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93字,读完约3分钟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暑假即将来临,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和青少年渴望找到工作。一些不法分子最近在社交网站上贴出帖子,招揽电话代理,甚至申请贷款代理。员工不怕欺诈,申请预付款,骗子就能逃脱。受害者负债累累,单笔损失就达95万元(港币,下同),有些受害者只有14岁。香港警方呼吁求职者对高薪工作持怀疑态度,不要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和签署文件。

香港商业罪案调查科代理总督察潘表示,诈骗犯经常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招聘广告。最近的方法包括向受害者提供虚假的食品账单和工作证明,唆使和陪同金融公司借钱,以及谎称“帮助公司借钱是工作的一部分”和“无需承担任何风险”。骗子骗受害者同意,但骗子在获得资金后失去了联系。他们主要负责高利息债务和行使虚假文件的刑事责任,或者他们可能要求受害者在形式上

今年首四个月,香港警方共接获13宗求职诈骗案,16名受害人共损失近120万元,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多。去年,大多数受害者都很年轻,没有经验,年龄从14岁到57岁不等;今年前四个月,受害者年龄在20至49岁之间。去年8月,一名14岁的女孩在网上被招募购买价值6000元的游戏点数,以赚取360港元的佣金。收到佣金后,受害人与诈骗者失去了联系,损失了本金和网购费,共计6000多元。

至于损失最大的案件,今年,一名47岁的男子申请了“购买手机”的职位。他以自己的名义申请了信用卡,借了钱买了多部手机,被诈骗了95万元。招聘广告上说他买的每部手机都有1000元的佣金。
一些骗子甚至告诉受害者代表他购买电话服务,并骗他以自己的名义“上台”购买一台新机器甚至合同。注册成功后,骗子甚至用他的sim卡拿走了手机,然后用这个账户购买了大量的网络产品,让受害者可以承担月租费等费用。至于那些声称雇佣“私人助理”的骗子,他们通过报纸广告或朋友介绍来寻找猎物,并要求申请人在面试时交出他们的信用卡作为“财务背景调查”。然而,当他们转身的时候,他们拿着卡片并非法签名,这使他们“爆炸”(爆炸),这样求职者就可以对得起所有的卡片。

在大型社交网络平台上搜索和输入“求职”和“求职”等词汇,很容易找到各种招聘页面或群组,其中大多数都被“弹性工作时间”、“高薪厚职”和“快速赚钱”等词汇所吸引。潘描述说,骗子设法逃得无影无踪,受害者不仅拿不到工作工资,还不得不承担债务。如果他无法偿还,他甚至会申请破产,他的个人信用记录被“涂掉”,这影响了他将来申请专业工作的机会。

香港警方提醒求职者,如果在面试中被要求支付行政费用、存款或申请贷款,要保持警惕。不要提供个人信息,并将他们的物品放在视线范围内;面试前收集公司的背景和业务性质的信息,如核对公司注册、地址或姓名和面试地点?如果你填写任何表格,你应该仔细阅读参赛要求或合同条款。如果你有任何疑问,不要填写并签名。如果有人承诺给你一份特别高薪的工作,或者不愿意告诉亲戚朋友,你应该更加怀疑和警惕。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香港求职骗案飙升 男子“买电话”被骗95万港元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586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