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82字,读完约3分钟
拆迁,一直掺杂着各种各样的“猫腻”。昨天,大兴检察院通报:一些人抓住评估漏洞,弄了个假营业执照,这样就可以骗走巨额拆迁款。
据统计,自2014年以来,大兴检察院共办理了11起案件,涉及12人,被拆迁人利用虚假营业执照骗取拆迁补偿,涉案金额超过800万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得更多的拆迁补偿,被拆迁人千方百计弄虚作假,管理人员疏于管理,这也为犯罪嫌疑人提供了机会。”检察官介绍了一个典型案例。

王所在的一个村庄正面临拆迁。早在2006年,王在村里租了一块地,建了一座厂房,又把厂房租给别人养猪。在拆迁过程中,王了解到,如果工厂有营业执照,将会有额外的停产停业补贴,还会增加拆迁补偿。王以非法手段取得伪造的李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证件,伪造房屋租赁合同和委托书,并伪造本人将房屋出租给李开办服装厂。同时,王伪造协议,证明实际经营者李放弃一次性停产停业补贴,委托王接受因经营活动造成的拆迁补偿。利用这些虚假材料,王获得拆迁补偿200多万元,其中因被吊销营业执照一次性停产停业综合补贴103万元。最近,王因涉嫌诈骗被检察机关逮捕。由于涉案金额巨大,他可能会被判处10年以上监禁。

据检方称,犯罪嫌疑人利用虚假营业执照骗取拆迁补偿,主要是为了增加停产停业补贴。通常有两种方式:嫌疑人或冒用他人的身份和其他证件申请、变更营业执照,或要求他人为自己申请虚假营业执照,或直接向执照持有人购买营业执照。同时,在营业执照中填写“住所”一栏作为被拆迁人的财产范围,并积极为骗取拆迁补偿创造条件;此外,在领取一次性停产停业综合补贴的过程中,被拆迁人采取了委托领取补贴的虚拟合同、许可证持有人给予被拆迁人补贴的虚拟合同、放弃一次性停产停业综合补贴的虚拟承诺等方式。

“在拆迁过程中,拆迁公司的谈判和评估只负责审查业主提交的材料是否真实有效,不可能监督材料是如何获得的。被拆毁的人利用了这个漏洞。”检察机关认为,造成此类案件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监管不力,违规操作审批程序,部分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在办理营业执照申请和变更时违反了“一审一核”制度,导致被拆迁人擅自冒用他人工商营业执照,为冒用一次性停产停业综合补贴提供了便利;相关部门疏于管理,许可证合法持有人非法出售、出租或借用营业执照,或企业关闭后未依法申请注销,或许可证遗失后未及时申请补发,相关部门未及时发现问题,为被拆迁人利用许可证骗取补贴提供了有利时机。

对此,检察院建议有关部门在办理营业执照申请和变更业务时,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操作程序;许可证持有人应合理合法地使用许可证,并妥善保管,防止其被用于非法活动。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北京拆迁补偿中屡现假营业执照诈骗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377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