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53字,读完约8分钟
934
机器人的浪潮中隐藏着多少虚假的命题
在球场上,一个西瓜大小的机器人抬起右脚,准备施展它的力量,踢了球,然后射门,却发现右脚举得太高,立刻失去平衡,摔倒在地上。弓起腰铆劲,想爬起来,但挣扎失败后,只好作罢。
外面的观众看到这一幕,噗哧一声,笑得前仰后合,机器人笨拙的一面映入眼帘:这不是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吗?你看,再爬起来还是那么难。
这一幕发生在最近在中国绍兴柯桥举行的机器人世界杯上。在同一天的同一时间举行的2018年全国机器人发展论坛离比赛场地只有一堵墙。这里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分享了中国数字制造和人工智能的前沿命题,以及机器人的工业发展趋势“未来形势良好”。与两者相比,前者更令人尴尬。
这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机器人的发展状况。一方面,无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服务机器人,工业发展的统计趋势都是“积极的”。学术专家还预测,科幻电影中的“不可达”机器人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然而,另一方面,“高合规性”、“高精度”等关键技术和“多功能”、“智能化”等关键应用仍然挥之不去,需要突破。

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有生之年多次谈到他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担忧:“人工智能可能不仅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事件,也可能是最后的事件”。换句话说,“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灭绝”。但从现在开始,担心这个问题似乎还为时过早。
2018机器人世界杯在中国举行。竞赛组委会将提供图纸。
噪音频繁出现:未来人类会向机器人乞讨食物吗?
在全国机器人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天然表示,从市场需求、舆论支持、政策投入、科研产出和产业发展来看,目前是机器人发展的最佳时机。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创下新高,达到294,000台,同比增长16%,而服务机器人销量达到670万台,同比增长24%。其中,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16年销售了8.9万台工业机器人,占全球市场的30.3%。
随着工业的巨大浪潮,一种担忧弥漫在人群中,即机器人的“步伐”如此之快,它们将来会不会夺走人类的工作,人类之间会不会爆发一场就业战争,从而夺走人类的一切?
在王天然看来,这是一个误解,也是机器人领域中最大的噪音。在论坛上,他展示了《新约克》杂志的封面。封面使用夸张的图片来想象这样的担忧和恐惧:机器人主宰着世界,而人类向机器人乞讨食物。
“这令人困惑。这种状态不可能发生。机器人永远是人造的。”在论坛上,王天然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他援引美国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称,从2010年到2016年,美国“新买机器人”的数量增加了136,700个,而美国“制造岗位”的数量增加了894,000个,失业率下降了5.1%。
从这组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现在说机器人已经夺走了人类的“饭碗”还为时过早。王天然认为,更重要的是,机器人的增加也大大提高了企业乃至国家的效率和竞争力。
事实上,业内有很多支持者说“机器被替换”和“机器被替换”。然而,“理想是充实的,而现实是瘦骨嶙峋的。”
早在2011年,富士康就高调宣布了“一百万机器人计划”,即在三年内引进一百万机器人来代替劳动力。然而,这些年来,该公司仅部署了数万个机器人,仍雇佣了100多万人。
以此为例,王天然说,与人类相比,机器人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许多工业机器人只能从事简单的机械运输操作,这在许多方面超出了它们的能力,例如船舶焊接和飞机装配。对于服务机器人来说,它们不能真正照顾老人。“有一些复杂的技术,没有现成的规则,所以很难实现自动化。”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机器人仍然会“笨拙”
这也可以追溯到战场上机器人的“笨拙”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长郑南宁认为,这只是表明机器人的灵活性不够。一个简单的手支撑动作对机器人来说是一个“伟大的测试”,这需要研究人员一次又一次的测试来找到一个最佳的算法。
在论坛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乔红也给出了类似的观点:高精度和高顺从性是目前制约机器人发展的两大瓶颈
