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19字,读完约3分钟
[引力波探测]
这是一个跨越一百年的接力赛。
从爱因斯坦的伟大预言到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不懈探索,2月11日,当“引力波”这个词以核裂变的速度引爆了整个世界时,全世界都为这个探索宇宙的新窗口的打开而欢欣鼓舞。
利文斯顿和汉福德的Ligo探测器以及它们探测到的引力波信号。
这是全世界科学家的“并肩战斗”。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引力波的形象一直是“虚幻的”,但中国科学家从未放弃对这个世界首要问题的长期探索。这一次,当我们在多达1004个作者的巨大签名中发现了属于中国科学家的三个名字时,我们也应该记住在引力波“捕获”道路上闪耀的其他中国科学家。
引力波探测的中国足迹
早在70年代,中国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引力波。
中山大学是中国引力波研究的先驱。中山大学相关负责人为记者还原了中国人影响世界问题的历史:“1969年,马里兰州立大学的约瑟夫·韦伯(Joseph Weber)宣布,他探测到了不能排除为引力波的信号。这引起了物理学界的极大关注。1973年,中国科学院与秦荣贤赴广州,讨论中国科学院高能研究所与中山大学在引力波符合探测研究方面的合作事宜,得到了大学物理学教授陈的大力支持。1976年,国家科委和教育部决定将此项研究列为国家重点研究项目。”
老一辈科学家的探索很快产生了丰硕的成果。
1979年7月,意大利,第二届格拉斯曼广义相对论国际会议。陈因其对引力波研究的贡献被聘为会议顾问委员会成员。会上,陈作了《北京到广州引力波探测进展》的报告,这是中国引力波研究首次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两个月后,中国重力和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在广州成立。许多老一辈的著名科学家,如钱三强和周培源,都参加了这个学会。北京大学胡宁教授为学会会长,陈为副会长。此后,引力波研究在中国的成功被频繁报道-
1980年初,组装了常温共振引力波探测器。
1981年6月,常温引力波探测系统开始实验运行,并对天线的热噪声进行了测量和记录,结果表明理论灵敏度与实测灵敏度一致。
1982年1月,陈应邀到西澳大学作学术报告,受到当地华侨团体的欢迎。记者说,这是中国科学界第一次访问当地。
但遗憾随之而来。1982年4月9日,刚从上海出差回来的陈去上班了。不幸的是,她在一个真正的空罐子里触电身亡,享年46岁。他去世后,由于人才继承等问题,中国的引力波研究停滞了十多年。直到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国家微重力实验室胡文瑞院士的推动下,空引力波探测工作组才正式成立。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捕捉”引力波的中国力量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8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