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60字,读完约7分钟

中国科学院“多次科学教育结合,培养创新人才”50周年报告会于6月22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著名科学家、放射化学创始人杨承宗教授(右)和“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夫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新社发徐弋摄

【快讯】归侨杨承宗:没有勋章的“两弹一星”功臣——

50多年前,他婉言谢绝了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年薪55万法郎,加补助金”的招聘,坚决选择回国。 回国后,他的报酬是“每月1000斤小米”。

回国前,居里夫妇发送了10克贵重的碳酸钡标准源,给毛主席留言。

他的许多同事、弟子在国内外都很有名,其中有不少人因“二弹一星”的特别贡献而戴上共和国勋章,但他什么也没有。 对此,他总是说:“如果事件能发生就好了。 什么都不要想”。

在中关村大街这一不起眼的宿舍区,有三栋隐藏在林荫深处的小楼,被称为特楼。 这些是20世纪50年代初为从海外回来的科学家特别建造的高级宿舍。 14号房间住着98岁的放射线化学家杨承宗。
杨承宗1911年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21岁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就职于北京研究院镭学研究所。 1936年,为了应对日本帝国主义者在华北引起的事件,杨承宗受严济慈先生的委托,一枪就去上海建设了实验室,为北京研究所的南迁做准备。

【快讯】归侨杨承宗:没有勋章的“两弹一星”功臣——

抗战后,在严济慈的推荐下,钱三强向玛丽居里的长女、著名科学家埃琳娜·居里介绍了杨承宗的爱国事迹,埃琳娜·居里深受感动,接受杨承宗到居里实验室学习,从事。

1951年6月21日,杨承宗刚在博士论文中答辩,收到钱三强的欢迎回国的信,让他拿来钱,让他代购仪器设备。 对此,杨承宗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

回国前,杨承宗收到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聘书,聘书特别证明:“年薪55万法郎,另加补助金。” 这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收入。 回到祖国后,我知道他的报酬只是每月1000斤的小米,但婉言谢绝了法国研究机构的录用。

得到钱三强的委托人给他带来的美元,杨承宗展开了“疯狂的大采购”。 然后,在居里夫妇的帮助下,我们得到了10克碳酸钡的标准来源和用于测量放射线的100进制计数器。 这些是原子能科学研究的利器,当时不是随便买的。

1951年10月,杨承宗携带十几箱资料和器材,经过曲折,从香港回国。 因为家庭贫困,他不得不出售自己最喜欢的蔡斯牌照照相机和欧米茄手表。 在那之后的将近40年里,这个业余的摄影爱好者没有钱买像样的照相机。

杨承宗踏上回国之路之前,当时担任世界防卫和平委员会主席的弗雷德里克·朱利奥·居里与他进行了特别重要的对话。 尤里奥·居里说:“你回来告诉毛泽东主席,为了反对原子弹,他们必须有原子弹。 原子弹没那么可怕,原子弹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 你们也有自己的科学家”杨承宗兴奋地说,他把这句话告诉钱三强时,钱三强收敛了笑容,礼貌地向他报告“毛主席和周总理”。 这是非常机密的大事,我们不要告诉任何人。 即使是我们的妻子,也不要说。 ”。

【快讯】归侨杨承宗:没有勋章的“两弹一星”功臣——

钱三强把乔利奥·居里的话报告了党和国家领导人。 之后,中央派人去杨承宗确认朱利奥·居里的留言,同时再次强调了这件事的机密性。 杨承宗是个直言不讳的人,但这件事他一直闭口不谈。 众所周知,此后这个留言对新中国领导人决心迅速发展自己的核武器起了积极的作用。 30多年后,杨承宗向核电站领导人谈了这件事。

【快讯】归侨杨承宗:没有勋章的“两弹一星”功臣——

开发原子弹。

杨承宗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原子能研究所的前身)就职,所长钱三强请他担任该所第二研究小组的主任。 他亲自编写了放射化学方面的教材,开设了“放射化学”和“铀化学”等专业课程,为没有接触过放射化学的大学毕业生们系统讲解了放射化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建设了全国第一座放射化学实验小楼。

【快讯】归侨杨承宗:没有勋章的“两弹一星”功臣——

到1956年下半年,从事近代物理所放射化学的专家从他回国时,只有他、郭张章和两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在两个研究室发展了近30人。 1961年3月,杨承宗的人事关系从原子能所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周后,他又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任第二机部所属第五研究所的副所长,主持了全部业务。

【快讯】归侨杨承宗:没有勋章的“两弹一星”功臣——

杨承宗刚到五个地方时,面对的是苏联停止援助,撤退专家的摊位。 他很快就开始整顿所内的科研秩序。 不久,世界先进水平的水冶工艺、新的分解方法和新的有机材料等重大研究成果陆续从五个方面诞生。

经过两年多的日夜苦战,精制解决了百吨各地土法冶炼生产的重铀酸铵,生产了2.5吨满足原子弹原材料要求的纯铀化合物,为我国第一批原子弹的成功提前三个月准备了铀原料物质。

中国第一次原子弹实验成功后,站在学科前沿的杨承宗很快就担心了两机部五所的将来。 他多次说:世界上没有五个国家有这样的千人规模的铀矿筛选研究所。 中国的铀矿资源不丰富,总有掏空的一天,那时没有饭就来不及了! 原子弹不能作为饭吃,五个必须改变一个方向,应用上需要注意。 今天,这是什么样的远见?

【快讯】归侨杨承宗:没有勋章的“两弹一星”功臣——

“洋博上”杨承宗不仅开始了我国的放射化学研究,在危险的事业面前也走在了前列。 解放初期,在北京协和医院镭放射源的修复中,杨承宗在当时没有保护设备的情况下,挺身奋斗,终于用他的精湛技术修理了,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但是他后来一只眼睛失明了,另一只眼睛的视力也大幅度下降了。

【快讯】归侨杨承宗:没有勋章的“两弹一星”功臣——

创办新大学。

1978年,杨承宗被任命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之后,他担任安徽省第六、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省科学协会主席。 在此期间,他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自费上学大学。

1979年8月,在安徽省高等教育局召开的会议上,几个科大参加会议的同事中午请假聊天时,有些话在杨承宗耳边回响。 “你的孩子今年考上大学了吗? ”。 答案是“咳嗽! 不,差0.2分。 ”。杨承宗心里长期不平静:高考选择这个可以,能精确到0.2分吗? 他做了调查,不同老师的卷子有几分差距,非常正常。

【快讯】归侨杨承宗:没有勋章的“两弹一星”功臣——

1980年6月13日,方毅副总理视察安徽,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体师生职工大会上发表演说。 他说:“我们需要各种方法进行实验,探讨改革的道路,创造多种多样的学校形式和方法,拓宽学校的道路。” 对此特别敏感的杨承宗深受鼓舞,正式提出了自费大学毕业的构想。

【快讯】归侨杨承宗:没有勋章的“两弹一星”功臣——

同年8月,省政府批准设立这所大学。 合肥联合大学“联事务助,不含自费走读,不含分配,择优录用”的学业模式,是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 2002年,合肥联合大学与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合并成立了合肥学院,迎来了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杨承宗早就退休了,他对此很关心,很高兴。

【快讯】归侨杨承宗:没有勋章的“两弹一星”功臣——

现在,以身作则经历过中国早期核武器开发的科学家,每天陪着末日的女儿散步。 也许,一生的辛苦和努力,也许是为了这样安静和平的生活。 (王晓波赵娟)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快讯】归侨杨承宗:没有勋章的“两弹一星”功臣——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30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