她列举了一组数字,国产机器人的重复定位精度为0.08~0.03毫米,国外机器人的重复定位精度为0.015~0.01毫米,而实际任务要求精度为0.0075~0.0025毫米。虽然两者都将误差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但与实际应用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高合规性问题更加突出。
乔红表示,由于合规问题尚未解决,以电脑、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为主的中国3C制造业仍以女工组装为主,而2017年3C工业的机器人密度仅为每万人11个机器人。
“机器人迫切需要向人类‘学习’智能和顺从,”乔宏说,正如我们期望机器人“像人一样”——在操作灵活性、整体协调和个性化服务等问题上取得真正的突破。
至于机器人祝福“人工智能”和实现深度学习,那就更难了。郑南宁认为,这是实现“人类智能”最困难的挑战。有自我意识和反思自己处境和行为的能力是人类和其他生物之间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区别。
郑南宁说,人类的大脑皮层能力有限。如果智能机器设备与人脑相连,它不仅能提高人的能力,还能激励机器。对科学和哲学来说,让机器具有自我意识、情感和反思能力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探索领域。
事实上,回顾50多年来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不难发现它的基本功能是代替人去做高强度、单调和重复性的操作,但却没有“灵活”和“协调”的操作使人眼前一亮,更不用说“智能意识”的情况了。
“工业4.0之父”和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教授沃尔夫冈·沃斯特曾经提到,没有人工智能,就不可能完全实现工业4.0。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工业4.0是“无人化生产”。事实是,即使在未来10年,也不会是无人驾驶生产,而是联合生产。
王天然说,结合生产和人机交互将创造新的工作领域。据估计,到2030年,85%的职业不会诞生。“这个机会必须抓住!”
不要被“中国已经领先”的假象所迷惑
然而,王天然发现社会上经常出现另一种噪音:“总有一些人先发制人,先发制人,有些媒体标题经常“突破”和“超越美国”...但这些真的没什么可吹的!”
他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是事实。然而,也有一些行业是过剩的。更严重的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机器人领域的专利还很薄弱,还需要继续追求。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在过去几年中,54%的专用服务机器人来自美国,27%来自欧洲,只有19%来自亚洲。医疗机器人在欧洲和美国更受欢迎,52%来自欧洲,46%来自美国。中国人几乎没有任何问题。
因此,王天然把当前机器人的发展描述为“机遇和挑战”。中国剩下的机会不多了。以工业机器人为例,到目前为止,仍有许多空的白色等待职业,“玻璃清洗、船舶焊接、飞机装配”等等,这些都超出了当前工业机器人的能力。一旦中国突破了相关技术,它将能够占据一席之地。
尽管服务机器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但放眼整个市场,王天然仍然感受不到“人类”机器的魅力。“我也是一个70岁的老人,但是当我真的需要帮助时,我发现机器人什么也不能做,它们更像是一个‘玩具’。
在他看来,未来的突破方向是“人机一体化”。
最新的前沿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有望在2025年进入下一代,这将是一个高效率、高灵活性和与人合作的机器人时代。
王天然说,新一代机器人不是简单地取代人,而是适应环境,变得灵活,与人合作,走向“人机一体化”,即机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奴隶到伙伴。
在论坛上,嘉宾讲者中国凤凰电器的杜品生博士也提到,人工智能是以人的功能为基础的,例如研究模拟人的眼睛、耳朵、嘴巴、大脑、手和脚的功能,从而在视觉和图像识别、语音控制和语言系统、机器深度学习、预测和深度应用等相应领域协助制造业的发展。
“过去,人们喊‘机器替代’、‘工厂里没有人’和‘人类智能建筑’等口号,这是一种误读。事实上,它应该是“帮助他人的机器”、“工厂领导”和“聪明的学者”。人工智能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有力武器。”杜品声说道。
王天然说,与人融合就是让机器人将人类的象征、学习、远见、自我调节和逻辑推理与机器的精度、强度、重复性、工作时间和环境容忍度结合起来。
用通俗的话说,工业机器人将来会从祭坛上走下来,成为生产系统的一部分,实现“即时使用”。然而,人们仍然可见。
编辑: 祝靖依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人工智能的隐忧:未来人类会向机器人乞讨食物吗?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8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