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00字,读完约3分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个人参与扶贫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扶贫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创新扶贫模式?《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

记者:与政府部门相比,非营利组织参与扶贫的特点是什么?
刘文奎:公益组织资金投入少,规模小,但比政府部门更灵活。政府实施一个模式或引入一个项目更为谨慎,规划时间和决策过程相对较长。但是,非营利组织相对灵活,更容易实施新的方法和模式,结合新技术,这有利于找到有效的新方法或新模式。

记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扶贫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中国扶贫基金会在互联网扶贫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刘文奎:“网络扶贫”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贫困地区农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农产品生产加工后,由于距离远、运输成本高、缺乏市场经验,产品难以进入市场或没有市场竞争力。要解决这些问题,电子商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

2014年9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始尝试在四川雅安开展电子商务扶贫,并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在线销售产品,减少中间环节,帮助农民增加收入。随着市场需求,组织农民大规模生产,解决分散生产的弊端,进一步提出农民生产标准。因为有了市场,农民看到了赚钱的希望,他们愿意按照一定的规则生产。在电子商务扶贫过程中,我们在贫困村成立合作社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规模化生产问题;第二,质量控制问题。通过合作社,我们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任何农民或个人都不能违反生产过程。因此,可以有效地控制农药超标和假冒问题,从而通过合作社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达到一定规模后,与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可以更好的解决销售问题。

记者:电子商务扶贫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推进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你认为电子商务在扶贫中最大的好处是什么?目前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刘文奎:电子商务在扶贫方面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直接将全国消费市场与农村生产、制造和销售联系起来。一是完善农村商业基础设施,提高农村互联网使用能力,通过互联网向农村渗透信息、商业和金融服务;二是组织上游农产品的开发、销售和经营,帮助农村特产和优质商品出口到全国。互联网突破了商业交易的地理空时间和时间限制,允许重新定义企业和产业,实现“买下整个国家,卖下整个国家”,从而帮助偏远农村地区和边缘化人群。“网上营销+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新实体经济”能给农村市场发展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并能通过电子商务进一步推动扶贫工作的发展。同时,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也释放了农村的市场消费潜力。

电子商务不应该急于帮助穷人。目前,电子商务扶贫还存在物流、农产品标准化、产品质量可追溯性等难点,需要不断改进。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刘文奎:借助互联网开启公益扶贫新模式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463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