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6字,读完约4分钟
本报记者桂
近年来,在这两个城市升温的空壳公司已成为“鸡肋”。
根据Flush ifind的数据,结合近9年借壳上市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从2014年到2016年,在两市借壳上市的成功案例持续了3年后,借壳上市在最近3年(即2017年到2019年)大幅下降,而前几年的成功案例只有个位数。
chansons Capital执行董事沈梦告诉《证券日报》记者,2017年后,证券市场开始改革,这大大提高了借壳的难度;另一方面,ipo审核速度加快,借壳重组清理资产和设定时限的难度加大,明显抑制了壳资源的交易。"目前,壳资源供过于求."

近三年来,“借壳上市”的资本运作方式明显降温。
根据Flush ifind的数据,从2011年到2019年的9年中,有4、15、16、24、34、29、8、5和9家公司成功借壳上市。今年以来,只有三个成功的案例。
针对这一现象,沈梦认为,证券市场的改革“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借壳的难度,尤其是与ipo标准相比,这降低了许多借壳方的意愿;另一方面,它加快了ipo审核的速度,缩短了等待时间。此外,借壳重组在清算资产和设定时限方面的难度增加了,特别是相继引入登记制度,这大大抑制了空壳资源的交易。”

然而,“壳资源仍然是有价值的。”毕竟,仍有许多公司难以满足注册制度的要求,但数量(壳资源需求)却急剧下降。”沈梦表示,对于目前两市的小盘股公司来说,通过并购进行的资产重组仍然可以做大,但这不一定是借壳。
根据沈梦的分析,在此之前,“虽然一些壳资源没有达到戴帽子的地步,但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往往导致资产重组的进展不尽如人意。”今后,包括科技股和创业板在内的ipo门槛将进一步放宽,对后门的需求将进一步萎缩。”

需求的减弱也使得二级市场对“炒贝壳”表现出明显的退烧。根据Flush ifind的数据,以5月18日的收盘价计算,总市值不到10亿元的公司有20多家,其中基本上都是st型企业。
结合st公司的业绩,许多st公司很难凭借自身实力回到正常的业务轨道。根据Flush ifind的数据,目前83家上市公司的风险预测类型为“可能停牌”。这种风险预测主要是由于大多数st公司“已经连续两年亏损,而最新的业绩预测继续亏损。”而另外55家公司被预测为“可能不变”(st状态)。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公司“在最近的年度报告中是盈利的,但最近的业绩在第一阶段是亏损的,或者最近的业绩是亏损前的。”

除了难以改善的业绩之外,表面价值的退市已成为许多公司面临的一把利剑。
5月13日,圣瑞电进入退市期,成为今年第一只面值退市的股票;天广中贸还在5月份宣布,从4月9日到5月11日,股票的收盘价已经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股票的票面价值(即1元)。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的相关规定,公司股票将于5月12日停牌,深圳证券交易所将在停牌后15个交易日内作出是否终止公司股票上市的决定。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以票面价值退市,综合政策的影响和小盘股不再被追捧的现象,关于壳资源衰退的话题再次出现。
总的来说,“壳牌资源目前供过于求。”沈梦表示,之前,一些公司希望在上市后出售其贝壳,这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在借壳上市过程中,“洗壳”的成本相对较高。除了资产置换或处置的成本之外,还有许多隐藏的成本,比如一些看似无害的问题,如果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这些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比如上述问题,这些问题也“劝阻”了许多想要借壳的高质量资产。此外,过去公司认为借壳是快速上市的捷径,但在现有政策和市场环境下,借壳的性价比已经很低。"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借壳上市9年兴衰记:壳资源供大于求借壳案例连续3年跌至个位数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60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