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24字,读完约9分钟

被称为专栏作家“双脚书架”,其实是胖子。 人生理想的码字,是人生中错误的贪婪。

列复制:

将蜜糖变成毒药,长租公寓是必然的! ’

疫情还没结束,有人开始抢房间了吗? ’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特朗普主义”是逆全球化的,“美国优先”“让美国再次伟大”,就是他决心“退圈”。

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袭击下,特朗普和美国政府打出了罕见的“无限qe”牌。 这是“下台”的正确姿势吗?

会发生“逆全球化”吗,美国政府一连串的放水救市怎么办?

作为本轮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后疫情时代”将面临怎样的世界?

图/图虫的创意

01

从“自给自足”到“无限放水”

特朗普可能相信美国“自给自足”的必要性,但他的救助政策并没有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要实现“自给自足”,最重要的一步是将美元从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剥离出来,恢复正常法币。

美国在全球化漩涡中心的原因是美元的“身兼两角”在美国国内的法定货币和国际货币功能之间发生了冲突。

联邦储备系统(图/图虫的创意)

美元的全球流通当然会带来不受限制的全球杠杆作用、跨境铸币税,甚至“长臂管辖”的巨大好处。 但是,这些便利,好处也带来了美元的大麻烦。 与其他政府法定货币相比,不允许美元超额。

也就是说,如果美国真的“自给自足”,国际流通的大量美元迟早会买下空美国。

不处理这个问题,就谈不上“一刀切”。

疫情引发的美国金融市场暴跌,理论上给了特朗普“下台”的绝佳机会

美国的金融规模极大,债市达到50万亿美元的规模,其中许多由海外投资者持有。

如果真的“引退”,也可以不积极救市,而是解除熔断机制的保护,让其自由落体。 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向国内公司和居民手中注入货币,使海外投资者手中的美元金融资产大幅减少,从而“蒸发”超发美元。

当然,这种方法代价高昂,华尔街肯定受重伤跌倒了,美国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玩家断服仗义等等。 但是美国正真正走向“自给自足”,这些必然会发生。 疫情只是提供了额外的机会。

特朗普(图/互联网)

但是,特朗普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措施,联邦储备系统的“无限放水”令人瞠目结舌。

这不仅是2万亿美元的“放水量”问题,也是极其强硬、无视结果的救市决心。

那要谈什么“引退”? 这些“水”必须流向世界市场。 不这样做的话,通货膨胀就会很明显。

无论如何解读这个美国超常规救市行动,薅世界羊毛,对世界金融负责任垫底,都无法得出“逆全球化”的结论。

其实,无论特朗普多么相信“自给自足”,美国的“下台”都是纸上谈兵。 美国确实有条件自给自足,但有条件不是更有利,也不是能实现的。

世界贸易体系如此庞大,特朗普干到90岁都干不干净。 何况他真的想退吗? 不,身体总是比语言诚实。

美国不能“拉圆”。 欧洲更不行。 光靠一个人的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问题是难以应对的,高福利制造生病到了膏肓的地步,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延续了生命,这是不言而喻的。

日本也不行,老龄化,资源匮乏。 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除了美国,谁也不能自给自足。

不会发生谁也做不到的事。

02

从改革红利到开放红利

经济全球化不是任何国家、个人设计的,它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

图/图虫的创意

本轮全球化的动力来自东亚,日本经济领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体系是高潮。

而且,获得这一全球化最大利益的也是中日两国。

中国的第一步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改革,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机制,释放了经济活力。 在此基础上,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进入全球化轨道,再次获得开放红利。

这不仅是gdp增长的体量扩大,也是劳动生产效率的根本性变化。 后者才是根本要素,戴上镣铐谋求经济的低效性不可能有什么“中国奇迹”吗?

