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310字,读完约13分钟
在宋代,艰难困苦与繁荣交错共存。在这种总体氛围中,文人群体构成的多样性、生活内容的多样性、思想意识的多样性、艺术趣味的多样性,都成为当时社会的典型现象,表现出宋人生活的多元一体、雅俗互依的双重文化品格。

就今天的主题而言,这里有很多专家,但我个人对茶艺和茶具的了解有限;因此,今天我只能试着讲一些“边缘”的内容,这是一个侧鼓,以便向你请教。
中外学术界对宋代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定位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总的来说,学术界在高度肯定宋代经济文化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对这一时期面临的严峻挑战和突出问题进行了非常认真的探讨。谈到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势必涉及到他们当时的“生活圈”。所谓“生活圈”,是指当时文人生活的环境和社会氛围。让我们从三个方面简单谈谈。

生于艰难,长于艰难
首先,要从赵、宋的建国情况入手。我认为宋代建国的情况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即“生于忧患,长于忧患”。在宋代所处的历史时期,它始终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压力,事实上,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南北朝”时期。宋代是中国主要朝代中最狭窄的一个。南宋时期,两晋之间以淮河-大三关线为界,更加和平。这种外部环境对宋代历史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正是在这种总体格局下,对外贸易交流的起点转向东南沿海,出现了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事实上,从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产品不是丝绸,而是大量的瓷器,还有一些金银器皿和铁器。你现在看到的是南宋沉船南海一号考古遗址的照片。2月24日,《文汇报》刚刚发表了一篇名为《南海第一:沉睡800年的繁荣》的文章。

南宋沉船南海一号考古遗址
宋代历史上有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从这一点来看,也可以说,这一时期空的研究空间非常广阔。我们不仅看到了宋代三百年来在经济、文化和制度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深深感受到了宋末的苍凉。在这样一个时代,一方面,有热爱艺术、刻意追求和夸大“和平繁荣时代”的宋立科·惠宗皇帝;另一方面,事实上,这一时期并不是300年的“盛世”,而是始终伴随着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

宋代在战场上战斗的人民、学者和军人用他们的脊梁支撑着这样一个时代。这些英雄在生活中也有他们的寄托。以岳飞的《满江红·怒冲关》和韩世忠的《江林献·望冬山林·萧舒静》为例,既有战斗中的豪放慷慨和悲壮情怀,也有对往事的慨叹闲适。在此期间,各方面呈现出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总的来说,宋代的外部压力很大。就国内政局而言,“稳定第一”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对于民俗文化、经济事业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宋廷并没有因自然趋势而过多干预。相对而言,宋代的文化环境相对宽松,文人活动活跃,“张口采事,论辩争荣”(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第二卷,《镇阳读书》,四辑,第一版,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22b页)。正是在这样一个相对开放和宽松的环境中,宋代社会充满了活力,涌现出大量的大师和精英。这种开放的氛围孕育了一种开拓精神。走向平民化、世俗化和人文文化

从唐代到宋代,一方面在社会形态、文化和学术上有着非常明显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又有着明显不同的趋势。葛先生在《道学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曾说,是“古典文化的高峰”,而宋文化则是“现代文化的源头”(葛《道学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16页)。两者的区别,简单地说,就是“大众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所谓“转型”,不是一种“完美的时代”,而是一种“在进步”,是指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宋代社会文化特征的一种趋势。

比较唐宋时期的都城,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这两种城市形态及其不同的天气。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格,而宋代开封的商业氛围相对浓厚。最近,我们正在讨论是否应该开放“封闭社区”。唐代的居住区基本上是方形结构,“广场”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社区。在宋代,城市结构基本上是一个长巷和街区布局,是一个开放的氛围。南宋临安“行走”也是如此。有许多文学作品,如描绘宋代都城繁华景象的笔记,也有世界上著名的图画。例如,描绘北宋后期东京开封城市风貌的《清明上河图》,大家都很熟悉。至于南宋都城临安,当时的笔记《孟良录》、《武林旧事》、《樊胜西湖老人记》等,都描写了杭城内外市场的繁华景象:“杭城之外,城南、城西、城东数十里,人多,人多,市场广场繁华...这表明杭城是繁荣的。”(吴《梦》(卷十九,《塌屋》)近年来在美国飞人博物馆发现的一幅有趣的西湖图,有学者认为它描绘了南宋临安西湖的繁华景象。

