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52字,读完约7分钟

20世纪初,孙中山在海外策划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一个在日本东京,一个在新加坡,香港成为两个策源地的中转所。 当时孙中山在新加坡活动的总部设在晚晴园。
晚晴园原名明珍庐,是粤籍梅姓殷商的别墅。 后来,另一位粤籍殷商张永福购买了这座别墅,供母亲颐养天年,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天意怜芳草,人间重晚晴》,命名为“晚晴园”。

【快讯】新加坡晚晴园与辛亥革命(图)——

孙中山,陈纳粹芬三进晚晴园

孙中山为革命奔走呼喊,8次到达新加坡,会见支持者为革命运动筹款,其中3次与革命伙伴陈纳粹芬住在晚晴园。 1906年4月,孙中山两次来到新加坡,经过“四大寇”之一的尤列介绍计划,新加坡华侨领陈楚楠、张永福等人亲自迎接孙中山登陆。 4月6日,孙中山邀请新加坡革命党第一人在晚晴园开会,经过讨论协商,成立了南洋地区第一个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陈楚楠任会长、张永福任副会长、张永福捐赠晚晴园为会所。 当天包括陈楚楠、张永福、林义顺、李竹痴等12名创始会员,在孙中山先生的证言下,承认了“驱逐鞑靼斯坦俘虏、恢复中华、建立中华民国、平均地权”等16个字的奋斗宗旨。 这本《盟书》是孙中山和李竹痴等人在晚晴园二楼协商起草的。 其中,陈楚楠、李竹痴等祖先是厦门。

【快讯】新加坡晚晴园与辛亥革命(图)——

从此,东南亚各地的同盟分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爱国华侨们出钱,支援了中国国内各地的革命活动。 孙中山在晚晴园策划了几次起义和反清革命活动。 从1907年5月开始,革命党人在广东、广西、云南三省发动了5次武装起义,潮州的黄冈起义、惠州的七女湖之战,由新加坡华侨担负重任。 接下来,钦廉之役、镇南关之役、河口之役、黄花岗之役等,都是在晚晴园策划的,南洋华侨不仅出钱出力,还亲自参加历史战斗,牺牲生命,各方面参与国内革命斗争。

【快讯】新加坡晚晴园与辛亥革命(图)——

1908年,中国同盟会南洋总支部也设在晚晴园,因此晚晴园成为东南亚一带20多个同盟会分会的神经中枢和中心,也是孙中山在东南亚鼓励革命活动的大本营,它在历史重大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时晚上在晴园,通常有三四十个同盟者活动,前后捐了三四万元的经费,尽力打倒清王朝。

【快讯】新加坡晚晴园与辛亥革命(图)——

以晚晴园为快速发展的平台,同盟会会员从富商延伸到中下层,特别是锡矿工人、橡胶工人特别多。 组织据点从新加坡迅速发展到马来、暹罗(现在的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等地。 在推进方面,陈楚楠、张永福等相继创办了《图南日报》、《中兴日报》、《阳明报》、《星洲晨报》等报纸,作为民主革命的代言人,与保皇党的报纸也展开了论战。 他们还以公开演讲、戏剧演出等形式呼吁民众,寻求支持。 厦门是记者李竹痴,从新加坡回到厦门,试图把《福建日报》转换成同盟会的机关报。 陈嘉庚于1910年在新加坡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所以,辛亥革命元老冯自由地说:“有华侨的地方有同盟会会员的脚印。” 孙中山一再称赞“华侨是革命之母”。

【快讯】新加坡晚晴园与辛亥革命(图)——

晚晴园的变迁

1911年以后,晚晴园易主是印度商人的产业,但为人希屋大,阴郁的感觉不可避免,转移到其他地方,晚晴园又荒废了好几年。 1938年,陈楚楠与陈占梅协商赎回资金,留下历史遗迹。 当时,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馆出现,协商李振殿、李光前、李俊承、周献瑞、陈延谦、杨吉兆等殷商,合资购买晚晴园献给中国政府。 另外中国政府出资修理,恢复旧看法。 各界人士收集有关文物,孙中山当时睡觉的铜床、使用过的桌子和椅子、文具,像以前一样保管在原来的地方,给人看那个人。 1940年元旦正式开放。