从1991年开始全年劳动生产效率年增长8.90%。 其中1991年至2001年是改革红利阶段,劳动生产年化9.02%增长率为8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中国的快速发展是改革红利。 2001年至2008年是开放式红利阶段,带来了劳动生产年化10.24%的增长水平。

“疫情过后,我们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公开赛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国际直接投资、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全球市场。 2008年以后,劳动生产年化增长7.86%,增长步伐明显放缓。

问题在哪里? 边际效应有一定的影响,但肯定不是主要因素。 中国人均gdp刚刚突破1万美元,是世界第72位,美国的六分之一,韩国的三分之一,排名和绝对值都不高,离“毕业”还早。

东亚三国中只有中国遭遇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显然是胡说八道。

年,全球人均gdp排行榜的部分截图(图/网)。

从快速发展速度来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为时过早。

这可以参照日本快速发展的轨迹,1983年日本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到1995年达到高峰突破4万美元,快速发展还维持了十几年。

韩国的情况也一样,人均gdp从1980年1704美元到去年突破了3万美元,一蹶不振。

03

从全球化到“逆全球化”

但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速度放缓不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规律”,也不是外部因素造成的。

全球化时代,没有什么外部危机能只对比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

特朗普上台后开始了所谓的“逆全球化”,贸易战等确实影响了我们经济的外部环境。 但是,对于我们改革开放高潮的社会气氛、对外交流的认识,30年来内部的变化远远大于外部环境的变化。

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我们已经不是我们了。

这表现在很多细节上。 当时,孙晋芳、郎平率领女排和海曼率领美国队之间比赛的评论、体育报道,可以与孙杨之流的《嗷嗷》进行比较。

可以比较1990年科威特战争“沙漠风暴”时的张召忠和年利比亚战争时的局座。

“铁锤”郎平(图/互联网)

2008年以后的中国正在变革心理学而不是经济。 中国人有权为自己的经济成就感到自豪,但骄傲和战壕不能划等号。

经济增长结束后,是自我放生的高潮。 这不是什么正常现象。

我们有理由怀念中美女排之间竞争和友谊并存的坦率,也有理由赞扬海曼去世后中国人由衷的悲伤。

不是姿势高度的问题,而是敞开心扉。 这是改革的成果,也是开放成功的保证。

中国的改革始于自身、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常识的回归,有经济开放。

这几年,我们到底发生了那些变化? 为什么张将军从军情中分解出来的“预言帝”成了“战术欺骗局”的局座? 为什么国际体育大会会变得“他们要害我”的紧张? 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

想象和现实的边界有点模糊,感情让我们回到了更早的时代。

改革需要自我审视的精神,开放也需要自我审视的精神。

如果没有了这种内省,改革开放也会消失。

04

全球化的逻辑没有改变。 哪里发生了问题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参与全球化的中国,如果改革开放停滞、倒退,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也同样停滞、倒退。

这不需要很多复杂的理论。

本轮全球化无疑因中国的加入而加速,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也在世界经济中获得了重要地位。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中国,不会发生本轮全球化。 但中国的条件优于其他快速发展中国家,与世界资本一拍即合。

如果没有中国,在当时的形势下,至少马来、印尼等国已经站在了世界经济的门槛上。 只说中国没有及时参加,本轮全球化的整体快速发展不是很顺利,成果也不是很大,但该来的还是会来的。

我们曾是孤独的国家。 票据时代”的极端贫困还是几代人的记忆。 一路上的辛苦和收获,不能忘记。 无可否认,中国与世界的相遇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家里第一台电视机亮时的兴奋。 还记得费翔的“火”燃烧了多少妹妹的春心。 我还记得肯德基和麦当劳有多向往。

“疫情过后,我们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门开了,进来的是春风和阳光。 如果关上这扇门,我们会怎么样?

中国gdp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若干变化

全球化的逻辑没有改变。 诚然没有单一国家可以替代今天的中国,但产业向多个国家转移的组合完全可以替代,同时也开始有了线索。

如果没有中国,印度、墨西哥、越南、缅甸、老挝……他们都有各自的短板,只能部分实现替代中国的作用,但整合起来就可以了。 整合是全球化的意思。

确实,此迁移和替代过程需要高昂的成本。 但是,全球化总是消化产业转移价格。

经济需要客观,按照常识的道路稳定。 如果不把全球化当作快速发展经济的机会,失去这张船票可能是迟早的事。

灾难总是会过去的,这个世界总是能正常运转,我们能恢复正常吗? 这是有希望的。 只要改革平安,开放平安,中国平安,世界平安。

* * *本文是网易信息网易号“各有态度”的特色文案。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疫情过后,我们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33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