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907字,读完约12分钟
本文来自微信公共平台:三联生活周刊( lifeweek ),文|宋诗婷
最近,经过改名、春节拆迁、首映、提档等一系列操作,命运多舛的“冠军”终于在国庆节前上映了。 这部电影看起来心情多而杂乱。 故事中有中国人已经不熟悉的人物,有感情拍摄的训练和比赛,也有导演陈可辛最关注的时代变迁。 但是,“冠军”很遗憾,我们沉浸在那个故事的人物和故事中,并且,从它必须隐藏的故事和名字中,能够捕捉到一点背后复杂的权衡。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女排”在过去和现在对国人的意义和价值有多大。

今年年初,在《冠军》本来即将上映的春节前,我们创作了封面“女排的价值——充满时代、感情、共鸣的故事”。 为了这个封面,我们采访了《冠军》的导演陈可辛和编剧张冀,讲述了《冠军》创作背后的故事。
“一个队拍时代史几乎没有中国女排以外的运动队能扛得住。 遇到这个主题的素材是我们的幸运。 ”。
80年代场面杀青的那天,电影院响起了“军港之夜”。 北京郊外,建成的旧训练馆墙面斑驳,灯光昏暗。 编剧张冀坐在漳州训练基地运来的旧地板上,体验了生动的时间感。 “踏上了80年代的一刻”那天晚上,张冀有点兴奋。
导演陈可辛也一直爱着20世纪80年代的内地。 “刚来演戏的时候,朋友们不停地说起80年代的事,我总是想好好拍拍它。 ”
《钟国佬》给了他回顾过去的机会。 这个故事毫无疑问有一个出发点——80年代中国女排的“五连冠”。 “中国姑娘”、“我的教课生涯”、“郎平日记与书信”……幸运的是,在文学和日记写作盛行的时代,张毓能找到了很多资料让自己回到过去。

陈可辛让自己回到过去的方法是看纪录片和写真集。 在摄影家肖全的《我们这一代》中,他遇到了阳光明媚的脸,和现在很少见到的清澈的眼神。 他警告球队说:“寻找群众演员时必须小心,必须找到80年代的面孔,希望有那样的天真。” 之后,这张“脸”被陈可辛放在体育馆观众席的第一排,是陈可辛电影80年代的门面。

《ZhongGuoNvPai》要拍八十年代。 它不仅是女排的起点,也是当代中国的起点,这一起点和路径的相似性使“女排精神”与中国社会产生了关联。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整个国家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各行各业都疲惫不堪,体育运动也是一样。 从各个“文革”中走出来的人都很恐慌,没有安全感,急于想说明自己。 “体育是最先创造机会出去的,向世界说明自己的愿望和使命感真的很强。”

张冀为这“走出去”的渴望和障碍写了许多趣味的戏。 吃惯了中国菜的女排运动员不习惯去国外比赛,吃夹着红血丝的牛排。 方便面也不像今天这么方便,所以姑娘们必须饿着肚子。 饿了会影响状态,比赛会变差。 为了应对这个难题,排球队要求队员每隔几天做一次西餐,吃带血的牛排。 “中西文化的冲突,这些都是故事美好的开始”张冀说。

他和陈可辛都喜欢80年代的影像。 晚上10点以后,年轻人在天安门广场的灯光下看书。 “这就是那一代,拍《中传》的80年代拍的就是那一代,如果这个逻辑正确的话,你的人物、影像、故事的方向性都是正确的。”
你要拍什么?
要打《中国佬》,陈可辛和张冀都找不到一点线索。 “满脑子都是‘中国女排’四个字,40年,故事堆,拍什么? ”。 一开始,他们考虑的是只拍去年女排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夺冠。 “就像以前流传下来的体育电影一样,队伍在山谷里,郎平岌岌可危”张冀说他也喜欢陈忠和的故事。 “2004年,雅典奥运会决赛中,以3比2逆转。 那个疯狂的比赛开始了,有快速的发展,对峙,灵魂之夜,最终达到高潮,有天然的起承转合,是最好的戏。”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时隔20年获得奥运会冠军。
后来,这两个想法都被放弃了。 “另一个精彩的比赛都是结构太小,撑不住‘中国女排’这四个字。 要讲女排的故事,必须加长时间线。 ”。 张冀说
“五连冠”必须拍摄。 那是一切的开始。 年获得世界冠军是年轻观众最熟悉的,通过它可以讲述传承,讲述现代年轻人的故事。 想来,电影舍弃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冠军,2008年,陈忠和率领中国队对抗郎平率领的美国队。 采访时,我曾向体验者讲述过曾经对媒体津津乐道的“和平大战”。 人人都说那是普通的比赛,人人都想赢,都在考虑详细的技术和战略问题。 陈忠和和郎平的关系也没有外界猜测的那么微妙,见面打声招呼,说几句话,回顾各自的比赛,并不像媒体猜测的那么多暗流涌动。

