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83字,读完约8分钟
为了应对疫情,我们需要科学技术的答案和方法。新皇冠肺炎爆发以来,中国研究团队成立了专门的疫苗研发班,沿着五条技术路线稳步推进疫苗研发工作。
除了这五条技术路线,上海的科学家们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方法,试图探索一种更安全的人类细胞载体疫苗,并完成了第一次注射。然而,业内人士也表示,人类细胞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其最终成功仍面临挑战。
目前,相关的动物试验已经进入后期阶段。如果初步数据显示效果良好,预期的疫苗将很快投入临床试验。
全球新疫苗平台
2月26日,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研究员徐建清给自己注射了一针COVID-19核酸疫苗。大约两周后,他将接受第二针疫苗。许建清告诉记者,第二种疫苗有点特别。这是世界上第一种以人类细胞为载体的疫苗。
徐建清是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研究所所长,也是COVID-19疫苗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从2020年1月开始,他的团队开始同时开发核酸疫苗、人类细胞载体疫苗和纳米粒子疫苗。现在,核酸疫苗已经在老鼠身上进行了测试,对灵长类动物的测试正在进行中。人类细胞载体疫苗也已成功制备。

在接受记者的独家采访时,徐建清说,他的团队已经开发了大约10种疫苗。根据动物实验设计,在第一轮疫苗筛选中,小鼠已经完成了全部两次疫苗注射,初步结果表明效果良好。根据小鼠试验的初步结果,2月18日,在第二轮疫苗平行对照试验中,研究人员已经将第一次免疫疫苗注射到猴子体内,并将在下周注射第二次人类细胞疫苗。

“第一种疫苗的作用是刺激体内的免疫力,这相当于让体内的免疫系统初步了解病毒,但它尚未形成深刻的印象。第二种疫苗在增强免疫力方面发挥作用,即更具体地刺激身体。中和保护性抗体。”徐建清告诉记者。
与现有的传统疫苗技术研发路径不同,徐建清选择了他20年前构思的疫苗研发方法,以人体细胞为载体,在人体细胞膜上表达病毒S蛋白,可以大大提高疫苗的安全性。
这种方法试图在人细胞膜上表达病毒表面棘突蛋白,但原理似乎并不复杂。“一方面,这种方法保留了针对病毒的抗体形成的有效靶标,同时避免了病毒本身的致病性,并且通常是快速、安全和有效的。”许建清告诉记者,“人类细胞疫苗的发展速度比灭活疫苗快,这相当于核酸疫苗的发展速度,因为没有必要将病毒和病毒扩增分开。”

传统疫苗开发的技术路线包括灭活疫苗和减毒病毒疫苗。通常,病毒应该在细胞中扩增,然后进一步纯化,直到疫苗只含有所需的病毒成分。然而,在这些步骤中,病毒是活跃的,并且可能具有引起疾病的风险。此外,在添加辅料和其他物质的过程中,还会增加对人体有害的风险。

对于人类细胞载体疫苗,可以消除传统疫苗开发中存在的风险,因为载体本身来自人类细胞。许建清告诉记者:“我们的疫苗载体来自人类细胞,它不具有传染性,比病毒更安全。此外,它还可以利用新的基因工程技术转化其尖峰蛋白,而这是传统灭活和减毒疫苗难以实现的。”

另一方面,人类细胞作为载体,不仅可以表达病毒蛋白,还可以表达人体的一些细胞因子。结合特定的灭活方法,可以省略佐剂的使用,并且有望实现对老年人的强保护。"这在目前的其他疫苗平台上也很难实现."徐建清告诉记者。

这个计划是五年前开始的
目前,在全球20多个疫苗研发平台上,还没有使用这种人类细胞载体的疫苗。但是科学家告诉记者,许多实验室有方法实现这项技术。
帝国理工学院的免疫学家保罗·麦凯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模拟病毒粒子的方法。”让人类细胞表达冠状病毒蛋白,并将这种蛋白添加到人类细胞表面。我们的实验室和许多其他实验室可以做同样的事情。然而,如果只将表达病毒蛋白的人类细胞直接注射到人体内,这可能不会成功。”

