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392字,读完约18分钟
西班牙有名的文学家伊凡内斯在其小说《酒店》中,在西班牙描绘当时最大的杜邦酒店时,有过非常雷鸣的场面。 “里面有酒店酿的最好的葡萄酒”。 “直立的橡木桶一个字一个字地排列着,桶上各种名酒的商标很显眼……展馆的尽头,面向大门的地方站着12个无声的“使徒”。 这些是雕像闪闪发光的橡木桶,豪华而精彩。 指挥这12位“使徒”的“基督”,就像雅典艺术家手下酒神节的浮雕一样,是橡木桶箍成的大桶。 这大桶里有常年沉睡的陈酒,根据酒店登记册,共计有33个小罐子。 这个巨大的东西高耸着,似乎为了足以陶醉自己高贵、全城人民的血液而感到‘骄傲’”

我对伊凡内斯的描写感到吃惊。 虽然是小说,但这个描写来自活生生的现实。 如果我们把文中的“使徒”置换为“佛教徒”或“穆斯林”,把文中的“基督”置换为“释迦”或“真主的穆罕默德”,那将是对佛教、伊斯兰教的最大亵渎。 连这个“如果”,都是一闪之罪。

即使是宗教,如果把其中的“基督”换成世界史上的任何政治家,他统治的时代恐怕就是醉梦寐以求的时代,这个政治家也是失败的政治家吧。
耶稣为什么能做到?
基督教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喝酒?
葡萄酒业为什么受到基督教这么尊重?
回到耶稣的时代
先说废话。 中国有很多人包括一点专家,对圣诞节国家的狂欢不感冒。 形成这一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历法国际化是基础。 中国的农历始于夏朝,成熟于汉代,执行了数千年。 现在中西部地区的一点老年人也在“初一、十五”生活。 1912年,中国开始采用公元纪年。 耶稣出生于公元元年。 这不是偶然的。 公元纪元以耶稣出生的那一年为中心,耶稣出生前是公元前,耶稣出生,是公元元年。

书归正传。 耶稣是犹太人(也称为希伯来人或以色列人)。 犹太民族是命运坎坷的民族。 他们大约在4000年前是古巴巴比伦土地上的游牧民,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陆续移居迦南(现在的巴勒斯坦南部)。 后来又搬到了古埃及。 由于无法忍受埃及法老的压迫和歧视,公元前11世纪,民族英雄摩西带领犹太人逃离埃及,在西奈山与上帝签订契约,使犹太人的原始宗教迅速发展成统一的信仰和有礼貌的民族宗教,犹太教正式诞生。 后来经过几百年的迅速发展,耶稣出生前大约五百年完成了,成为犹太教的宗教经典——希伯来圣经。

基督教最初是犹太教的分支,古典依然是希伯来圣经。 后来基督教独立后,继承了犹太教的多种东西。 他们把《希伯来圣经》称为《旧约圣经》。 耶稣和他的门徒创立的《新约圣经》合称为《圣经》。
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关系没那么简单。 但从葡萄酒的角度来看,《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可以完全和谐地看。 可以说犹太人是沉浸在葡萄酒中的民族。 根据《圣经旧约》第一卷《创世记》,诺亚是亚当和夏娃无数后代中的一员,非常虔诚地信奉上帝,他也成为继承人的始祖。 上帝发现世界上出现了邪恶和贪婪之后,决定在地球上发生大洪水,消灭一切罪恶的生灵。 诺亚按照主的旨意,选择了地球上的植物(他选择的植物是葡萄)、动物种类的雌雄各一对,带着自己的三个儿子乘坐了自制的木造船,也就是有名的诺亚方舟。 洪水退了以后,诺亚做的第一件事是种第一颗葡萄,打开了新的葡萄酒世界。

诺亚的故事可能是神话传说,这个故事证明了犹太人对葡萄酒的态度。 事实上,无论是他们长期居住的古巴巴比伦还是古埃及,都是葡萄酒王国。 据报道,公元前1800年,犹太人在整个迦南种植了葡萄。 后来逃离埃及时,根据旧约第二卷《出埃及记》,犹太人后悔不得不离开埃及葡萄园。 回到家乡不久,整个巴勒斯坦就被葡萄园复盖了。