但是,从制作电影的角度来看,这场对决存在性别、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可以讲述移民、身份、两个人几十年的友谊。 “2008年对中国来说又是一个重要的节点”那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它开启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十年。
那一年,陈可辛的“我们制作的”电影办公室也开始筹备,于2009年1月正式成立,他见证了经济起飞的全过程。
弄清楚三个时代和三个故事,人物就好找了。 郎平是喜欢体育电影的传奇人物,是“五连冠”的主力,曾两次成为国家队主教练,也是美国排球历史上第一位女主教练。
郎平
陈忠和是另一个传说,在战功赫赫的中国女排圈子里,他是默默无闻的陪练出身,当主教练时备受争议,而这样“出身不好”的却是经常笑的男人,没有巨星的球队,1
陈忠和
帮助张冀找出最细微人物状态的是小声。 我第一次见到女排选手是在去年的体育盛典上。 “鸟巢里,郎平、周苏红、张萍、张越红……来了很多女排运动员。 ”。 那时,张冀和郎平进行了采访,一个多小时,结束后郎平就会站起来。 “站起来的时候停了10秒钟,身体里的骨头在作响。”这个细节让张冀印象深刻,他一下子直观地感受到了几十年前什么样的高强度训练、比赛给这些人留下的痕迹,“写80年代的故事特别重要。”

再次见到郎平,张冀又为人物找到了漂亮的出场。 在国家队训练管理中心训练馆,队员按部就班地训练,医生平在场。 她不像张冀想中那样背着手站着一边走,而是像患者一样坐在站着的垫子上,周围有按摩的按摩师。 多年积累的旧伤,十几次大小手术,作用在这个184厘米的身体上,她一边有习性,一边与之对抗。 训练结束后,她走过去和队员说话。 “一二三四……全都说了,但连细节都没有漏。 真正有力量的人物一登场一定会吓到你”。

陈忠和又是另一种感觉。 在陈可辛眼里,他是“特别典型的中国人”,温和,有点腼腆,但在训练场却很严厉,是另一种反差。 张冀是半人培养迷,他至今对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决赛印象深刻。 “我至今仍很好奇。 当时零比二落后的时候,他也一直在笑。 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 这个问题陈忠和也没能回答他。 但他从陈忠和那里找到了写戏的答案。 总是笑着的陈忠和、霸气外露的郎平,和中国女排一起走的时间最长的这两个人在一起,能够讲述足够大、感情和共鸣的故事。

讲述时代
需要表现3个故事、3个年代、3个不同的时候空感觉和人物的状态,不容易制作。 更难的是,这是一部体育电影,演员如果像那个年代的人,不仅会演戏,还会打排球。
这也是陈可辛第一次大量采用非职业演员的戏剧,在这一点上,他以前并不知道。 最初为80年代的故事挑选演员时,他让员工去找身高1.78米以上的演员和模特。 她们多少有点像“五连冠”时期的主力选手。 前后见过二三十个人,各自交谈,知道她们在打排球。

他把这些演员交到排球教练手里,用训练新选手的方法练习了一个星期,陈可辛看起来道路不太对。 “不行,完全不行,演员和模特手脚都很细长。 真正的排球运动员身材比例很好,但有肌肉,腿粗,完全不像把这些细胳膊细腿的女孩放在球场上。 ”。

他又想了一遍,反了过来。 剧组转过头去,去运动队找演员。 大学、省队、国家队,先大范围寻找,选出2000名选手,交给陈可辛手中400人,最后经过几次筛选,剩下十几人。 虽然是职业选手,但在一起后必须先练球。 “有些人长得像孙晋芳,但她本来是主攻,不是打二传,而是要训练打二传。 样子很像。 位置是正确的。 必须练习她们的合作。 真的会像每天一起训练的队伍。 ”。