美国飞行博物馆“西湖清曲图”的一部分
宋代,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成为文化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所谓“文学重心下移”,主要是指文学体裁从诗歌向词、曲、小说的扩张,这与市场关系更为密切;创作主体从文人扩展到平民文人,再扩展到普通文人;文学的接受者已经扩大到公民和更广泛的公众。那时,在城市的街道和小巷里,有活跃的艺术家讲述历史和故事。他们不仅是故事的宣传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和参与创造者。生活在市场中的普通人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崛起,世俗文化大放异彩。在大街和瓦勾栏上有说书人、变戏法的人、历史学家和街头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

唐末五代,词开始从青楼楚馆中走出来,并在宋代成为一个大观。以北宋词人柳永为例,“八生干州”和“丁奉伯”。前者“细雨霏霏,洗清秋”,表达了作者漂泊江湖、失意仕途的悲哀。后者“春来愁苦,心有可可”,反映了世俗女性的人生追求和内心世界(柳永书、薛校注《曲集》),由此可见宋代词人“雅”与“俗”并存的审美倾向。

文化知识和文学作品的普及依赖于特定的技术手段,如雕版印刷的发展,这成为重要条件之一。当时,不仅皇家学院和地方官学,而且社会上的私人图书馆、私人学校和书店都可以严格地印刷书籍。宋人邢炳、苏轼等曾提到印刷术对知识传播的帮助,说“书局已备好,儒生正合时”(李道隆编《续子·同治笺》,第60卷,朔州,2002年5月,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333页)。南宋历史学家王称刻本《东都简史》,目录背面有一张卡片,表明“梅山城社人斋已出版,不准其上司盖版”(王称《东都简史》目录:“中央图书馆”1991年影印了《东都简史》,第26页),表明当时有明确的“版权保护”意识。

宋代士大夫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旅游等活动,形成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交圈,是当时重要的人际网络。近年来,随着人文数据的进步,一些学者试图利用关系数据库(如cbdb)对学者的人际网络进行统计和分析,并绘制一些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北宋中期司马光、苏轼、程颐之间不同层次的交往。

当时,这些学者的社会活动非常繁荣。各种形式的聚会,如真率俱乐部、老年人俱乐部、第九老人俱乐部、家乡俱乐部和同年的会议,正在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有时,“有六七个老年人,到城里有名的花园和古庙里去,约定:水果只有五样,饭菜只有五样,酒不算。”认为节俭容易获得,简单容易遵循。人生叫做“真率会”,(《陆希哲陆氏杂记》,静音《文远馆全集》,第863卷,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26页)。城市中的茶馆和酒吧已经成为文人交流和结识朋友的地方。陆在的相关记载中提到:“汴京熟食店有名画,所以它诱惑观众,留住食客。”如今,杭城的茶馆也是这样,插四次花,在人前画画,装饰店面。.....茶馆是学者会见朋友和约会的地方。巷街有自己的饮茶瓶和茶沿门。”《梦吴》卷十六《茶馆》,《东京梦》(另四),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262页]

不仅仅在这些城市的公共空房间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私人花园和亭子已经成为学者们喜欢结交朋友的地方。与洛阳的花坛和苏州的园林一样,苏州的尹仲会馆、昆山的乐安、松江的澧安等名人故居也经常有交流活动。史书上说“米安在松江岸边。王芬,本地人,有一个超级共同的兴趣,所以他住在这里。四周的河流和湖泊进入苗圃,它以其美丽的风景和野生风景而闻名。那时,喜欢参观的名胜都是诗歌。“。当时人们以为“心好管闲事,物静”,从四面八方带着朋友和王冠回来的“德儒”们经常交换娱乐,“写书饮酒之乐”,“用历史的图画自娱”,“范成达”(邵丁)吴君之《园亭》第14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西园雅集图》和米菲的《西园雅集图》大家都很熟悉。《西园集》是北宋时期流传的一个著名故事,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当时有苏丽珂氏、苏辙兄弟、黄庭坚、李龚琳等一批名士聚集在马旭王诜园作诗题词。值此交流之际,炒茶、饮茶、吟诗,正如王所说:“我将留在县城,煮惠山春茶,煮剑溪茶,喝汤春。”(《梅··记》卷十三《与廖在县寨的相遇》)学者们常常流连于这欢乐的一幕。学者们还互相赠送茶具、酒具、梅花和新茶作为重要的礼物。当时,人们把这种活动称为馈赠“人员”(张炜的书,张宗祥的《云谷杂记》说:“今天的人是被事物所遗留下来的,这叫‘人员’。”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95页)。

