跪下。香香问老师:“老师,你不喜欢我吗?”老师问:“你为什么这么说?老师喜欢你。”湘乡说:“老师为什么不喜欢我,不和我说话?”
他旁边的一个孩子说:“香香对老师既不礼貌又不尊重。”
香香反驳他旁边的孩子。“老师和我们一样。”
两个孩子为此争吵。
“当时,老师很尴尬,”秋微向老师解释说,孩子在香港上学,还没有康复。
老师说:“那你为什么不让她继续在香港学习呢?”
"在香港,儿童没有完全融入当地儿童."刘洋说道。有一次,她的孩子奇奇和深圳的另一个孩子玩石头剪刀布。两个孩子激动得大叫起来。当时,几个香港孩子围过来,叫奇奇闭嘴。
齐琦很不服气,对香港的一些孩子大声嚷嚷。当一个香港孩子的母亲在场时,她走过去打开几个香港孩子,说:“不要和他们玩。”
“她不就是瞧不起我们的孩子吗?”刘洋说道。
跨境学生服务中心主任王对《新京报》记者说:“大多数深圳孩子虽然在香港学习,但课后都回了深圳。他们不了解香港的生活习惯,在学校与孩子们互动。他们还会利用他们在家里的习惯生活,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误解和不相容。”

她说,双和费的孩子是在两种文化背景下长大的,有些问题处理不好。两地之间的误会会在他们身上反映出来,影响他们的身份。
王熙勇认为,孩子应该避免身份的尴尬,最好在文化环境中成长。有些家长表面上担心孩子的教育,但实际上,他们担心孩子在两种制度和文化背景下如何生存。
至于“双重非子女”群体的身份,对立的意见一直在发酵。
去年,带着孩子上学的刘洋在香港被几个戴着面具喊着口号的年轻人跟踪。
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刘洋经常听到深圳人谈到双非孩子读书的问题,说:“他们是香港人,不应该享受深圳的好处。”
一些网民在深圳宝安上发帖。坚决反对双非香港儿童进入公立学校。有300多名追随者,大多数网民支持这一观点。
陈明如认为,双非儿童正在加深身份认同问题,尤其是儿童在家庭和社会中受教育所带来的负面情绪,这将影响他们的成长。
一些慈善组织正在努力帮助中国和非洲的孩子们。
2010年,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与深圳罗湖区妇女委员会合作成立罗湖区跨境儿童服务中心,香港服务社内地服务发展总监王负责。
"该中心的20名员工都是来自香港的社会工作者."王说,他们的任务是帮助深圳的跨境儿童及其家人学习英语、广东话和繁体中文,帮助他们了解香港社会,使他们更好地融入香港社会。
近年来,这个由20名成员组成的团队已经为5万多名跨境儿童及其父母提供了服务。
王说:“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我们没有放弃他们。他们是天使,不是三明治饼干。”
陈育嬬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现在,问题出现了。我们应以解决问题的态度面对他们,让他们觉得香港和深圳都接纳他们。”在她看来,最重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给他们更多的选择,不要担心教育等根本问题。
在今年的两会上,陈明如提交了一份关于将港澳儿童纳入公立学校教育的议案。她告诉《新京报》记者,深圳教育局已经给了她答复,说议案正在研究中。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双非"儿童"夹心"生活:回不了内地 融不进香港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641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