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06字,读完约4分钟
自从1999年COVID-19肺炎在中国爆发以来,祖籍国在抗击这一流行病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一直打动着海外华人的心。德国记者注意到,这里的海外华人同时在两个“战场”上抗击传染病。
第一个“战场”是疫情爆发后,从柏林到法兰克福,从慕尼黑到杜塞尔多夫,来自德国各地的华侨、中资企业和海外留学生慷慨解囊,为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捐赠了大量急需的医疗防护用品。
在物资供应紧张和疫情影响空航运公司运力的情况下,许多海外华人团体、校友协会和热心的海外侨胞尽最大努力真诚合作,确保抗击疫情急需的物资及时运送到中国一线医疗单位。
“一群素未谋面的校友远程协作,7天内以产业化方式组织起来,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完成最高效的海外捐赠。”为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工作的华中科技大学德国校友会秘书长何硕总结道。
第二个战场是如何向德国主流社会解释中国疫情的真实情况,并对德国媒体的偏见和虚假报道做出积极回应。
“德国的新一代中国人希望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德国生活多年的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陈平表示,COVID-19肺炎的爆发与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一样,是一个没有国界的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中国采取的前所未有的措施为全球抗击艾滋病赢得了一个关键时刻,并做出了巨大牺牲。我们希望世界能够对中国有一个公平的评价。”

在德国主流社会积极发言的中国人中,德国明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周军博士当选。疫情爆发后,来自武汉的周军接受了当地媒体明斯特和威斯特法伦新闻的独家采访,并在报纸上登了重要一页。
“大多数德国媒体利用感染者的数量来报道疫情。现在还不知道在城市关闭后,人们的生活供应是如何得到保证的。”针对德国媒体的悲观看法,她在采访中介绍了武汉市政府所做的大量工作。“事实上,当地政府已经解决了武汉市人民基本生活资料的供应和医疗物资的短缺问题。”她还向德国媒体介绍了她主持的德国湖北友好协会为武汉发起的募捐活动。

“报道发表后,许多当地人打电话给编辑部,表示希望帮助湖北抗击疫情。”据周军介绍,德国湖北友好协会顾问、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议会前总务委员会主席乔斯特梅尔在阅读报告后,在“德国名誉领事联合会”中为湖北倡议了一个重要成员,并作为四个地区诊所救助机构的董事长积极组织医疗救助。

在不久前开幕的明斯特国际母语节上,由明斯特大学的周军和马克博士创作的德国图画书《高山流水遇见朋友》被选为第一个向当地公众展示的故事,这也是自国际母语节举办以来多年来中国的第一个故事。
他们用汉文和德文阅读了这个来自中国武汉的传统文化故事,学校的学生杨元妮用古筝演奏了《高山流水》。后来,它还展示了武汉疫情爆发前后的对比,以及武汉人勇敢地抗击疫情的短片。
“许多德国人读完之后都流下了眼泪。我认为经历过战争和灾难的人对我们目前的经历也有同样的感受。”周军说道。
国际母语节组委会主席比塔说,“知音”是他学会的第一个中文单词。“德语中没有这样美妙的表达。它没有国界,没有国籍,没有身份或地位,只是互相关注。面对疫情,我们为武汉加油!”
在德国华人社区广为转发的一篇微信文章中,陈曼月记录了疫情爆发后他与母亲的远程互动。陈曼月曾就读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负责该校国际部与中国高校的合作。1月27日,德国确诊首例COVID-19肺炎后,西德广播公司来到亚琛工业大学国际办公室进行采访,陈曼月出现在报道中。

令她高兴的是,德国著名学府亚琛工业大学的校长乌尔里希·鲁迪格教授亲自参加了由其国际部发起的“我不是病毒”活动,表达了对在德国学习的中国学生的声援,并减少了学校工作人员在这个问题上不必要的恐慌。
“我希望,在这场流行病的考验之后,我们能够超越‘中国人’和‘德国人’的区别,站在人类共同的角度来应对共同的挑战。”陈平表示,疫情结束后,她正积极计划动员在德中国专业人士与德国国内公共卫生和环境治理领域的专家进行对话,以加强相互了解和相互学习。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德国华人抗“疫”的两个“战场”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98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