耶稣住的时代是他的家乡由罗马帝国统治的时期。 罗马帝国时代也是葡萄酒历史上的一大繁荣时期。 因此,无论从统治者的角度还是从民族饮食的角度,耶稣的生活都绕不过葡萄酒。
也就是说,葡萄酒是犹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耶稣把他的“成名作”也放在葡萄酒上。 在《约翰福音》中,耶稣在婚礼宴会上第一次表现出“奇迹”,就是把一些水都变成葡萄酒,宴会管理员“叫新郎来赞扬”。 根据法国食品协会的统计,《圣经》至少提到了521次葡萄园和葡萄酒。

酒教合一
基督教最初是犹太教的分支,为什么创立之初就被犹太教长老们视为异端?
因为耶稣必须自立。 耶稣30岁开始传教,自称上帝的儿子,救世主。 他根据旧约圣经,代表上帝与人们签订新约,招募有名的“十二弟子”,在犹太人中传教,即与犹太教不同。 而且耶稣声称自己代表上帝,所以直接触犯了律法。 犹太教宗教领袖坚决不承认有“上帝之子”,组织“十二门徒”之一的犹大,逮捕耶稣交给罗马政府,要求罗马政府处死耶稣。 最后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

被捕前,耶稣预言门徒出现叛徒,举行了永远流传的“最后晚餐”。 晚饭时,他拿了喝的葡萄酒和吃的面条祝福门徒,分给了他们。 这酒说是我的血,这饼是我的身体,我的身体和血为了人们的赦免而被抛弃流出来了。
耶稣的这句话相当于把上帝、粮食和酒合二为一。 上帝是人们精神的基本,粮食是人们物质的基本,酒是信息表现物质和精神的美丽液体。 “酒圣合一”成为世界酒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从此,圣餐仪式成为基督教最重要的基本仪式之一,葡萄酒也成为基督教神圣精神的象征,被称为“圣血”、“宝血”。

基督教在公元392年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罗马帝国于公元395年分裂成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基督教派也逐渐分成东西两部分。 西派教会以罗马为中心,东派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 1054年,东西两派教会正式分离。 西派教会的天主教(也称为公教会、罗马公教)东部教会自称为“东正教”,因为位于欧洲东部,所以通称“东正教”。 16世纪欧洲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从天主教分裂出一系列被称为新教的宗教派别。 到2005年,世界总人口为72亿人,广义基督徒为23.8亿人,登记了22.7亿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宗教。

尽管基督教分为三大派系,圣餐仪式这一仪式却是共同继承的。 天主教被称为“圣体圣事”“望弥撒”,东正教被称为“圣体血”,新教被称为“圣体拜领”。 区别在于,在领用饼和酒的时候,东正教和新教的信徒都可以接受饼、圣杯(即酒),而天主教通常认为信徒不能接受圣杯,在1960年代的梵蒂冈第二次会议后也变更为饼、圣杯和同领

笔者的好朋友是天主教徒。 他给我解释了现在天主教进行的弥撒活动的场面。 “教会每星期天都举行弥撒活动,平时也不定期举行弥撒,大节日的弥撒会特别盛大。 圣体圣血和领圣体圣血是弥撒的第一副本。 弥撒活动第一有五个环节:一、相当于升堂仪式、开幕式。 二、圣道礼仪,第一是朗读《圣经》,神父说话。 神父用拉丁语朗读,通常信徒用中文阅读。 三、圣节礼仪是以面饼和红葡萄酒为耶稣基督的身体和血,进行圣节活动。 四、接受圣体礼。 神父拿着红葡萄酒,信徒接过浸在葡萄酒里的小面饼,吃了圣体,喝了圣血后,表示和耶稣在一起,被救赎了。 五、弥撒礼成”

