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0字,读完约4分钟

随着“互联网加”时代的到来,网络互助平台作为一个基于网络的小型医疗互助组织,提供疾病互助项目,发展迅速。根据蚂蚁集团最近发布的第一份网络互助产业白皮书,2019年中国各种网络互助平台的实际参与者人数为1.5亿,预计2025年将达到4.5亿。

网络互助做大更要做优

网络互助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得益于中国独特的“沃土”—

首先,它满足了一些中低收入群体对严重疾病保护的需求。购买商业大病保险每年要缴纳几千元的保费,但网络互助计划的参保人不到200元,看起来很实惠。因此,许多人放弃了原来投保商业保险的计划,参加互助。

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网络消费的普及,人们逐渐认同了基于“网络社区”的互助模式。人们信任屏幕后面的“陌生人”,愿意提供信息、支付费用和获得帮助,这在十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此外,帮助穷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购买商业保险时的“价格博弈”和“信息不对称”等弱势体验相比,互助形式更容易给参与者一种“主人”的良好感觉,在享受保护的同时享受“送人玫瑰”的良好体验。这是网络互助迅速扩大的深层驱动力。

网络互助做大更要做优

根据《白皮书》的数据,根据全国大病网络互助基金总额占全社会大病医疗费用的比重统计,2019年,全国大病医疗费用平均保障水平从60%提高到60.73%,贡献率为0.73%,预计到2025年,贡献率将上升到3%。

然而,随着网络互助的快速发展,其监管亟待加强。

首先,需要明确相关规范。2020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依托、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和医疗互助为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一些网络互助组织将这些表述解释为“网络互助已成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实际上,上述词语并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互助”仅仅是指企事业单位成员之间的传统团体互助,如工会成员与行业从业人员之间的互助模式,或者网络互助组织是否也包括在内。

网络互助做大更要做优

定位不清导致管理盲点。目前,一些网络互助机构集中在民政部门,更多的是只在工商部门注册的“网络技术企业”。然而,这些互助平台的运作模式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筹资和集资的界限,涉及融资等行为,掌握了1亿多人的基本信息和健康信息。当务之急是明确其监管隶属关系,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防止风险积累,使其成为改善居民福祉和改善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

网络互助做大更要做优

其次,要提高网络互助的透明度。事实上,在网络互助发展的十年里,它从未能对一些公共问题做出积极的回应。例如,互助组织管理人员的亲友生病后,如何避免参加保险的“道德风险”?如何解决保护会员隐私和提高索赔透明度之间的矛盾?赔偿案件越多,平台收取的管理费越多,最终由成员分担,这种模式合理吗?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集中控制下进行管理,监管部门和第三方组织应合作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披露、分析和发布机制,形成多方监督、相互促进的监控机制。

网络互助做大更要做优

目前,一些网络互助机构在“招徕顾客”时,将价格与商业大病保险和医疗保险进行比较。事实上,一些网络互助产品的大病率只有商业保险的1/10,所以“保费”便宜到一两百元也就不足为奇了。直截了当地说,他们在承保时使用免责条款来“保护”大多数不健康的人,而且他们没有像商业大病保险那样的续约承诺。这种通过压制“大病保险”来故意掩盖自己的职能和获取客户的行为违反了公平竞争标准,有误导之嫌,不利于多层次健康保障体系的完善。

网络互助做大更要做优

为加强居民健康保护,应充分利用网络互助的力量。我们不应该让它徘徊在灰色地带,而应该把它拉进“阳光”里,经常修剪它,使它健康成长,为建设健康的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民日报(2020年6月5日,第19版)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网络互助做大更要做优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5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