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52字,读完约5分钟
这些“黑色技术”使防洪变得更加智能。目前,我国南北全面进入主汛期,暴雨频繁,防洪已到了关键阶段。
在防洪方面,创新技术已成为利器。从气象和水文预报到防洪监测和预警;从科学技术设备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各种“黑色技术”的应用使防洪变得更加智能。
保持警惕,保持第一级防洪
今年6月,中国华南和江南迎来了自汛期以来的第一轮强降水。就在强降水前一周,这个地区被国家气象中心的预报员提前“锁定”。在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发展的同时,国家气象局提醒相关地区做好防洪准备。
气象服务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我国的天气预报技术不断升级,预报精度也有了很大提高。2019年,我国暴雨预警准确率提高到88%,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38分钟,台风路径预报水平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今年5月,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期天气预报关键技术研究”通过验收,相关技术已在防洪过程中得到应用。据了解,本项目开发的许多预报产品可以帮助预报员在中长期预报时间内准确勾勒出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季风等许多大尺度关键环流系统的特征,从而准确锁定雨带位置,确定降雨强度。

水情监测预报是防洪的“参谋”和“耳目”。7月,中国东部主要雨区逐渐“北移”至华北和东北。很难预测华北和东北的洪水。山区部分中小河流降水汇流时间短,洪水形成时间快,监测、预报和预警难度大。突发性暴雨和洪水的威胁不可低估,科技支撑尤为重要。

对此,水利部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中心副主任刘致妤表示,中国已采用科技手段提高预报精度,扩大预报精度,缩短预报时间,不断提高洪水预报能力。
「由于新科技的应用,我们已提升及改善我们的业务系统,包括洪水预报平台及流动咨询平台,以提高洪水预报的效率。目前,水利部只需10分钟至15分钟就能收集到全国12万个报告站的雨水信息,洪水预报只需几十分钟。”刘致妤表示,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已有效应用于中小河流的预警预报,大大提高了我国洪水预报能力。

智慧城市不再“看海”
自7月1日起,黄河正式进入汛期。“智慧黄河”工程的推进为黄河防洪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利用卫星遥感跟踪监测河势变化;无人机用于监测河势,实时视频在第一时间传输,为防洪提供信息支持...目前,黄河流域已有346座大中型重点水库实现了在线监测,1000多个视频信号实时传输,为防汛抢险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便利。

5g、无人驾驶飞行器、物联网、虚拟现实……在今年的洪水控制中,许多尖端技术都显示了它们的才华。一系列设备,如无人驾驶巡逻车和水下巡视员,在空的中部、水域和水下合作,帮助预防洪水。
在安徽省安庆市,当地电信运营商利用“5g+vr”技术创新实时水位观测功能。低延迟5g信号可以将360°全景摄像机拍摄的内容及时、高清地传输给监控人员。工作人员只需要使用虚拟现实眼镜等技术手段来观察水位计的刻度,实时掌握现场情况和应急救援的进展,大大提高了汛期检查的效率。

暴雨常常使许多城市陷入“看海”的困境。借助物联网技术,城市排水和防涝有了一个“智能大脑”。
在福建省福州市、贵州省贵阳市等地,容易积水的城区都在可视地图上标出。遇到大雨时,工作人员只需站在大屏幕前就可以实时看到各个积水点的情况。贵阳市白云区还在辖区内1000多盏路灯上安装路灯传感器,并通过系统平台进行远程控制和隐患排查。

自汛期开始,上海启动了“防汛防台指挥系统2.0版”,将防汛防台工作纳入“一网统一管理”,通过自动监测积水动态、实时信息共享、智能调度指挥、多部门联动响应的统一在线平台,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防汛指挥系统。
天堂里有一种抗洪抢险的武器
最近几天,全国许多地方都举行了防洪演习。其中,无人驾驶飞行器已经成为抗洪抢险的“标准”。
无人机在抗洪抢险中具有固有的优势。它响应速度快,侦察范围广,不受地形限制,能将高清晰度的灾害场景图片和视频传回指挥中心。如果有人被困,无人机还可以使用其设备进行搜索、定位和救援工作。如果配备夜视功能,无人机可以实现全天候救援,并准确地向被困人员运送物资。

机器人在防疫期间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可以用于抗洪。最近,水上救援机器人已经出现在许多地方。救援机器人的形状像一艘小船,可以由平板电脑或控制器控制,一次可以营救三四个人。当救援对象在水流湍急的地方且远离海岸时,救援者可以操作机器人向溺水人员的方向全速前进,溺水人员只要牢牢抓住机器人就可以得到救援。

目前,无人驾驶飞行器、救援机器人等设备已被“列入”各地救援队伍。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特别灾害救援处工程师熊伟表示,当地消防部门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抗洪抢险队伍,其中包括31个省级救援队。各省级分遣队配备了无人机、水上救援机器人、水下声纳等高科技装备。,关键岗位的所有救援队员均通过了专业机构的培训和考核,并取得了证书。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这些“黑科技”让防汛更智慧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526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