一般来说,宋代文人可以从事各种公务,从事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有大量的独处时间;在different/きだよ的0个场合和不同的文化氛围中,丰富的生活方式得到了发展,学者的多样性也得到了展示。
冀州窑(宋代)叶形黑釉灯
丁窑酱釉印花碗(金)
官窑青釉灯(南宋)
大俗:对意境的追求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陶晋生先生在《宋辽金元新修史》中曾说:“在这个时代,中国人理想与现实并重,雅俗共赏。”(陶晋生《宋辽金元史概论》,台北:稻香出版社,2005年,第5页)陶先生从不同角度论证。今天,我们不讨论政治和军事。就宋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而言,应该说是受到了禅宗的影响。禅宗认为“法在世间”,抱着一颗平常心,关注“当下”,这一思想渗透到宋代文人的生活中。杨志水先生曾说:“宋人从原本属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提炼出高雅的趣味,为后世奠定了高雅的基调。”(2015年6月20日,杨志水先生在北京大学雁南园51号“审美行走文化沙龙”上发表演讲,主题为“雅正无处不在:宋人的自习室和自习室收拾东西”)。这个时代的特征应该与禅宗的影响有关。懂道、懂法的人是活着的、说谎的,到处运水、运柴;理学的繁荣也强调天地之间只有道,一切都是理性的。当时,“游于艺术”的概念是在“以道为旨、以德为据、以仁为据”的总体框架下被认可的。

如上所述,宋代的社会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包括和平与战争的岁月,困苦与繁荣实际上是并存的。在这种整体氛围中,包括文人群体构成的多样性、生活内容的多样性、思想意识的多样性和艺术趣味的多样性,都成为当时社会的典型现象。那时,英杰既有战场上战斗的英雄气概和激情,又有日常生活中世界的温情和孩子的情感。在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与“郑之声”并存,世俗工笔画与文人画并存。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场作品中也可能充满了书卷气息。各种现象显示了宋人生活的双重文化品格,即整体性和多面性,雅俗互为依存。

北宋著名大臣孙贺对提出的治国之道是“雅俗共赏,新旧皆可列”(孙贺《论官制》,见卷四十三)。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到,所谓的“雅”与“俗”在日常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兼容的。在与学生交谈时,朱曾明确地说过:“天地与圣人皆普普通通,其精髓就在那粗糙的底部。”(李敬德,王兴贤主编,《斋藤优子语类》,98卷,《张子一书》,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7卷,第2507页)南宋中期的一位学者韩濂在他的诗中也说:“雅与俗不同,今古信是暂时的。”(韩干《集》第五卷被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宋丛书》第70卷收录,并影印《清干龙翰林书院钞版》,北京:线装本出版社,2004年,第364页)。可以看出,精确与粗糙、优雅与粗俗在当时并不是绝对分开的。宋人的雅俗观及其对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品味,给当时的文坛乃至整个文化生活带来了新的气息、趣味和活力。

简约是宋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渗透在绘画、瓷器和许多其他物品中的简约之美。南宋刘安杰在谈及治国方针时,也提出“治王”应“简而详之,且尽可能广之”(刘安杰《刘佐时文选》卷二,“节同监之礼,兼修仪数之法”,《宋·甄姬编》,卷三十一,页477)。这个概念在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贯彻。就人们而言,日常生活、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许多原则是相互联系的。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有意义和优雅的瓷器之外,还有带有世俗词语的工艺品,如“忍耐”和“赚钱和造福市场”。这种大俗与雅的共存生动地反映了贯穿宋代的文化习俗。
综上所述,在宋代,面对严峻的内外部挑战和人生压力,一代又一代的文人,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不懈地追求着美好的生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财富和感人至深的精神遗产。
雅俗共赏与宋人丰富的文化意识有关;复古与创新体现了宋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实践。他们的“游于艺术”的修养和审美情趣,在“以道为旨、以德、以仁”的整体精神追求中得到了升华。正如朱所说:“日用与日用是有区别的,内与外是相辅相成的。”(《斋藤优子语文课》,第34卷,《论语》,第3卷,第866页)通过这样的文化教育,我希望达到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这是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大俗大雅:宋代文人生活一瞥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47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