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07字,读完约4分钟
除了产品标准化程度高外,我国的经济增长方法已经转变为费用拉动型,零售业务近年来自然成为银领域的竞争焦点和利润形成中心。
但最近公布的上市银行财报显示,零售贷款业务不良率呈初步上升趋势。 鉴于上市银行整体零售贷款比例接近4成,如何加强零售业务红利,如何控制零售贷款风险,成为现阶段各金融业参与主体必须考虑的问题。
个人贷款的风险从年开始呈上升趋势,这几个在大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年报显示,平安、浦发、中信银行( 601998,股吧)信用卡不良率同比上涨0.14、0.49、0.61个百分点。 到了2019年上半年,在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放缓的背景下,银行和浦发银行( 600000股吧)的信用卡不良率分别达到了2.49%和2.38%,是主要商业银行中最高的水平。 扩大到整个领域,万德数据库样本银行新闻报道,截至今年6月底,大部分银行不良率有所下降,但贷款不良率比上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为1.25%。 同期信用卡不良率比上年末上升0.29个百分点,为1.81%。 与整体贷款业务相比,零售贷款业务的风险呈现相反方向的上升趋势,必须引起业内的关注。

一个是信用卡业务。
去年,各地监管机构相继提出,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风险偏好、申请人综合还款能力和其他受信等因素,统一确定本行信用卡业务授信风控的大致情况和标准。 其中,特别是与多头授信问题比较,监管机构提出了“刚性扣除”政策,要求政策覆盖所有新卡发行客户和现有固定额度提升客户。 近日,浙江银保监局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个人支出贷款相关问题的通知》,除了持卡机构个人支出贷款(不含房贷、车贷)的流程、用途以及与其他平台的合作方式等要求外,还提出了点名要求信用卡业务

事实上,这些年来,持卡金融机构按照监管要求形成了信用卡业务规范,但这还不够。
一是许多银行在信用卡发行过程中观察到了“刚性扣除”的监管要求,但除了之前流传的风险偏好识别外,由于不关注贷款流向,部分信用卡业务风险及其衍生风险逐渐显现。 记者注意到,许多银行在快速发展信用卡业务时,倾向于向公务员等早先流传的高质量客户发放高额信用卡,以稳定这一客户群体。 但是,他们中没有太多大额贷款的诉求,其中有些贷款相应额度,从事部分投机交易,造成了很大的信用风险。

二是随着新型金融主体和业务的快速发展,许多“信用卡类”产品和非持卡机构没有纳入“刚性抵扣”的监管要求,间接加剧了“共债”形成的可能性。 例如,招商银行( 600036股吧)在2019年上半年的报纸上宣布,该行信用卡贷款不良率为1.30%,比上年末上涨0.19个百分点。 其中,共债风险是其不良率上升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是个人经营类贷款。
在目前小微金融大力推行政策、监管的背景下,个人经营类贷款已成为许多银行“冲业绩”的标配。
客观上,个人经营型贷款的诉求表现为金额小、期限短,银行投入这类贷款也不会出现太大风险。 但是,如果多家银行向同一主体融资,就会形成多头贷款,其中各自小额个人贷款风险也会扩大。 对于发行个人经营类贷款的银行来说,防控风险和全额都不可或缺。 银行机构在充分考虑经营主体自身风险和用途的基础上,尽量充分满足其贷款诉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多头贷款的可能性。 另外,经营主体在贷款存续期内的其他贷款来源超过一定上限时,银行机构也需要考虑停止发放贷款以维持自身的资产质量。

综合来看,无论是信用卡业务还是个人经营性贷款,多头贷款共债风险都成为银行机构贷款不良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监管不到位,组织工作开展不规范,共同导致了这个问题。 下一阶段,监管部门应当逐步覆盖对所有金融产品和非卡金融机构的监管,并据此设定信贷上限作为监管依据。 并且,银行机构在发放贷款时,要在各方面考虑贷款者的风险偏好、综合还款能力的基础上,尽量全额发放贷款,严格跟进其流程和用途,积极规范自身业务,共同营造良好的领域竞争环境。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谨防多头授信 造成的共债风险”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3256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