球练习结束后,这些选手又交到了表演老师手里,他们有着可以帮助这些没有表演经验的演员迅速进入角色的成熟做法。 陈可辛先生说:“虽然没有妙招,但倒不如说,不像在演戏,所以特别真实。”陈可辛先生说,找郎平先生的女儿演郎平先生的青年时代,从长相、身高、排球技术、观众的认同度来看都很适合。 他唯一担心的是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会不会变成80年代年轻人那样的状态。 “看到后我就放心了。 她身体里特殊的阳光符合80年代选手的气质。 ”。 陈可辛说:“口音有点问题。 可以找合适的声优处理。 ”。

为了抓住自己从未经历过的80年代气息,陈可辛找到了与姜文、黄新等第五代导演合作的摄影指导赵晓时。 “他经历过那个年代,知道所有的环境、人物的状态,都能抓住。 ”陈可辛说,有合适的演员和摄影师,他认为最难拍摄的80年代反而是最舒服、最过瘾的。

2008年的《和平大战》聚焦于郎平和陈忠和的对手戏。 陈可辛拍过《中国合伙人》和《亲爱的》。 那个年代他经历过。 另外,在空之间和气息上,他轻轻拍过。
几十分钟的80年代戏结束后,2008年北京奥运会,街头高楼,快进节奏,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巩俐、黄渤海饰演的郎平和陈忠和出场。
巩俐制作的郎平在电影上映前就被认可了。 网上播放着穿着白色运动衫,留着干净的短发,戴着眼镜出现在拍摄现场的巩俐的视频。 她被一群演员、员工和前来探视的朋友包围着,但还是背有点弯,身体重心有点向后斜,笑得有点天真。 很多人一眼就认不出那是巩俐,以为是郎平本人。 巩用长时间接触排球、去现场小心郎平等有点愚蠢的做法接近了她的人物。

黄渤看起来不像陈忠和,但他决定在人物中寻找自己和角色的共同点。 陈忠和的温柔、接地气是黄渤自身具备的,他们身上有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它是历经艰难的日子,跨越一个障碍磨练到今天的智慧。
张冀说,电影应该在这里更深入地挖掘人物的内在。 陈忠和和郎平本身代表着时代,一个赶上了海外热潮,但在1987年远渡美国,是在场上用英语指挥比赛的女教练。 一个是在本土奋斗,拥有以前流传下来的,中国式的和平与内敛的男教练。 这几年,中国人观念上的冲突、变化和内在的矛盾感,出现在这两个个体上。

年,郎平回到国家队执教,带队获得里约热内卢奥运会金牌。 这部戏,有体育总局和排管中心的支持,所以陈可辛有机会邀请里约奥运会冠军队,让她们在电影中扮演自己。
一直以来,电影界流传着陈可辛特别调教演员的说法,但陈可辛并不这么认为。 “我不太清楚怎么教演员表演,但我会和演员说话,了解他们,让剧本的复制品和台词接近他们自己。”
与这些年轻冠军合作后,陈可辛体会到今天的选手确实和80年代不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意见,不胆怯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于具体的场景和台词,她们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去演绎,有着“这句话我不会这么说”的坚决认识。

陈可辛和张毓原觉得贾斯汀的戏有点难拍。 因为她遇到陌生人有点内向,话不多。 “但是,一到现场,我没想到她什么都能演。 可以演球类、文戏,甚至是哭戏。 可能和和和她比赛一样。 是具有临场感的人格。 ”。
拍下这个手腕的最大素人演员把剧组给累坏了。 女排队员时间有限,身上背负着备战奥运会的任务,只能给剧组拍一个星期。 陈可辛把戏分成两组,演员分成两组,但摄制组就是这样的一组,大家日夜拍戏七天,才把戏赶出去。 让这么多真正的人物来承担这么沉重的表演场面,放到中国电影( 600977,股票吧)的历史上也是特别的尝试。 “但是,那会带来演员演技永远达不到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也会扩展到大屏幕之外。 ”。 张冀说明。

尽管过程困难,但拍摄前后各种复杂的过程、关系需要信息表达、协调。 但是,陈可辛、张冀还是认为自己运气好。 各种体育主题的素材电影,经常讲的是运动之美、年轻人的荷尔蒙、种族、家庭和自己的和解、如何超越自我而成长。 “但是,不仅如此。 一个团队去拍时代史。 这是中国女排以外的运动队很少有能扛得动的。 遇到这个主题的素材是我们的幸运。 ”。 张冀说

(实习记者胡艺魏对本论文也有贡献)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电影《夺冠》怎么拍成:一支球队和它背后的时代”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3329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