基督教的经济基础
如上所述,世界上注册的基督徒超过22亿。 葡萄酒有22亿人,作为一年几十次弥撒用酒,这是多么大的费用啊。
这样大规模免费喝葡萄酒需要固定的葡萄酒生产基地,大量生产大规模葡萄园需要大量的土地。 这些都需要教会有很强的经济实力。
圣经上写着,如果农牧产品的十分之一是上帝的,教会和世俗政权就会形成共享地租的形式,天主教会会实行直接向居民征收什一税的方法。 东正教实施“国库什一税”,从国家财政收入中取出十分之一的税金提交教会采用。 这是基督教会的第一个经济来源。 二是虔诚的帝王大力支持教会,给予他们很多土地和金钱。 其三,虔诚的信徒也向教会捐了很多钱。 其四,教会的所有收入都免税。 在这四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教会曾经达到富裕的敌国水平。 到了15世纪,俄罗斯东正教拥有的土地占俄罗斯已经开放的土地的四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封建主之一。 到了18世纪初,教会降格为俄罗斯政权的部分部门,政府下令将部分教会的财产权国有化,但教会依然占大量土地和全国农民的五分之一。 天主教会是天主教国家开拓土地的三分之一,在领土上享有政治、经济等特权。

基督教会经济基础的载体是修道院。 修道院也是教会神学思想、学术研究、文化推进和人才培养的中心,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类精英。 修道院通常又是大庄园,占有大量土地和附属农奴,兼营手工业和商业,具有武装力量。 大约1000年来,修道院成为葡萄酒酿造技术和文化的集中地,他们拥有许多欧洲著名的葡萄园,我们今天熟悉的葡萄酒风格是这个时期的基础。

由于葡萄酒与上帝之子耶稣的特别关系,葡萄酒成为基督教文化的精神象征,由于基督教教会过剩的经济实力和人才特征,以及越来越扩大的信徒群体,基督教使葡萄酒迅速发展成为全球饮料的创始人,葡萄酒乃至啤酒
基督教葡萄酒的版图
我们对世界地图分解世界酒类的整体结构时,基督教对葡萄酒的广泛传播感到吃惊。
如果罗马帝国依靠军事力量把葡萄酒带入整个西欧,基督教修道士们将迅速发展和巩固西欧葡萄酒,使葡萄酒成为整个欧洲酒类费用的主流。 公元980年至1015年在位的俄罗斯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统治时,痛感俄罗斯需要统一的宗教,派遣大臣到海外了解,与几个大教代表进行了个人谈话。 那时,他被建议信奉伊斯兰教,但入教后说不允许喝酒,弗拉基米尔说:“喝酒是俄罗斯人的乐趣,我们不喝酒就活不下去。” 所以我不接受伊斯兰教,选择了东正教。 然后,还接受了原来喜欢的葡萄酒圣体礼。 葡萄酒文化很快与俄罗斯以前的酒文化结合升华,俄罗斯的元春耕节成为谢肉节,在春天的大斋前欢庆,星期四是喝醉的日子。 之后,谢肉节发展成希腊那样的狂欢节,向游行队伍提供酒神巴克斯。

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塔吉克斯坦在独立前是前苏联重要的葡萄和葡萄酒产地。
而且是美国。 基督教修道士们传达基督教文化,和传递葡萄酒一样,在整个美国留下了脚印。 美国葡萄酒的历史通常被认为是从一位叫朱尼·佩罗塞罗的弗朗西斯科牧师的到来开始的。 他于1769年到达加利福尼亚南部,在那里成立了圣地亚哥布教会,成为天主教布教的第一站。 随后的50年,布教会扩大到旧金山北部。 加利福尼亚州21个传道地区中有16个开始种植葡萄,还建造了酒窖。 所有传道团建的葡萄园都是现在加利福尼亚海岸葡萄园区的原型。 现在,位于洛杉矶东边的布教区被整修为博物馆,上面有古老荒废的酿酒厂。 现在美国是世界上第四大葡萄酒生产国,80%以上的美国葡萄酒产于加利福尼亚,也就是朱尼佩罗种植葡萄树的土地。

位于美国北部的加拿大、南部的智利、阿根廷、墨西哥、巴西也为了酿造基督教的望弥撒用酒,满足大量欧洲移民的宗教需要,传教士把葡萄栽培技术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带入了这些国家。 阿根廷现在是世界第五大葡萄酒生产国。

