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55字,读完约2分钟

郝建华(右)和杨默领导的研究小组用7年时间开发了一种新的纳米生物传感器。

北京,3月15日(新华社)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流感正在香港肆虐。截至今年2月,已有近300人死于流感,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有效且敏感的病毒检测方法。

香港理工大学物理系和生物医学工程跨学科系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全新的纳米生物传感器。采用“上转换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光学检测方法,只需两三个小时,20港元便可检测出病人的鼻咽分泌物样本是否含有流感病毒,比传统方法快10倍,但成本却低80%。

香港理工大学研发新招测流感 较传统方法快10倍

以上研究由理大物理系副教授郝建华和生物医学工程跨学科系副教授杨默带领。他们指出,传统的流感检测方法包括基因分析,如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学中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前者成本高、耗时长,而elisa的灵敏度相对较低,因此一般需要使用实验室仪器进行检测,难以用于一线和现场的病毒检测,可能无法满足流感高峰期的检测要求。

香港理工大学研发新招测流感 较传统方法快10倍

理大花了七年时间研究新科技,光学探测方法采用了类似磁铁吸引的原理。在整个过程中,捕获探针应连接到上转换粒子的表面,并应保留纳米粒子以捕获病毒;但是,由于上转换粒子探针上的寡核苷酸与金纳米粒子连接的“流感病毒寡核苷酸”的dna碱基对的配位作用,它们会像磁铁一样相互吸引,产生“寡核苷酸杂交反应”。两三个小时后,样品混合后,上转换粒子被近红外激光照射。如果绿灯亮度不变,则表示样品中不含流感病毒或相关病毒;如果亮度较暗,则意味着样品中含有病毒;如果绿灯变弱,就意味着病毒浓度更高。

香港理工大学研发新招测流感 较传统方法快10倍

传统方法通常需要一到三天来检测病毒,而新技术只需要两到三个小时,比传统方法快十倍。此外,每个样本的检测成本仅为20港元左右,比传统方法低80%。

郝建华说,因为各种基因都有基因测序,只要研究人员知道病毒测序,理论上他们就可以制作各种病毒探针来检测患者样本中更具传染性的病毒,如h1n1猪流感、h3n9、h5n1禽流感等。现在,我们正在联系香港医学院和医院进行进一步的合作和研究,并期望在两三年内完成公立医院使用仪器的研发。

香港理工大学研发新招测流感 较传统方法快10倍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香港理工大学研发新招测流感 较传统方法快10倍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7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