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39字,读完约10分钟



我国可再生能源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是重要的战术替代能源,对增加能源供给、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积极开发和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电能、生物质、地热能以及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能源战术的必然选择。

“中国面临的能源危机”

1我国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突出

1.1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能源短缺危机

我国是能源生产大国,费用大国,拥有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 2006年,煤炭储量10345亿吨,剩余可开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居世界第三位。 但是,我国人均能源资源保有量低,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 表明能源资源不均衡,开发难度大,石油、天然气等高质量能源储量严重不足。 再加上在能源利用技术落后、利用下降、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我国能源的消耗速度比其他国家快,能源枯竭的威胁可能更快,更严重。 因此,日益增长的对外能源诉求带来的能源压力,必须探索应对能源危机的突围之路。

“中国面临的能源危机”

1.2不合理的能源结构会引起严重的环境危机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一次不重复能源生产,以65%左右为煤炭,大量采用煤炭, 66%的中国城市大气中微粒含量和22%城市空气体的二氧化硫含量为国家/ 长期以来,这种以煤炭为中心的能源结构和单一的能源消耗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诉求量的持续增长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给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面对当前化石能源消耗带来的严重环境危机,能源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中国面临的能源危机”

2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利用是我国处理能源危机的比较有效的方法

可再生能源是可持续能源,如水能(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不存在资源枯竭的问题。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推进可再生能源,中国应该把握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时代潮流,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缓解日益加剧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压力。

“中国面临的能源危机”

2.1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具备良好的资源基础

我国可再生能源品种齐全、数量多、资源基础雄厚。 我国小型水力发电(指5万千瓦以下的水力资源)的可开发量为1.2亿千瓦,目前只开发了不到 1/4。 全国陆地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24000亿吨标准煤,占陆地面积的1%,平均转化效率为20%,则每年可提供4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2006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耗量( 24.6亿吨标准煤)的两倍。 我国10m高级别风能总储量为32亿千瓦,实际可开发为2.53亿千瓦,加上近海(水深1~15米)风能资源,可安装容量可达10 亿千瓦。 生物质资源也非常丰富,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每年约有3.0亿吨标准煤、木柴资源1.3 亿吨标准煤、城市有机垃圾等,资源总量近7亿吨标准煤。 经过品种改良和扩大栽培,生物能源的资源量将在这个水平上增加一倍。 另外,还有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可以大规模长时间开发利用。 总之,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具有大规模开发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潜力,能够为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很有可能的。

“中国面临的能源危机”

2.2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具备良好的市场基础

我国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和全面小康建设的推进必将对能源供给提出新的要求 而我国又是农业大国,61%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能源利用率处于低水平,每年消耗6亿多标准煤能源,其中一半能源由作物秸秆和伐木获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沙漠化程度加剧 作为农村能源供应的重要补充,在利用可再生能源为农村提供气体燃料、提供生活热水、为偏远农户处理无电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意义,直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农村环境的质量。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农村能源与环境协调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客观迫切的诉求为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中国面临的能源危机”

3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的现状和面临的课题

. 1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2007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居世界首位。 2007年我国小水电利用总量占世界的一半,水电测量、设计、施工、安装和设备制造都达到国际水平,形成了完善的产业体系。 2007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100万千瓦,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位的太阳能热水器采用量为5200万平方米,约占全球采用量的40%。 据测算,采用1平方米的太阳能热水器每年可节约120公斤标准煤。 太阳能利用发展迅速,占能源供应的10.32%,居第二位,目前全国并网风力发电机容量已达到57万千瓦,2007年风力发电机容量达590万千瓦,比2006年为330万千瓦 我国是农业大国,生物质材料来源广泛,生物质发电机容量已达到相当规模,农村年甲烷102亿立方米,相当于1600万吨煤炭。 沼气工程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沼气技术服务体系制度比较完善。 此外,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相当多的技术迅速发展到了商业化的初期阶段。

