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84字,读完约7分钟
基金经理说:“保本基金的一切退出,都应该被视为一个全新的开始,我们不能忘记保本基金,保本基金不再适应这个时代。”
■本报见习记者王明山
国庆节前,公募基金市场最后两家保本基金发布了《保本周期到期与转换安排》的相关公告。 除了此前选择清盘和转型的百余本基金外,保本基金还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2003年6月第一只保本基金成立以来,到今年9月底最后两支保本基金到期后转型,公募市场运行16年的保本基金正式落下帷幕。

证券日报记者整理,16年来,公募基金市场设立169只保本基金,超过每年年初规模高峰期的3000亿元。 随着监管层发布《避险战略基金指导意见》和后续资本管理新规,保本基金近两年快速清理完毕,169只保本基金中21只选择了到期后的清盘,另外148只选择了转型。

经过16年后完美退场
2003年6月,南方避险增值( 202202 )基金正式成立,该基金以51.92亿元的首次募集规模提前结束募集。 值得一提的是,南方避险( 202202 )增值基金虽然在产品名称上没有给出“保本”一词,但在产品设计上确实使用了保本战略,并首次向投资者做出了保本承诺。 这是公募基金市场上首次保本基金,也是运行时间最长的保本基金。

但是,在最初的保本基金爆炸性募集后,之后保本基金的设立“不温不火”,从2003年到2003年,65只保本基金相继成立,大部分产品的设立规模也刚刚达到“合格线”。
直到2009年,a股市场主要股指大幅震荡,投资者在冷静下来后,才意识到本金安全性的重要性。 此时,保本基金正好进入投资者的视野,“保本保障机制”、“保本投资战略”等标签深深刺激了有较强避险诉求的投资者,基金企业抓住时机配置保本基金,保本基金数量和规模迅速井喷。

数据显示,年和年陆续设立的保本基金有103只,截至年初,保本基金总规模超过3000亿元。 保本基金的迅速崛起,很好地满足了当时投资者稳健的投资诉求,丰富了公募基金的理财产品类别,但基金企业承诺的《连带责任担保办法》也包含着较大的风险,这也为保本基金今天的落幕埋下了伏笔。

年5月,监管层停止批准保本基金,年初发表《关于避险战略基金的指导意见》,对保本基金的名称及连带责任保证机构等提出确定要求。 再到年4月,《资管新规》正式出台,确定要求打破“刚兑”,退出保本基金的命运已经只是时间问题。

于是,年和2019年也是基金企业集中解决保本基金的两年。 据《证券日报》记者整理,年内,共有10只保本基金选择了到期后的清盘,共有51只保本基金选择了到期后的转贷。 2019年前三季度,49只保本基金选择在到期后转型,其他4只保本基金选择在到期后直接清盘。

9月30日,最后两家保本基金(建信无忧保本混合和汇丰富保鑫保本)公布了到期转换安排。 相关公告称,基金因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继续作为避险战略型基金运营的条件,将转为非避险战略型混合型基金。 至此,公募基金长达16年的“保本时代”落下帷幕。

许多产品已转移到混合基金
16年来,保本基金经历了兴起、快速发展、高潮、落幕的完善周期,在这两年的保本基金清理过程中,无论是选择清盘还是转型,保本基金在到期后处置顺利,运行中未出现较大的系统性风险。
本基金的顺利运营和退出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好评。 业内专家表示,保本基金在产品设计和保本投资战略上,满足了投资者多元化投资的诉求,在运行中也给投资者带来了稳健的利益,很好地完成了历史使命。 但是,保本基金刚性兑付的特点违背了市场定价的基本规律,不利于资管领域的长期快速发展,保本基金的退出也是必然的。

根据监管要求,基金企业在保险基金到期后的处置情况如何? 《证券日报》记者观察到,保本基金到期后的解决有三种选择:一是选择直接进行清盘;二是转型为避险战略基金;三是转型为非避险战略的混合基金。 但是,目前大部分保本基金在到期后不符合避险战略基金的生存条件,转为混合型基金。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从2003年南方避险增值基金成立到今年9月底最后两只保险基金的转换,公募基金市场相继设立的169只保险基金,在到期后处置的选择上,21只保险基金在到期后直接选择清盘,另有148只基金转贷。
wind咨询数据显示,148只转型保本型基金中,126只转为混合型基金(包括转型中的汇丰保鑫保本和建信无忧保本),超过85%。 除此之外,还有18只保本基金转为债券型基金,4只保本基金转为股票型基金。
大多数保本基金选择转为混合型基金,这个结果并不意外。 另一方面,此前本基金可以投资权益资产,直接转换为债券型基金则需要放弃权益资产,但对大多数混合型基金来说,该仓库是基金超额收益的第一来源。 另一方面,混合型基金比股票型基金有更灵活的仓储范围,在市场波动时可以更灵活地调整。

记者从多家基金企业获悉,在混合型基金的选择中,转换为偏债混合型基金是众多基金企业的一贯选择。 “在该偏债混合型基金与以往的资产配置战略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保本基金即使结束转型,也由以前的管理团队负责运营,另外,希望尽量与以前所有者的风险偏好相匹配,以免运营方式发生较大的偏差。 ’基金企业的人正在详细说明。

类保本产品的规模大幅缩小[/s2/]
“保本基金的一切退出,都应该被视为全新的开始,我们忘不了保本基金。 保本基金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 一位基金经理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仅是保本基金,一般保本基金也加速离场,‘换钱’的眼睛里放不下沙子。”

目前公募基金市场上依然存在的类保本产品是指采用《折旧价格法》计算的以前评估货币基金和短期理财债基。 证券日报记者观察到,近两年来,随着保本基金的快速退出,早先流传的货币基金和短期理财债务基金的基金规模也在迅速缩小。

根据中基协最近公布的公募基金规模数据,截至今年7月底,货币基金总规模为7.43万亿元,比今年年初的7.62万亿元减少2.5%。 去年7月底,货币基金组织总规模减少8.64万亿元,也就是说一年减少了14%。 为了接受以前流传的货币基金所有者理财诉求,公募领域也推出了浮动净资产型货币基金,目前正式运营。

短期理财债务的规模也差不多。 中基协公布的最新公募基金规模数据中未包括短期理财债基细分基金规模分类,因此这类基金的最新规模将追溯到今年第二季度末。 《证券日报》记者观察到,截至今年二季度末,108只存量短期理财债基合计规模为4835.83亿元,比今年年初的5827.14亿元减少17.01%,比去年同期的6980.64亿元减少30.73%。

更加规范透明的权益基金、指数基金迎来了高速发展,特别是去年和今年大热的etf产品得到投资者的极力支持,基金企业也布局了各类etf产品。 当然,本基金退出历史舞台后,公募基金市场有足够的产品满足投资者不同的诉求,继续完成“托人代理人理财”的基本使命。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169只保本基金完美谢幕:148只转型 21只清盘”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3304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