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45字,读完约3分钟
网络时代如何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不久前,中国网络学会发布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建议》,倡导全社会关注未成年人网络成瘾问题。研究显示,2019年,中国未成年网民数量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特别是在COVID-19预防和控制肺炎期间,在网络的帮助下,许多地区的中小学生实现了“停课不停学”。然而,网络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奖励主播以及被不良信息侵害的现象,值得我们警惕和深思。

网络空室也是公共空室,需要政府管理和法律规范。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指导性意见,明确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监护人同意,将与其年龄和智力不相适应的资金用于网络游戏和网络直播。监护人要求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返还款项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这一规定是对家庭合法财产的保护,也体现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原则。可以说,只有将未成年人保护贯穿于立法、司法、执法和普法的方方面面,才能为未成年人构建一个安全有序的网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有责任引导未成年人安全上网。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如果成年人不留下手机,很明显很难说服孩子适度上网。同时,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冲浪。多陪陪孩子,多读书,多锻炼,多和他们聊天,充分了解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规律,在爱和尊重的前提下引导孩子,这比直接断网、没收手机等生硬的干预方法更有效,也更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因此将安全的互联网接入引入课堂教学迫在眉睫。目前,未成年人上网的年龄越来越小,有些孩子甚至“在学会阅读之前就学会了上网”。网络信息纷繁复杂,未成年人很难分清优劣、真伪,这也是网络诈骗、网络成瘾等问题的根源之一。在这种背景下,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孩子良好的网络习惯,提高他们识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一些调查,许多学校提供的网络课程过于注重技术指导,缺乏实用性,甚至脱离了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们呼吁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加强以健康上网为主题的课程建设,以保障儿童的成长。

企业还应负责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近日,根据《关于促进北京市游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京市将加强对已获准上线运行的游戏内容的监管,坚决清除问题产品,加强对游戏内容的控制,坚决抵制和消除色情、赌博、暴力等非法活动,坚决抵制和消除任意篡改历史、传播错误价值取向的行为。相关企业应予以特别关注。面对商业利益,我们必须保持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底线。在推出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引导未成年人安全健康地上网。近年来,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推出了“青年模式”和“反成瘾系统”,而且越相似的措施越好。

一个国家儿童的面貌决定了它的未来。我们可以建立网络防火墙来保护未成年人,创造一个清晰的网络环境,建设一个健康的网络空.这不仅是为了保护儿童,也是为了保护我们国家的未来。采取行动,从现在开始。
人民日报(2020年6月22日05版)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共同守护孩子上网的清朗空间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557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