麦克拉伦教授说,人类细胞还含有许多其他蛋白质,因此这种方法可能无法刺激高度的免疫反应。然而,许建清教授告诉记者,大约五年前,他的团队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流感疫苗和艾滋病疫苗的研发,并在灵长类动物身上做了实验,初步验证了免疫应答。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疫苗创新实验室主任弗雷德里克·坦吉教授告诉记者:“如果这种方法是在人体细胞上表达并纯化S蛋白,那么它仍然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方法。”但是人类免疫会产生排斥吗?传统上用于避免排斥的方法通常使用仓鼠细胞并添加佐剂。”

唐吉教授还指出,S蛋白是一种优质的免疫原,能有效诱导中和抗体,因此S蛋白的三聚体构象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对此,许建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病毒膜蛋白在人细胞膜上的表达与在病毒膜上的表达是一样的,而且空之间的构象是一致的,所以不会存在缺乏有效性的问题。”

因为这种人类细胞疫苗以前没有经过临床验证,所以对人类免疫反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验证。"这种COVID-19肺炎为我们提供了加速临床试验的重要机会."徐建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在3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联合防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郑中伟表示,到4月份,中国部分疫苗有望进入临床研究或紧急使用阶段。对此,徐建清告诉记者:“就扩张速度而言,中试生产可以在4月份完成,并且有机会进入临床研究。”

如果人类细胞疫苗研制成功,它将是世界上第一个,这是中国技术的重大创新。许建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如果在COVID-19疫苗的研究和开发中仍然坚持旧规则,走老路,你将错过一个很好的科学研究机会。”
但是,在没有足够的数据证明该疫苗有效之前,徐建青年队仍需要通过动物实验不断筛选和改进疫苗的成分和方法。根据徐建清的设想,他希望只有rbd蛋白,即S蛋白的受体结合区,才能被用来激活人体的中和抗体,从而取代完整的S蛋白。但是仍然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他们做出决定。

“以前的研究数据表明,非rbd区域的抗体可能是有害的,这将导致抗体依赖性疾病的恶化。”以rbd为靶点诱导中和抗体是理想的,对老年患者更为有利。如果没有,那么可能有必要将目标范围扩大到整个S蛋白。”徐建清告诉记者。目前,他的团队正在密切监控实验数据。

三周内生产能力可达50万人
徐健青年队发起的这种人源化细胞疫苗能成功进入商业化吗?在他看来,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用人类细胞载体构建一个全新的生产设施平台。“只要平台建成并尽快验证生产流程,就可以完全遵循成熟的生产流程。”徐建清告诉记者。

新平台的构建对于今后用同样的方法开发其他疾病的疫苗非常重要。许建清告诉记者:“我们希望把人类细胞载体变成一个全新的平台,从而加快整个疫苗技术的发展。更换免疫原后,您可以开发其他疫苗,这也非常快,不仅仅是针对冠状病毒。”

虽然之前没有人类细胞疫苗商业化的经验,但徐建清通过与一些疫苗生产厂家的沟通了解到,目前的疫苗技术已经从运输物流到制备保存方法都发展得相当成熟。“我最担心的是疫苗保存液的问题。现在看来,问题不是很大。这些制造商拥有技术储备。”徐建清告诉记者。他表示希望尽可能缩短生产时间,以弥补探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延误。

许建清表示,人类细胞疫苗的生产成本低于灭活疫苗、核酸疫苗等疫苗。此外,核酸疫苗可能面临更大的生产挑战。
他告诉记者,因为人类细胞疫苗只需要细胞扩增,省略了病毒接种、扩增和纯化的步骤,生产会更快。该小组还考虑使用高能辐射进行灭活,这对疫苗没有污染。
目前,徐建青年团队已经与下游厂商建立了联系。他预测疫苗生产能力在三周内至少可以达到5万到10万人。
根据中国疫苗协会发布的官方消息,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加拿大康辛诺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18家成员机构正在开发COVID-19疫苗,涉及医疗研究机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包括近10家上市公司。这些企业的技术路线包括灭活疫苗、重组基因工程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和减毒流感病毒疫苗载体疫苗。

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研究员金霞告诉记者:“疫苗的临床试验和批准需要时间,而且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像sars疫苗一样,如果在进行临床试验之前疫情已经结束,就很难进行第三阶段的临床试验。”尽管如此,金霞仍然认为奠定科学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在积极参与COVID-19和肺炎疫苗的研发,其中也有与中国相关机构的合作研发项目。2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表示,目前COVID-19中有20多种肺炎疫苗处于研发阶段,一些治疗方法正在进行临床试验。预计几周内将获得第一批结果。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上海研发新冠人源细胞疫苗,科学家已亲试第一针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170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