大洋洲葡萄酒与基督教也有渊源。 在欧洲殖民者入侵之前,大洋洲土著居民形成了多个部落,从事农业、渔业、狩猎和采集,迅速发展了自己的文化,但葡萄酒的酿造没有开始。 自从16世纪20年代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18世纪末期开始入侵以来,大部分大洋洲已经成为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等国的殖民地。 那里的土著居民向传教士学习葡萄栽培和酿酒。 到今天为止,澳大利亚、美国等被称为世界葡萄酒生产的“新世界”已经能与欧洲大陆葡萄酒“旧世界”抗衡。

基督教和葡萄酒在以“南非”为首的南部非洲也迅速发展。 南非有着名的世界地理枢纽——好望角,自15世纪以来,受到外来文明特别是西欧文明的冲击和渗透,70%以上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和新教徒,葡萄酒产量居世界第十位。
基督教与中国葡萄酒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法军,用武力威胁清政府,强制签订开放的合同,烟台成为法军的大本营。 其中被称为“罗牧师”的从军传教士之一对烟台乃至山东的基本状况、人文、自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后来,这个牧师去了东南亚一带。 在偶然的社会交流场合,他遇到了被称为“中国人第一笔财富”的富豪张勒士。 正好张勒士有自己开葡萄酒厂的想法。 两人一拍即合,“罗牧师”向张燎士推荐烟台,认为那里是中国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的地方之一。 张勒士来到烟台,买了烟台市区东部的山地,开始了“张裕酿酒企业”的企划。

北京龙徽葡萄酒也来源于基督教。 清朝末年,北京阜成门外有传教士墓地,建于犯罪滕姓宦官的私产,因此被称为“滕公栏传教士墓地”,自明末利马洞以来埋葬了数十名天主教神父。 1900年义和团运动毁坏了墓地,1901年辛丑条约后,清廷赔偿1万2千两银子翻修了墓地,1903年清庭在墓地旁边修建了教会。 这个教会是“马尾沟教会”(法国圣母教会)。 因为在教会举行宗教仪式需要葡萄酒,所以法国修道士从法国引进葡萄苗,在滕公栏墓地周边开设了葡萄园。 直到现在,附近的展览路的西侧还留有“葡萄园”的地名。

马尾沟教会
西方传教士墓地腾公栏,成为北京葡萄酒的发源地。 1910年(清宣统二年),法国修道士沈富璞在“马尾沟教会”建设葡萄酒坊,邀请法国技师,使用法国技术生产葡萄酒。 这是当时北京第一家葡萄酒厂。 几年后,这里生产的葡萄酒开始提供给首都教会的弥撒、祭祀和信徒圣餐。 1946年,这家酒店被注册为“北京上义洋酒厂”,以黑山反教会的“楼头”为商标。 当时,北京的六和酒店、各国大使馆、全国天主教会、天津、青岛、上海等各大城市和酒店、上层人士纷纷购买“楼头牌”葡萄酒。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葡萄酒厂只有6家(张裕、北京上义洋酒厂、吉林通化、长白山、山东青岛和山西清徐),总产量84.3吨,北京上义洋酒厂产量20吨,占四分之一。 解放后,“北京上义洋酒厂”实行公私合营,1959年国有化,改名为“北京葡萄酒厂”。 1988年,北京葡萄酒厂的“龙徽”企业品牌诞生,之后北京葡萄酒厂改名为“北京龙徽酿酒有限企业”。

基督教的工匠精神
到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部非洲、中国,葡萄酒随着基督教的传递足迹,落地生根,确定了当今世界葡萄酒生产、消费的基本大格局。 当然也是欧洲通过殖民主义传达的第一要因,但基督教的作用确实是第一位的。

基督教对酒的贡献不仅传达给世界,另一个重要的贡献是技术,至少四个方面在世界酒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个是圣本尼迪克特(约480—544年)建立的本尼迪克特教会,拥有和经营大规模的不动产。 这些房地产大多种植葡萄来酿造葡萄酒。 酿造的酒除了供宗教活动之外,还卖给大众。 由于本尼迪克特教会组织庞大,其中在葡萄栽培和酿造方面投入了许多专家,成为高效农业组织和技术改革创新的典范,为现代葡萄酒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法国仅次于波尔多产区的勃艮第,有世界上最多、最复杂的葡萄园,以红白葡萄酒而闻名。 这里的多个葡萄园和村庄由本尼迪克特会的神父设立,有33个特级葡萄园、500多个一级葡萄园,博马、梅尔居里、沃尔内等村级葡萄酒也举世闻名。 另外,本尼迪克特教会创造性地开发了寒冷地区的冰葡萄酒技术,是德国葡萄酒在世界上闻名的基本原因。

