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26字,读完约3分钟

9月27日,据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新快报》报道,中国留学生在澳大利亚有1517万人,在澳大利亚国际留学生中很稳定。 最近,记者采访了60年代出生的中国留学生韦国庆节,讲述了他的澳大利亚流浪故事,从他回忆的碎片中,我们可以一览时代的背影。
说到当时为什么选择出国留学,韦国庆节坦白说,当时是盲动的,不仅是他,当时国内的大集团也是这么想的。 当时留学兴起,澳大利亚、日本是第一目的地。 消息不发达,很多人对外国一无所知。 觉得外国好,想出去,但外国到底怎么样,出国想什么样的生活,在很多人心里还是未知数。

【快讯】60后中国留学生忆留澳岁月: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80年代末90年代初,数万中国留学生涌入澳大利亚,韦国庆节就是其中之一,当时他刚工作了三年,在广州的医院,有光明的前途。 当时大学生是上天傲慢的孩子,在国内工资不低,有地位,受到尊敬。

来澳大利亚找工作很难。 韦国庆节在制服厂找到熨衣服的员工,每小时4元,要求熨40件衣服。 为了赚很多钱,有些留学生每小时熨120件,手肿了。

谈论当时打工生活中最难忘的事件。 韦国庆节说,他在清洁企业工作,当时他20多岁,背着大吸尘器在办公室大扫除。 办公室里有和他同龄的男女。 那时他很痛苦,有车还不低。 他除了一周五的全职工作外,还在周末晚上餐厅当服务员。 “我不怕苦,但为什么辛苦? 你来澳大利亚是为了什么? 那时我经常反省这个问题。 ”。

【快讯】60后中国留学生忆留澳岁月: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很多留学生那时可能在想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出国”。 一个人去外国洗盘子等体力劳动,原来的梦想破灭了。 拿了手术刀后,拿了锅铲。 韦国庆节的回忆说,当时的朋友中有很多人去工厂和餐厅工作,有些人进入了当地企业,回到了本职工作。 只有不到5%的人继续深造。

【快讯】60后中国留学生忆留澳岁月: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那时的留学生,孤独总是不可避免的。 我也渴望和国内的好朋友交流。 那时首先是信和电话。 韦国庆节说,那时经常写信,每月写两三封。 除此之外是电话,电话费相当贵,每次都简单说几句就把电话挂了。 韦国庆节曾经在八周内打了900澳元的电话,那是90年代初。 辛苦工作了一周,电话账单来了就没钱了。

【快讯】60后中国留学生忆留澳岁月: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谈论那时的娱乐。 韦国庆节说当时的留学生不富裕,为了省钱,周末租录像带在家看。 借的是十几箱,算起来几块钱,比去吃饭和玩便宜。

当时大家都在为生活挣扎,大家都没有身份。 “那时很多人很不安,没有身份,很害怕。 下落不明,没有方向,没有归宿。 就像流浪一样"

现实总是折磨人,韦国庆节留下了好几次,拿到了硕士学位,开始回到自己的本职工作。 从医生那里治病救人,开始在悉尼发出自己的名声。 “并不是一开始没想到回去了。 但是回去怎么样? 又从头开始? 所以无论怎么对自己说,都要坚持几次”其留学生大多后来在澳大利亚社会的各个层面,如学术研究、经济、医学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快讯】60后中国留学生忆留澳岁月: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30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