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6字,读完约4分钟

导游:犯罪分子的欺诈行为不断升级。最近,媒体披露了一起“退款欺诈”案件,令人震惊。



据微信“首席财务官”报道,近日,苏州的张女士花26元(人民币,下同)在网上购买了一款婴儿用品。几天后,自称是网上购物平台的“客服”打电话给她,说产品质量有问题,她会得到退款和双倍赔偿。


“客服”女士将张女士在网上购买的产品的名称、型号、订单号、付款地址和电话号码配对。张女士认为对方是平台客服人员,因为她所购买的产品从未向外界透露过,也没有透露订单号等个人信息。


双方互加微信后,“客服”说平台会给她退款,但需要验证码。这时,张女士已经完全放弃了她的警惕。


没过多久,“客服”又打来电话,说退款有问题,不是退不了,而是太多了,财务部是新的,操作不对,所以她转了几千元到张女士的账户上,希望张女士能把钱退掉。经过核对,张女士发现她的账户确实超过了5200元,于是她把钱退给了“对方”。

骗你的钱还骗你贷款!诈骗套路触目惊心


没过多久,同样的声明和结果再次出现。张女士的账户上增加了1万多元,她将钱退还给了“对方”,共计1.98万元。


没过多久,张欣就收到一条短信,说张欣刚刚在网上贷款平台成功办理了一笔1.98万元的贷款。张女士彻底崩溃了。


张女士突然意识到,返还给“客户服务”的钱不是新融资或误操作,而是张女士自己的网上贷款。即张女士被骗近2万元,这笔钱是她自己从网上贷款公司借的,然后全部转给了骗子。


目前,此案尚未解决。


事实上,类似的“退款”骗局在中国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在2019年也没有发生。


2017年8月18日,《成都晚报》报道称,7月20日10点,受害人杨接到一个自称淘宝的商家电话,称其在该店购买的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因此,商家专门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自助退款平台,声称必须按照指引顺利退款。很快,商家发送了一个链接,声称是一个特殊的自助退款平台。

骗你的钱还骗你贷款!诈骗套路触目惊心


根据对方的指导,受害者点击链接后下载了几个分期贷款平台。对方声称这些平台是商家的官方自助受理平台,其中显示的金额是商家的可用金额。受害者需要将这些平台的可用金额转移到他的银行卡上,然后将扣除产品可退款金额后的剩余金额转移到商户账户,以完成退款。

骗你的钱还骗你贷款!诈骗套路触目惊心


被害人轻信后,根据对方的指示从多个平台上借了32,449元,然后根据对方的电话提示通过微信扫描了对方发送的二维码几次进行转账,直到发现银行卡上扣了35,441元。


据报道,受害者实际上是把他借的钱转给了骗子,即使他口袋里没有钱,他也会被骗。


在这些骗局中,骗子能够屡战屡胜的杀手是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信息。那么,消费者的这些信息是如何被泄露的,又是如何落入骗子和推销员之手的呢?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mainland China共有8.17亿移动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将在互联网上留下痕迹。这些个人秘密被清楚地标记并在黑市上出售。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网络黑色产业有40多万员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在这个利益链中,许多个人信息被打包出售,一条个人数据可以低至1美分买到。


2016年,媒体报道称,一个从事网络安全的团队称,他们轻松搜索了多达8.6亿条个人信息数据,包括用户信息和账户密码。他们主要通过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以及一些“黑客”网站、安全媒体网站和社会工作图书馆网站获取信息。

骗你的钱还骗你贷款!诈骗套路触目惊心


一些数据卖家表示,他们拥有各地区、各行业的各种数据,学生电话数据、投资者账户数据、机票数据、网上购物数据、新生儿数据、医疗保健数据、淘宝数据、老人数据……信息已经成为非商业运营的“秘密”。


安全团队还介绍说,欺诈者会在购买个人信息后为不同的用户设置陷阱。


据报道,2019年上半年,约有8亿个人信息在黑暗网络上被出售,7亿个电子邮件地址和密码被盗,6亿份中国简历被泄露。不仅是名字、电话号码,还有身份证号码。户籍,家庭地址,甚至购物信息和订单号,物流信息...


这也证明了中国的相关法律亟待完善。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骗你的钱还骗你贷款!诈骗套路触目惊心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8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