二是1098年罗伯·莫拉莱斯在法国希德的“希德修道院”成立。 西多会的戒律非常严格地实行禁欲主义,当时各修道士的平均寿命是28岁,要求修道士们在废弃的葡萄园里扔石头,用舌头品尝土壤的味道。 西多会到12世纪迅速发展成为基督教势力最大的修道院,扩展到欧洲各地的400多个修道院。

西多会的修道士非常强调田间劳动,实行禁欲主义。 这是因为很多修道士把一生的精力和智慧献给了葡萄和葡萄酒。 他们通过不断实验改进栽培技术和酿造技术,在葡萄酒史上首次发现了“土法则”。 也就是说,可以用同样的土质培育味道和风格的葡萄。 多个修道士可以通过吃土壤来区分土质的种类,这是非常棒的领域! 他们也培育了欧洲最好的葡萄品种,所以葡萄栽培进入了新的时代。

在葡萄酒酿造技术方面,西多会的修道士从欧洲以前就一直是酿酒的灵性源泉。 大约13世纪,随着西多会的繁荣,遍布欧洲各地的西多会修道院的葡萄酒越来越受到好评。 他们肯定把葡萄酒的酿造和品鉴的水平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或者,世界上其他任何酒种在原料的栽培、酿造、品鉴方面都没有下过这么大的功夫,也没有达到过这样的水平。

第三个是香槟的发明。 1668年,唐培里机修道士被任命为霍特维尔修道院的酒窖长。 他不仅要管理酒窖,管理葡萄园,还要负责葡萄酒的生产和销售。 他对酿酒工艺的研究也不遗馀力。 他发现葡萄酒进行第二次发酵时,如果在密闭的空间里,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就会溶解在酒里,葡萄酒中产生细小的气泡,饮用时的味道更好。 之后,在软木塞封瓶、酒窖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良,终于发明了世界庆功酒香槟。 今天,能在美国、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的天空下打开香槟庆祝胜利,多亏了这位智慧和勤奋的基督教徒。

第四个是关于啤酒。 我们的现代啤酒也是由基督教徒发起的。 古代啤酒生产是农民自己创造的小农经济。 在基督教会迅速发展的时代,教会和修道院有大量的不动产,啤酒贸易的利润非常高,因此教会和修道院成为了大规模生产啤酒的基地。 当时德国修道院、庄园各有啤酒厂,有能储藏几十吨到一百吨啤酒的大酒窖,酒窖中也有一个能储藏几十吨酒的酒窖。 这也为啤酒技术突破性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基础。

古代啤酒发展到公元10世纪左右,啤酒中加入龙胆草、生姜、炒豆子等香料的方法很普遍,但啤酒中没有添加啤酒花的方法。 啤酒花被认为是现代啤酒的灵魂,采用啤酒花是啤酒酿造史上的里程碑,甚至是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啤酒花的是德国人。 德国修道院的修道士发现,一加入啤酒酿造,酿造的啤酒就不苦不涩,清新,味道更美,更重要的是保存时间也延长了的植物。 这种植物是我们今天说的啤酒花。 现在采用啤酒花已经是世界通用的啤酒技术了。

发明了奠定葡萄栽培技术现代科学基础的葡萄酒酿造现代科学基础的香槟、冰葡萄酒。 奠定了现代啤酒的技术基础,开创了世界两大酒种的新时代。 在人类酒业的历史上,我们还无法想象有什么力量和组织,为酒业做出了这么伟大的贡献。 几乎可以断言,在未来酒业的迅速发展道路上,与历史上基督教对酒业的杰出贡献没有太大差异。 基督教对世界酒业的贡献,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基督教和酒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永远的奇观、永远的风景、永远的惊叹和永远的酒香。 中外酒业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快讯】“酒教合一”的耶稣版图 基督教与葡萄酒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312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