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67字,读完约4分钟
香港科学院于12月5日在正式成立的北京举行了首次峰会。香港创新科技局在加拿大之前成立,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形容今年为“香港科技创新年”。在香港,科学研究相对薄弱,尽管这两个机构在她向我们走来之前,我们已经打了一千次电话,催促了一千次,但这表明香港的“科学之春”即将到来。

27位创始院士见证了的揭幕仪式
是一个由人民领导的非营利组织
香港科学院的成立典礼在香港礼宾府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美国和欧洲科学院的数百名代表和嘉宾齐聚一堂。科技部部长万钢、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梁振英主持了揭牌仪式。梁振英在讲话中说,香港在科学事业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经过近十年的筹备,香港科学院终于正式成立了。他表示,香港创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必须结合“政府、产业、大学、科研”的力量,整合创新科技的生态链。将来,HKRI会就关乎民生和经济的科技问题,向特区政府提供独立的意见和建议。

香港科学院是一个由人民领导的非营利组织。香港大学前校长许立志是院长。创始院士27人,包括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让·玛丽·瑞安,以及岳维侃、王永雄、邓庆云等医学、数学、工程和化学领域的权威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国辉、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伟以及其他六所大学的现任和前任校长也榜上有名。

仪式结束后,梁振英在博客上发表文章,对香港的科研人员表示敬意,并向香港各界人士发出信息,表示他们对香港中央研究院工作的大力支持,对相关科研事业的资助和推动。他强调,香港不乏年轻的科研人才,要不断发展壮大科研实力,全社会首先必须重视科学。因此,香港科学院的创始院士会到香港的中小学发表意见,启发青少年,推动普及科学教育;香港科学院也将积极寻求天使投资者,支持年轻科学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

香港科学院每两年选举五名新院士
所有院士都是“志愿者”
12月6日上午,香港中央研究院在香港科学园举行了首次科技创新峰会。香港科学研究院院长许立志在峰会上表示,香港科学院将每两年选拔五名新院士。审核机制严谨,标准是取得科学成就,为香港的科技发展作出贡献,而不一定是香港人。

峰会邀请了许多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和香港各行各业的人士,讨论两个课题:“科学与社会”和“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许立志表示,举行峰会不仅仅是空谈,而是无所作为。我们希望科学研究能与香港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科学家也可以借此机会学习如何介绍他们的工作。

今年7月,香港创新科技署拨出324万港元予香港科学院作为营运基金,预计可支付两年的行政及两项高峰会费用。许立志说,香港科学院不是研究所,所以暂时没有实际的研究项目;所有院士都是“义工”,他们的研究工作仍会在大学进行,而他们在香港科学院的主要工作是推广科普、提出有利于香港发展的项目,以及代表科研界发言。

科技局突破了阻力,走出了茧
任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香港科学院,香港创新科技局也于11月20日宣布成立。此外,瑞典卡洛琳医学院在香港设立了首个海外研究中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也将在香港设立创新中心。
从寒冷到“新生”,香港的科研界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其中,创新科技局从提出议案到成立,3年来经历了很多困难。长期以来,它一再被立法会一些议员“拉”出来,被反对者否决,而设立科技局的建议也一再“流产”。
2015年11月6日,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最终批准了两项设立科技局的拨款申请。14天后,创新和技术局正式成立,负责制定创新和技术政策。
“新科”主任杨掩饰不住自己的激动。在科学技术局的启动日,他列出九项主要工作重点,包括以「再工业化」创新科技解决社会问题、将香港建设成为一个连接无线网络的城市、推广更开放的大数据应用、扩大科技人才库,以及推广「智慧城市」。

他对香港未来的创新和科技表示乐观,并在报纸上写道,香港是一个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拥有完善的法律制度、独立的司法机构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他有信心以符合香港整体长远利益、具香港特色的发展模式,推动香港科技产业的发展。

一些本地学者认为,香港实际上已经落后于邻近的竞争对手,要赶上他们需要数年时间,才能达到与竞争对手同等的科技发展水平。要带领香港走出重围,科技局仍需“五关六将”,任仲的路还很长。然而,创新和科技发展已不复存在,香港科学研究的未来更值得期待。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创科局刚成立科研界再"添丁" 香港呼唤科学的春天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711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