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0字,读完约3分钟

一名在香港理工大学就读的二十岁女童,于三月十三日在将军澳康生花园的寓所被发现死亡

北京,3月16日(新华社)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自去年9月学校开学以来,香港发生了20多起学生自杀悲剧,教育局早些时候采取了五项措施来处理这些悲剧。昨晚,教育局在2011年制作的“禁止自杀合同”文件在网上流传。该合同由学生签署,承诺在一定时间内不伤害自己或自杀,并立即遭到外界的批评和质疑。

“不自杀契约”惹议 香港教育局澄清吁停止负面讨论

香港教育局强调,“合约”是社工深入介入学生问题后使用的工具。一些心理学家还指出,“契约”可以使人们在自杀前记住他们承诺的事情,增加他们寻求帮助的机会,并呼吁停止对这种“契约”的负面讨论。

2011年,教育局制作了一本88页的电子书,介绍如何处理学生在学校自杀的问题:早期识别、干预和善后处理,该书于去年10月更新。在这本书里,一份“禁止自杀合同”被提供给了学校辅导员。建议学校在辅导学生时考虑给学生签名,并要求学生承诺在一段时间内不自杀和伤害自己。如果他们感到自我伤害,他们应该立即拨打999或向撒玛利亚人寻求帮助,以及如何减轻焦虑。该合同还要求学生提供他们的亲戚和朋友的电话号码,不仅要由学生签名,还要由家长和证人签名。

“不自杀契约”惹议 香港教育局澄清吁停止负面讨论

“非自杀合同”在大量网民中引发了讨论,其中许多人谴责这些无效措施,甚至质疑这是学校或社会工作者的“免责”声明和“付费数据”的使用。教育统筹局局长吴克俭昨日回应说,评论学生自杀事件时,必须严肃、审慎和实事求是。他接着说,“禁止自杀合同”并不是对外人免费提供的,而是只有在社会工作者和专业顾问确认并进行专业干预后才使用的工具,在美国和台湾也有使用。

“不自杀契约”惹议 香港教育局澄清吁停止负面讨论

他批评说,一些评论将学生签订合同称为“付费”,这是不专业的、不负责任的,而且极具误导性,无助于解决自杀问题。

由临床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创建的社交网站“良好心理政治”的特别页面立即发表声明,指出在咨询过程中与被咨询者达成“契约”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手段。希望通过建立合同的过程,合同中所涉及的内容将被突出和具体化,并且期望这些内容将进入并驻留在被咨询人最肤浅的认知记忆中。

“不自杀契约”惹议 香港教育局澄清吁停止负面讨论

“良好的心理政治”意味着“契约”作为一种急救工具的存在价值,降低了学生自杀行为的成功率,也为辅导学生争取了时间,呼吁公众停止对契约的负面讨论,从而避免学生对契约的偏见,使辅导员失去一个有用的工具。

香港教育局高级特殊教育主任(教育心理服务)刘应贤昨天在教育局撰写了《局中语文》一文,表示辅导员可以引导危机中的学生进行建设性的思考,列出可行的应对策略和求助方法,如谈话对象和方式、缓解焦虑等,从而提高有自杀倾向学生的求助意识,减少自杀危机。

“不自杀契约”惹议 香港教育局澄清吁停止负面讨论

香港精神健康协会的总会长于建新说,自杀是思想之间的事。如果此刻你能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事情就会好转。因此,合约的目的是希望自杀者在伤害自己之前先打个电话,让跟进的社工可以跟他谈谈或通知他的家人。

教育局发言人补充说,2011年出版的《如何处理学生在学校自杀的电子书》包括预防、干预和善后辅导,并为学校提供各种参考资源,例如支援策略、指引、尺度和活动,包括专业辅导员可使用的个别辅导工具,例如“无自杀合约”,以透过“无自杀合约”处理学生在危机中所面对的困难。

“不自杀契约”惹议 香港教育局澄清吁停止负面讨论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不自杀契约”惹议 香港教育局澄清吁停止负面讨论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7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