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462字,读完约11分钟
刘乃强(左一)是全球电视的嘉宾访谈节目
特约记者刘宇畅熊亚平
刘乃强于1970年获得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士学位,主修经济学。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香港时事评论员。
香港的年轻人正面临一些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负面评论往往与“极端”、“香港独立”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然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刘乃强强烈表示:香港青年本身没有问题,香港青年也不应该有问题。香港青年所表现出来的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的累积性爆发,例如国家摇摇欲坠、社会动荡、缺乏教育,这些问题可以在不谴责青年的情况下得到解决。

缺乏教育导致缺乏民族认同
香港青年问题的实质是国家认同的危机。民族认同有多种层次,包括土地、河流和山脉、民族和传统文化、政治共同体等。,但香港青年缺乏对这些水平的认识。
缺乏认同感的责任不能全部归咎于年轻人。在香港,长期以来,指定的教育课程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所以港英政府的基本政策是尽量避免谈论这个问题。虽然在港英时期,香港人一般不否认自己是“中国人”。然而,这里的“中国人”不同于我们目前所理解的中国人。

在港英时期,特别是内战前,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很少。一方面,香港没有足够的资源;另一方面,英国不知道香港的未来。在这种情况下,香港的私立中小学承担了教育的责任。当时,许多私立中小学都有政治背景,如道群中学和私立谢赫女子中学。这时,香港人承认的中国是中华民国。随着内战的结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香港人所承认的中国逐渐从中华民国转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此期间,住在香港的人,无论是学生还是其他班级,都普遍认为他们是中国人。虽然他们不完全同意政治权力,但他们不会否认自己是中国人。
与第一代和第二代香港人相比,第三代和第四代香港人有一种本土意识。六七暴动后,港英政府增加了在香港的教育经费。1971年,戴维·特伦奇总督首次实施了“六年免费教育”,即6至12岁的学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基础初等教育。其后,麦理浩总督在1978年推行“九年免费教育”,将义务教育扩展至初中。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在香港的政治开始主导香港的教育课程,各种外籍教育正式启动。在香港和英国受教育的年轻人不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三个皇帝、五个皇帝、春秋战国、楚汉之争、三足鼎立,甚至许多人不知道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

港英政府推行国有化是为了香港的政治稳定。在六七暴动期间,很多左派人士在香港进行各种各样的煽动。有人甚至说,今天香港街头的炸弹并不比伊拉克少。必须指出,年轻人特别容易受到煽动。因为现代中国不断遭到侵略,因此,只要有人喊“爱国主义”的口号,年轻人就会变得义愤填膺。为此,港英政府积极推动国有化。

当然,单边国有化很难成功。与此同时,香港的经济起飞了。港英政府在香港的不同媒体上宣传狮子山精神,并以经济发展来安慰香港整整一代人。因此,香港的中国人发挥了中国人最大的才能:赚钱。香港的经济已经起飞。
2016年,香港与内地青年交流法律
本土想象力造就本土主义
狮子山精神是香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概念。更出人意料的是,狮子山的精神已经在香港的本土意识中萌芽。
“我来自香港”这句话是新一代的产物。在内地改革开放期间,很多人都去北方冒险。一度,“香港人”是“财富”的同义词。然而,在这一时期,“香港人”并没有明确的身份认同,这三个字充其量也只是区域的意思。回归后,“香港人”一词逐渐被社会赋予了新的含义。

“香港人”首先代表了对香港的自豪感。当然,内地很多人会称这种观念为“优越感”。事实上,这是对骄傲的曲解。一个人骄傲并不意味着他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
词语的含义是由公众给出的。“香港人”和“中国人”起初并无冲突,但好人对“香港人”一词的曲解,使公众舆论不喜欢这三个字。结果,当一个香港人自称为“香港人”时,就会有人出来说:“什么香港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香港!”有些人甚至会直接说“台独分子”。总之,只要他们看到或听到“我是香港人”的话,他们就会不高兴。说“我来自香港”的人会说他们来自中国香港吗?不,结果,“香港人”和“中国人”成了反义词。说你是“香港人”,等于反对你是“中国人”。想想都很可笑。起初,香港人无意反对中国人。结果,一群希望政治正确的人给了香港人“政治不正确”的意思。结果,香港人和中国人成了对立面。结果是香港人今天感到困惑。

社会中的许多价值观都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回归初期,香港人不排斥普通话,接受简体字。然而,近年来,针对普通话和简体字的各种行动在香港屡见不鲜。香港和中国并没有因为香港回归而合并。相反,这些矛盾恶化了关系。
此时,不愿说普通话或写简体字的香港人将被视为对国家没有归属感。于是,具有本土意识和与“中国”相反意义的“香港人”诞生了。
当“一国两制”最初设计时,我们不得不处理所谓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20年后,香港的主要问题不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内地很多城市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在很多方面都与香港一致。刘乃强感慨地说:“现在的问题是,有些香港人认为我们是香港人,不是中国人,我们和大陆人不一样。”这种分裂主义慢慢演变成所谓的“香港独立”。这是一个新的矛盾。我估计这仍然是我们在未来五年必须面对的问题。"

