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8字,读完约4分钟

秉志( 1886~1965年),字农山,本名翟秉志,满族,中国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创始人,动物学家,教育家。 1902年进入河南大学堂学习英语、经学、数学、历史、地理等,努力学习古文。 1909年他是第一批官费留学生,留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获得美国博士学位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秉志于1920年回国后,从事生物科学的教育、科学研究、组织的指导。 1921年,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生物系,根据国内生物教育的实际情况,制作了教材。 从事教育事业,1922年在南京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1927年创立了北平静生物调查所。 在这期间,他往返于宁、北京、上海等地,承担着教育和科研两项责任。 他为我国生物学界培养了许多人才,其中许多人成为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 然后,他在脊椎动物形态学、神经生理学、动物区系分类学、古生物学等不同行业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研究,近4篇发表。

【快讯】秉志:第一位获美国博士的中国学者——

十篇学术论文中,相当一部分在学术上有重要的创造性见解,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1936年9月,为纪念天津《大公报》十周年,总经理胡政之与总编辑张季鸾共同协商,以报社的名义发行“科学奖金”,征集科学论文,鼓励科学行业有为之士,特别是青年科学工作者,推动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 报社特别拿出2000元来奖励。 这项“科学奖金”的评选工作,邀请秉志全面负责。 1936年底,秉志成立了“科学奖金”审查委员会,其委员有秉志、严济慈、杨钟健、曾昭择伐、胡先骏、刘咸、孙鎕、胡焕等。 经过近5个月的实务,分为8个学科(数学、物理、地质、化学、动物学、植物学、人类学和考古学、气象学),认真评选了收到的科学论文。

【快讯】秉志:第一位获美国博士的中国学者——

1937年7月1日,津沪版《大公报》发表了“科学奖金”的评选结果:数学类为王熙强,其论文主题为“尤拉氏多项式根的分布”。 化学类是刘福远,其论文的主题是《中国明矾化学工业的研究》,动物学类是倪达书和苗久穗,倪之论文的主题是《杜鹃属骨板的形态和腹区骨板的讨论》,苗论文的主题是《南京及其附近几种森林昆虫的研究》。 植物学类是梁其瑾,其论文的主题是《盐酸反应对小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及其水分吸收作用原生质体的物理和生理性质及呼吸作用的酒精素等的关系》。 气象学类是魏元恒,其论文的主题是《中国北部和中部的上空气流和天气》。 数学类应该给华罗庚奖,其论文的主题是“华林问题研究”,本年度已经得到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甲种补助金,所以没有给华奖金,改为荣誉入选。 原定的物理学、地质学、人类考古学三科,由于论文水平不足,有空位。 这次获得“科学奖金”的都是30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工作者,属于国内各大学和科研机构。

【快讯】秉志:第一位获美国博士的中国学者——

“大公报”、“科学奖金”的评选本来计划每年评选一次,但由于抗战中断了。 但是

“科学奖”只当选过一次,但在社会和科学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抗战时期,秉志夫人生病,在上海被困了八年。 当时他在我国学术界非常有名,敌人想尽一切办法把他拉出来。 他改名为翟国际潜,“隐居”,坚决不为日伪政府工作。 为了避免敌伪的耳目,他从中国科学社躲在震旦大学,最后躲在朋友经营的中药工厂,依然做了多次学问,完成了论萧多种。 抗战胜利后,秉志在南京中央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教书,在上海中国科学社研究。 1948年他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国民政府在去台湾的名单上也有秉志的名字,准备了机票,但他用严厉的话拒绝去台湾。

【快讯】秉志:第一位获美国博士的中国学者——

1949年9月21日,秉志作为特邀人参加了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第一次全体会议,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复旦大学教授直到1952年。 建设中国科学院时,周恩来总理考虑到秉志在科学界的声望,多次向他讲话,希望他成为副院长。 有志再三谦让,周总理终于接受了他的诚意。 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先后担任水生生物研究所和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1955年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聘为。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快讯】秉志:第一位获美国博士的中国学者——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30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