“中国面临的能源危机”

3.2中国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面临的挑战

3.2.1政策障碍

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指导对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政策体系还不完善,经济激励力度弱,政策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差,没有形成支持可再生能源持续快速发展的长效机制 我国可再生能源立法比较晚,法律体系不健全,只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一部分。 另外,各地方缺乏相应的法律政策,不能很好地贯彻中央政策,形成了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中国面临的能源危机”

3.2.2资金障碍

我国的可再生能源2007年达到12亿美元,仅次于德国,居世界第二位。 但是,中国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与没有纳入政府各级财政资金渠道的金融机构和快速发展中国家政府的金融政策和法规没有联系,本来可靠的项目和商业应用也缺乏信用和风险投资。

“中国面临的能源危机”

3.2.3技术故障

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关键技术掌握少。 除水电、太阳能热利用、沼气外,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水平低,自主技术研发能力不足,设备制造能力弱,技术和设备生产主要依赖进口,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另外,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与认证等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高速发展的需要,没有形成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制度。

“中国面临的能源危机”

3.2.4市场失灵

由于可再生能源开发难度大、开发市场化滞后,商品化程度低、产业化弱。 市场经验不足阻碍了可再生能源工业比较有效地提供产品和服务,存在普遍的产品质量问题和服务问题,市场法规不足和工业标准缺失的风险抑制了需求的增长。 长期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缺乏确定的快速发展目标,缺乏连续稳定的市场诉求。 国家支持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力度逐渐加大,但由于缺乏强制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保障政策,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诉求,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缺乏持续的市场拉动。 市场失灵阻碍了可再生能源产业链的形成和快速发展。

“中国面临的能源危机”

4中国可再生能源的突围之路

4.1将可再生能源战术纳入国家能源战术

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高传达着“绿色经济”崛起的消息,年《京都议定书》失效后,新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将进一步促进绿色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如何面对“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可再生能源已成为需要我们发展势头的快速发展之路。

“中国面临的能源危机”

可再生能源是我国能源优先快速发展的行业。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对于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促进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是处理能源供需矛盾、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战术选择。 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时间快速发展计划》中,提出将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定为年能源消费总量的10%,年实现15%的快速发展目标。 科技部主办的《中国后续能源快速发展战术研究》预测了到本世纪中期中国的能源需求。 根据预测结果,如果使用生态驱动方案,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结构的主角之一,达到30%以上。 因此,我国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术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供应能力,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的要求,改善能源结构,实现能源多样性,建立可持续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

“中国面临的能源危机”

4.2切实加强法律保障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尽快建立规范的保障制度,落实政府问责制。 应完善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度,尽快建立可再生能源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制定《可再生能源促进法》、《循环经济法》等促进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法律法规。 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给,规范可再生能源市场,优化能源结构,为保持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也是我国能源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面临的能源危机”

4.3建立多渠道的开发机制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当前国际热点,必须抓住目前的大好机会,引进自主创新和技术,建立和形成以国内制造为主的装备能力。 一是各级政府从财政上支持新能源的开发,积极引导和吸引社会、公司、个人使用可再生能源,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二是进一步扩大合作行业,加强国际组织和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提倡双边、多边合作研究与合作生产。 加强人与技术新闻的交流。 采取适当措施,为国际机构和社会团体、公司家和个人来华投资、独资或合资创造各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体。

“中国面临的能源危机”

4.4培育可再生能源市场

一是在中央、地方提供政策支持的基础上,打破公司限制,实行横向联合,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价值成本,扩大销路。 二是鼓励有条件的公司和个人开办新能源技术服务企业,为客户提供新能源技术产品安装、调试、维修保障服务,政府为这些企业的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培训,提高其技术业务水平,培育持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 三是建立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产品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建立国家级质量监控体系,健全市场保障机制,形成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制度。 激励新能源成本,完全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市场环境,正在培育持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

“中国面临的能源危机”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中国面临的能源危机”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33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