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18字,读完约9分钟
2020年,COVID-19的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世界经济陷入停滞。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危机。全球经济正面临着需求和供给的双重影响,任何经济体都难以幸免。在这一关键时刻,凤凰网金融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研究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一起,邀请政界、商界和企业界的嘉宾在线分析全球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这场突发疫情将如何改变世界格局?它将如何影响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在5月8日凤凰卫视“全球经济与决策选择”的主题中,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于2020年3月正式成为国家高端智库的试点单位)认为,COVID-19疫情的影响非常不确定,对中国乃至全球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刘尚希说,COVID-19流行病对经济影响的持续时间非常不确定。目前,国内疫情已得到控制,经济正在逐步复苏,但全球疫情不能说已经进入拐点,难以判断下一步形势。
此外,这一流行病可能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全球经济可能进入一个新的轨道,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轨道,全球治理和区域间的合作可能得到重建。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将有新的内涵和新的条件。

刘尚希表示,他对2020年中国经济持谨慎乐观态度,预计将实现2%至3%的正增长。他认为,中国经济已经高度融入全球化,全球需求和供给受到严重冲击,中国必然会受到影响。从需求来看,在经历了国外疫情的冲击后,现在面临着国外需求的萎缩,这给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和行业带来了冲击,沿海地区的订单已经大大减少。从供应的角度来看,受疫情影响的外国处于孤立状态,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都受到影响。

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刘尚希认为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政策,二是改革。为了解决一些迫切的问题,如就业、市场主体、产业链和供应链等。通过节约数量,我们可以保障基本的民生,从而实现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

以下是讲话记录:
嘉宾介绍:
刘尚希,CPPCC国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你如何看待这种流行病的影响?
刘尚希:让我谈谈我对2020年财政政策的个人看法。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2020年全年经济和政策的分析和判断。
每个人都可能在分析2020年经济会发生什么。我认为第一个问题是分析判断疫情对我国的影响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这是判断2020年经济的前提。展望今年和未来的经济形势,我们还需要对疫情的影响做出基本判断,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

你如何看待这种流行病的影响?我认为这种流行病的影响不是短期的,所以恐怕不能与2003年的非典相提并论。
为什么不是短期的?首先,不确定这种影响会持续多久。中国经历了两次疫情。第一次是国内流行病。目前,国内疫情已得到控制,经济正在逐步复苏。第二次是全球流行病。目前,全球疫情正在进一步蔓延,不能说已经进入拐点。很难判断下一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目前,世界上200多个国家都有疫情,经济无疑受到了很大影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全球经济可能陷入大萧条,这也将影响中国2020年及未来的经济运行和发展。每个人都看到了第一季度的数据,反映了国内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甚至全年的经济数据可能反映了外国传染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此外,不仅疫情的持续时间高度不确定,更重要的是,此次疫情的影响对中国乃至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些专家认为这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用一个比喻来说,它就像一个物体在一个轨道上运行,突然遇到外力的冲击,最后改变它的轨道,进入一个新的轨道。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轨道,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轨道。我几乎不可能回到原来的状态。

新轨道将是什么样的轨道?我认为全球和国内各方面都在进行调整,经济、社会和政治,尤其是全球地缘政治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全球治理和区域合作可能会重建。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将有新的内涵和新的条件。

谨慎乐观地看,中国经济今年有望实现2%至3%的增长
正如4月17日政治局会议所言,由于疫情影响巨大,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正如在政治局会议上强调的那样,有必要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我对2020年中国经济持谨慎乐观态度。基本判断是,它将实现正增长,可能在2%至3%之间。

做出这一判断依据是什么?这就是我先前所说的。这种流行病有很大的影响,它对需求和供应的影响是持续的。从需求来看,在经历了国外疫情的冲击后,现在面临着国外需求的萎缩,这给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和行业带来了冲击,沿海地区的订单已经大大减少。毫无疑问,这种需求的影响不仅会影响今年,还会影响未来。

从供给角度看,中国疫情的影响是由于隔离政策。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是孤立的,物流不顺畅,经济周期停止。现在,供应受到国外疫情的影响。虽然中国已经恢复了工作和生产,但所需的许多原材料和零部件来自国外,外国受到疫情的影响,处于孤立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的原材料和备件的供应将受到影响。也就是说,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都受到影响。

中国经济高度融入了全球化。在全球需求和供给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中国的供给和需求也受到了影响。
因此,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将是不确定的,整个世界的发展将进入高风险轨道。由于快速变化,许多订单被打破,产业链和供应链正在被重建,在这个过程中,不确定性和风险大大扩大,这意味着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一个高风险的社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不容乐观,国内经济显然遭遇了来自需求冲击、供给冲击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构性冲击的巨大困难。
现在不是刺激经济的时候
没有经济刺激
恐怕这些是我们自己无法克服的。当然,我们有自己的制度优势,我们可以尽力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可以利用危机寻找新的机会,这取决于我们的正确反应和正确选择。我们如何应对这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我认为只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政策,另一个是改革。通过就业、市场主体、产业链和供应链等政策解决当前问题。,即中央政府提出的“六个保证”。
事实上,这些问题是在流行病影响下暴露出来的一些风险点。应该隔离和拯救这些风险点,以防止这些风险点形成风险链。从而实现这种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即实现中央政府提出的六个稳定目标。
财政政策应该是积极的,有希望的,这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财政政策如何才能积极而有希望?每个人都在谈论赤字比率有多高,债务规模有多大,这是投资的角度。我认为关键是政府在扩大赤字和增加债务后会做什么。因此,将支出控制在收入范围内的财政逻辑应该首先找到该做什么。事实上,中央提出的“六个保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增加赤字、扩大债务就是大惊小怪“六保”,孤立六大风险点,避免公共风险升级。如果救了“六保”,就像救火一样,几个火点不会再串在一起,也不会形成更大的火灾,也就是说,整个公共风险不会升级,稳定的目的就可以达到。

过去,赤字和债务政策被理解为扩张性政策。因为只要赤字和债务增加,就是扩张,这是从收支账户的角度来看的。在当前疫情的影响下,这实际上是一项对冲风险的政策。适应金融风险,对冲公共风险,即通过适当扩大金融风险,对冲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外部冲击带来的风险。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的财政政策实际上是在对冲风险,这不同于过去由内部因素或周期性因素引起的经济波动和变化以及财政政策的扩张性质。
因此,在疫情的冲击下,我们应该跳出传统的宏观调控思维,摆脱原有的路径依赖。现在整个经济和社会的运行已经处于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所以不可能按照以前的政策逻辑来理解当前的政策。因此,财政政策不能从表面现象中观察到要解决什么问题。显然,“六保”政策是针对企业、经济、家庭和个人,即社会的。因此,财政政策是基于经济和社会方面,而不是单一的所谓经济刺激。

事实上,现在不是刺激经济的时候,也远远不是刺激经济的时候。首先,我们要避免大量企业退出市场,保住工作岗位,避免大量人员失业。应向那些失去工作的人提供基本援助。从现有数据来看,城市失业率只是统计数据的一部分,因为农民工并没有被完全计算在内。如果加上农民工,实际失业率可能会比我们想象的要高。所以如果没有工作或收入,可能会影响家庭的基本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无疑将提供援助。

因此,应该把“六个保证”概括为一个保护经济,另一个保护社会,通过保质保量实现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国家高端智库:现在没有到经济刺激的时候 也谈不上经济刺激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22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