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7字,读完约4分钟
内地刚刚提出了“新经济”的发展战略,李克强总理在最近两会闭幕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对此作了解读,重点表明内地中央政府应推动一、二、三产业整体升级,实现中国大陆经济转型。
台湾《商业时报》26日社论指出:新经济给台湾带来的是营养胡萝卜还是大棒,取决于台湾产业能否整合创新,成为大陆产业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如果可以,你可以分享内地新经济的新商机,否则你只会被打败。换句话说,关键在于台湾工业努力的程度。

本月初,李克强向NPC和CPPCC提交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内地中部新经济的概念。报告在介绍“十三五”规划时指出,要加快发展新经济,就要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动力。
随后,在两会闭幕当天的总理新闻发布会上,一些媒体问及上述报道首次提出新经济概念。李克强回应并解释说,新经济是培育新的动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李克强表示,新经济的覆盖面和内涵非常广泛,涉及到第一、二、三产业,不仅指第三产业的互联网加、物联网和云计算,还包括第二产业的智能制造和大规模定制。(个性化)制作等。,除了第一产业中的大规模家庭农场和股份合作制(如农业土地承包权),再加上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整合和发展,

总的来说,可以说,内地这次提出的新经济概念,实质上是一套新的经济发展策略。其目的是全面优化内地产业的生产要素配置,从而提高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而促进产业的全面升级和转型升级。
对台湾来说,这一新战略可能是机遇大于挑战,也就是说,它对台湾来说就像胡萝卜;然而,也有可能挑战大于机遇,就像用棍子打台湾一样。如果这是一个胡萝卜,它意味着台湾工业制造商有许多机会来补充和受益于大陆,并享受新的商业机会;如果这是一根棍子,就意味着大陆的“红色供应链”越来越强,这给台湾的工业制造商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挤出压力。

目前还不清楚未来的实际情况是积极的(有更多的机会)还是消极的(有更大的挑战),因为相关信息或最近出现的趋势有两个方面。两会提出的对台经贸政策非常积极。例如,经审议通过的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强调要促进两岸经济一体化和发展,鼓励两岸企业相互持股、合作创新、打造品牌、拓展市场。

相反,大陆产业似乎并不重视与台湾的合作,而是自己抢占了全球产业链的制高点,这不可避免地让台湾产业产生一些负面印象。目前,有一个例子。“武汉新新”12英寸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生产厂,首次以自有资金在mainland China建成,计划于3月底开工建设,这将给台湾同行带来竞争压力。

此外,华为在mainland China的智能手机最近采取了“挑战美国苹果”的姿态,致力于自主技术创新,这也给台湾手机品牌制造商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希望台湾新当局能遵循马来西亚当局的两岸经贸磋商机制,与大陆进行相关对话和沟通,争取两岸产业适当的劳动力分配安排,以增加两岸产业合作,相对降低两岸产业竞争程度。
但是,我们也期望台湾的产业能够自强不息,创造自己的新价值,成为大陆产业积极争取的合作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的工业部门将有条件充分享受大陆的新经济机会,而不会被挤出去。
台湾产业自强不息的最佳方案应该是“产业整合与创新”,即所有产业都可以整合上、中、下游资源,进行高层次的R&D和创新,其成果由产业内厂商共享。随着整个行业的升级,单个制造商不会落后。
过去,台湾的自行车制造业和纺织业都有全行业合作、创新和升级的成功经验。这种经验将来应该推广到所有行业。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台湾也将创造一个新的经济,这将与大陆的新经济相互反映,当然是相辅相成,相互受益。海峡两岸联合拓展和销售全球市场不再困难。

总之,未来两岸产业合作的最佳模式是新经济结构下的技术能力“强联盟”。其中,由于国内需求市场较小,台湾应加大创新和升级力度,以充分把握大陆新的经济机遇。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大陆“新经济”给台湾机遇还是挑战?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763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