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2字,读完约4分钟
自近年来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建立以来,中国与16个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已经走上了“快车道”;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为双方全面、广泛、多层次的互利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合作互补性强,发展潜力大。自2012年在华沙举行首届中国-CEEC领导人会议以来,中国与CEEC国家的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去年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600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积极开拓中东欧国家的基础设施市场,获得了一批桥梁、电站、高速公路等建设项目。其中,去年年底,利用中国优价购买贷款实施的塞尔维亚第一座横跨多瑙河的贝尔格莱德大桥通车,塞尔维亚科斯妥拉克电站一期大修也已完成。

目前,塞尔维亚的e763高速公路、马其顿的两条高速公路和波黑的第一个内里热电厂项目都已开工建设,中国-CEEC合作机制下的专项贷款额度为100亿美元。此外,全长374公里的匈牙利铁路现代化项目已进入最后准备阶段;签署了塞尔维亚科斯托拉克电站二期工程贷款协议;葛洲坝公司通过国际招标中标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大型火力发电厂建设项目;华电集团荣获罗马尼亚罗维纳里燃煤电站项目;今年11月9日,作为罗马尼亚当局的“选定投资者”,中国通用核电集团与罗马尼亚签署了关于切尔诺贝尔核电站3号和4号机组开发、建设和运营的备忘录。

中欧和东欧位于欧亚大陆的交界处,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周边的60多个国家中,中东欧国家约占四分之一,其港口设施和铁路运输是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东欧国家反应积极。今年6月,中匈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匈牙利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此类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并在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一带一路”的概念与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高度一致。近年来,中东欧国家普遍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升级的强烈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拥有成熟的经验和技术。铁路、电力、港口、化工机械和其他设备质量高、成本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同时,中国也有充足的外汇储备。

利用中方资金,将中国装备制造业与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有效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刺激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水平,还可以充分利用中国装备生产能力,提高装备质量和服务水平。对中国企业来说,在中东欧国家投资也可以为它们进入西欧市场提供一个跳板。可以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加强合作是基于各自利益和需求的必然之举,双方合作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此间专家注意到,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出现了一些新趋势。首先,中欧和东欧国家多年来开始从对中国商品的需求转向对中国设备和投资的需求。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合作潜力巨大;其次,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商品,包括日常消费品如红酒、乳制品、果酱和植物油,开始大量出口到中国。中欧和东欧国家在食品和其他领域执行欧盟标准,其产品质量高,但价格低于西欧国家。因此,“中东欧国家制造”在中国将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第三,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向投资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目前,中国在中东欧国家约有1000家企业,部分中东欧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随着“16+1”合作的深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进入中东欧。然而,一些当地法律专家警告说,中国和欧洲国家在法律、法规和文化传统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因此,新中国企业必须尽快熟悉有关国家的法律法规、金融体系和社会政治环境,否则可能对投资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一带一路”引领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43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