【快讯】新加坡晚晴园与辛亥革命(图)——

1942年2月,日本侵略者占领新加坡,晚晴园被日军充作通信营地录用,陈列的纪念文物、照片消失了。 日本投降,晚晴园满目疮痍,四面墙壁萧然,甚至有崩溃之势。

1946年,中国政府再次翻修晚晴园,为新加坡国民党支部的事务提供资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国政府外交正式承认,新加坡英国殖民地政府不承认国民党新加坡直属分部的存在,停止活动,晚晴园房地证近期委托新加坡中华商会保管。 至此,晚晴园再次荒置中。

【快讯】新加坡晚晴园与辛亥革命(图)——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1964年底,新加坡中华商会提议翻修晚晴园,同意李光前的意见,以晚晴园建筑物为图书馆和文化财产馆,纪念孙中山在新加坡领导革命运动的光荣史迹,于1965年11月12日举行孙中山诞生100周年纪念活动 1966年3月15日,修复的新的晚晴园重新开放,为配合新加坡中华商会成立60周年举行了庆祝活动。 1994年,晚晴园被新加坡宪报宣布为国家古迹。 1997年,晚晴园举行了重大装修布展,2001年11月12日内阁资政李光模开幕,在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的新形象下会见了广大公众。 李资政称赞孙中山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人”,这个评论现在刻在园里高3米的石壁上。

【快讯】新加坡晚晴园与辛亥革命(图)——

孙中山纪念馆的第一展品之一是天津美术学院艺术系教授们创作的高分子人物雕像,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 10位同盟会重要成员在二楼左大厅召开秘密会议:黄兴站着发言,坐着的是张永福,孙中 陈和原来是武术教练,继孙中山之后成为保镖,孙中山经常被称为“大炮和”。 通常,展览馆多制作蜡像,容易受到气候的影响,但高分子雕像不受气候的影响,容易维持清洁和耐久性。

【快讯】新加坡晚晴园与辛亥革命(图)——

我们去参观的时候,该馆正在进行调整、重新配置。 休息一会儿,特别安排我们的内部参观。 我们看到了这个历史人物的雕像,向主人表达了需要这部作品的愿望。 协商后,该馆承诺赠送这部作品,日后陈列在中山华侨公园的中山华侨馆大厅。 这座雕像于今年1月末从日本邮船运往厦门港。

【快讯】新加坡晚晴园与辛亥革命(图)——

孙中山纪念馆共有六个展厅。 包括和平室、奋斗室、集思广益室、新加坡室、南洋室和遗珍室,展示近500幅珍贵的历史照片、7幅名家油画、黄花岗烈士铜像,以及上述历史人物雕像。 纪念馆融合了艺术创造性和科技创新,用油画、水彩画、计算机合成图、音乐、照明和气氛表现了孙中山在南洋的事迹,强调了形象化、相当大的性。

【快讯】新加坡晚晴园与辛亥革命(图)——

20世纪30年代,厦门美术家林学大被派往新加坡创立的南洋艺术学院(本名南洋美专),派遣了许多画家,重新搜索当时的孙中山在南洋橡胶园和锡矿场奔走的事迹,呈现20世纪初的景色。 展品中有多个南洋画派的作品,是纪念馆的独创。 例如,孙中山船沿着马来河岸深入锡矿山向矿工演讲的场面,东南亚华侨在辛亥革命后陆续剪辫子、抛弃恶习的情景……纪念馆调查家谱、收集资料、进行野外调查,

【快讯】新加坡晚晴园与辛亥革命(图)——

陈纳粹芬能进入人们的历史视野,要感谢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的专家们的努力。 1997年开始修建纪念馆时,该馆的专家们认为陈纳粹芬为中国革命尽了力,做出了贡献,但历史记录很少,几乎被遗忘了。 史学界也逐渐突破障碍,开始研究陈纳粹芬的贡献及其与孙中山的真正关系,陈纳粹芬具有比较公平的历史地位。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馆长冯仲汉,特别是沿着当时孙中山在南洋的足迹,访问了马来西亚怡和、太平、槟城等地,还去中国香港、中山市等地发掘了史料,经过怡和的胡铎介绍,一个有心人陈纳粹芬个体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快讯】新加坡晚晴园与辛亥革命(图)——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30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