香港社会学家路戴尔教授曾在《从香港人的身份看回归十年》一文中写道:“香港人的身份认同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一种否定:这是关于香港人不是什么,不是他们是谁,是什么地方意识。一直以来,香港人都清楚明白,他们不是殖民地制度下的宗主国人民,而是生活在英国殖民地的中国人。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他们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与大陆人不同的中国人。“香港人”或“香港中国人”的身份存在不确定性:虽然我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但我不认为民族主义可以凌驾于其他道德价值观之上,我也不会无条件地接受一切。先把国家带走。”

3月8日下午,30多名在京就读的香港学生参加了“CPPCC全国委员会委员暨京港学生座谈会”
只有青年改革才能改变青年[/s2/]
年轻人是社会的未来。如果一个社会失去了它的年轻人,它将失去它的未来。如果老年人和年轻人有相同的目标,那么社会将是稳定和团结的。相反,如果老年人和年轻人不能交流,社会就会四分五裂,陷入无尽的内耗,与道德脱节。因此,在新时期对香港青年进行历史教育尤为迫切,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与香港青年沟通。幸运的是,社会各界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他们都在行动。10年前,刘乃强努力“给香港的年轻人送棒”,早在2005年就创办了“大中华青年在线”网站。

林郑月娥以“同辈”为口号,邀请青年人与他一起讨论政治事务,建设更美好的香港。在他提出的七个平台类别中,青年事务更加独立。林郑月娥在他的政纲中,建议聘请二、三十名不同专业的青年加入特区政府,协助进行政策和项目研究,这是特区政府与青年人沟通的一大创新,可以真正加深特区政府与青年人的沟通。

现时的“青年事务委员会”隶属民政事务局,未能建立独立完整的青年政策。因此,青少年在升学、就业和自置居所方面所面对的问题,分散到不同的政策局,例如教育局、劳工及福利局和运输及房屋局。在林郑月娥的政纲中,建议将青年事务委员会升格为由政务司司长统筹的青年发展委员会,以便更宏观地制订青年政策。

此外,林郑月娥在政纲中还提到了灵活偿还学费贷款、利得税两级制、共享空工作房、香港人第一个登机平台等建议。显然,它旨在为年轻人的学习、创业、就业和住房所有权提供改进计划。她亦要求各政策局委任更多来自不同界别的年青人成为法定组织的成员,并开辟“自我推荐委任”的渠道,以支持年青人参政,这亦反映她对施政更开放的态度,以及将年青人的声音带入特区政府的诚意。

事实上,2016年3月,香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范旭利泰成为香港丽晶教育中心理事会主席。这是一所由她、梁爱诗、曾德成和其他香港热心人士共同赞助的非政府教育培训机构,旨在向香港青年传播中国历史和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

在刘乃强看来,香港年轻人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他认为自己很了解这个国家的情况,但实际上他并不太了解。每个书展都能看到许多年轻人排队买书,但主要是漫画书。第二个问题是,他们大多数人缺乏务实精神,不知道如何做事。当他与许多学生的家长交谈时,他发现大多数学生家里都有菲律宾女佣,她们直到小学四年级才知道如何系鞋带,学校工作人员在学校做擦黑板的工作。第三个问题是不愿承担。作为服务的接受者,这些年轻人更愿意将自己视为“消费者”,认为如果他们对服务不满意,他们有权投诉。因此,当面对许多社会问题时,他们缺乏承诺。显然,香港青年的这些问题是由发达社会、富裕生活和缺乏教育引导的碰撞造成的。

至于青少年教育,范旭利泰坦言,近年来,香港缺乏对青少年的历史教育。中国历史不是中学的必修课,学生对国情了解不够,所以她创办了利津教育中心。“没有经历过这个国家的艰辛,你不会知道作为一个中国人需要自力更生。”

今年适逢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0周年,青年发展是庆祝活动的重点之一。根据计划,特区政府推出“内地青年交流资助计划”,资助非政府机构安排青年到内地旅游。今年,将资助7200名青年到广东省交流;同时,将启动“Mainland China青年实习计划”,支持1480名青年赴广东实习,其中包括广东省990个暑期实习名额。

全国政协香港小组成员表示,香港青年与内地的交流不应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访问上,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建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纳入调查,让香港青年了解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法治和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与年轻人的交流应该注重方式方法,与时俱进,摒弃“黑板报”和“家长式”的灌输,使用大家熟悉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形式。同时,应鼓励内地著名的中小学在香港开办分校,这对香港教育制度的多元化发展非常有帮助。

加强两地青年交流是对了解国情的补充和提高。但是教育需要顶层设计,这是不可避免的。要了解中国历史,回归应该去上历史课,而中国历史应该重新列为香港中学的必修课。同时,国歌和升旗仪式应在公立中小学举行。
刘乃强做了几十年的青年工作,但个人和个人组织的力量太弱,现在他可以把香港的青年工作提高到特区甚至国家重视的高度。刘乃强很高兴。
不了解历史是香港年轻人最大的痛苦。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不完整的中国。没有历史遗产,香港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自己是谁,但他们知道自己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中国人。面对铺天盖地的负面消息,本能的反应是忙于削减开支。因此,很容易解释香港青年对中国的离心作用。

他们的成长有太多的历史盲点,社会应该用足够的耐心和宽容来帮助他们成长,国家也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吸引香港青年参与国家建设。
年轻人最敏感,最愿意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香港青年重新调整方向,以中国公民和香港未来主人的身份出现,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香港必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刘迺强为港青正名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50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