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55字,读完约3分钟
一个节俭的亚洲国家依靠储蓄和投资一步步成长为世界经济明星,这让发达国家既羡慕又怀疑。当这个大国开始失去增长势头时,大型国内企业将投资兴趣转向海外资产。但是缺乏经验使得这些公司举步维艰。来之不易的巨额国民储蓄刚刚消失在黑洞中。

这是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经历。当时,日本公司在美国购买“炫耀性资产”——从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到洛杉矶的贝尔艾尔酒店。为了收购贝尔艾尔酒店,日本买家在2016年为每间客房支付的价格相当于230万美元。四分之一世纪后,至少从目前的M&A战争来看,中国可能已经踏上了日本走过的道路。

证据1:直到最近,中国的大部分海外收购都集中在大宗商品领域。国有企业在市场价格见顶的 时期收购了矿山和石油资源,但现在它们遭受了巨大损失。海外收购的原因是,作为大宗商品进口国,中国应该保护自己免受全球价格上涨的影响。但股价也反映出中国海外扩张的不可持续性。中国没有小心承担风险,而是对自己的增长进行了杠杆押注。

证据2:安邦保险集团。作为一家成立于12年前的本土汽车和财产保险公司,安邦最近进入了财富管理领域,以高收益出售人寿保险合约,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将其资产翻了一番。
有了客户的存款,安邦走上了疯狂的海外收购之路,斥资近20亿美元收购纽约华德福,承诺以65亿美元收购私人股本集团黑石集团旗下的酒店,并竞购喜达屋酒店(Starwood hotels & Resorts world wide),后者拥有W Hotel、威斯汀和喜来登等品牌。

(编者按:根据最新消息,安邦在喜达屋竞标战中输给了万豪国际。(
安邦的雄心不仅限于美国。据说该公司着眼于30个国家的炫耀性资产。
安邦引用沃伦的话?沃伦& # 183;巴菲特用这个例子来解释他建立商业帝国的行动。巴菲特成功地将一家保险公司发展成为市值3510亿美元的企业集团。但这种比较就像安邦的扩张速度一样奇怪。巴菲特的成功根植于“价值”投资原则,寻求比账面价值或现金流更便宜的公司进行投资。他只关注自己擅长的领域,耐心地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愿景。安邦的创始人吴晓辉的气势堪比拿破仑。他曾宣称:“我们不仅要赢得第一场战斗,还要赢得每一场战斗。”巴菲特从来没有这样吹嘘过。

安邦只是中国最近海外投资热潮的最极端例子。今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资产收购金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接近2015年的1060亿美元。
不可避免的是,大量出价只能是愚蠢的出价:去年,根据中国企业的出价中位数,它们对目标公司的估值是市盈率的33倍,这意味着收益率为3%。 鉴于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投资级公司债券以较低的风险获得较高的回报,中国企业提供了“战略性收购溢价”(saps的简称),意思是“傻瓜”,被渴求资金的交易撮合者称为“傻瓜”。

当然,一些中国企业的并购被证明是成功的。2005年,联想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这在当时被嘲笑为“蛇吞象”交易,但现在看来,结果比预期的要好。中国企业认为,通过购买西方技术并学习如何管理西方品牌,他们可以转移到价值链的高端,这是有道理的。

但如今,大多数追逐全球资产的中国基金都是受政治需求驱动的。 2014年底,中国领导层决定鼓励国内企业到海外投资,以冷却人民币升值,并使国内出口企业受益。从目前的市场趋势来看,这似乎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决定。当时,由于资本管制,这些企业无法购买美元债券,因此他们指示一个全球性的中间商大军抢购创收性房地产。

这种策略带有明显的风力风险。中国企业高管习惯于9%或10%的经济增长率;他们缺乏在增长率为2%-3%的国家运营的经验。这些雄心勃勃的中国企业大多凭借政治关系发展壮大。尽管政治关系在中国非常有用,但它们对收购美国酒店没有任何影响。此外,如果他们的海外投资活动是出于政治原因,那么中国买家可能甚至不在乎它们是否有商业价值。

购买洛克菲勒中心和贝尔艾尔酒店几年后,日本买家被迫亏本出售。总体而言,在此期间,日本被认为在美国房地产市场损失了4000亿美元。如果我们了解这段历史,中国企业可能会更加谨慎。当然,也许不是。
这篇文章的作者塞巴斯蒂安?塞巴斯蒂安·马拉比是外交关系委员会的成员。保罗·沃尔克是高级研究员。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中国海外收购 踏上了日本的亏本老路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38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