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16字,读完约6分钟
许多人不知道中国体操队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人:
李东华1967年出生于成都,7岁开始练习体操,16岁入选中国国家队。他是著名体操运动员李宁和楼云的弟弟。
1984年,他在训练时,头撞在鞍马上,腹部撞在马头上。因为他的脾和肾撞成了几个瓣,他切除了两个器官:脾和肾。这时,他才17岁。
1986年,在一次体操测试中,不幸的是,两只脚同时骨折。然后很长一段时间,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1987年,年仅19岁的李东华获得全国鞍马冠军。
1988年汉城奥运会前夕,他从两米多高的双杠上摔了下来,头直接撞到地板上,导致左脚脚趾和右手手掌骨折,颈椎和胸椎错位,半个身体失去知觉,几乎瘫痪。
每个人都认为他不能再练习体操了。
受了三次重伤的李东华甚至三次试图自杀。
也许上帝不忍心放弃这个有梦想并且努力工作的男孩。碰巧,李东华遇到了一个改变了他命运的人:
1988年6月19日的一天,李东华路过天安门广场,遇见一位焦急地寻找北海公园的瑞士女孩爱思·贝伦萨。
贝兰莎无意中向李东华问路。李东华受伤期间参加了一个简短的英语培训班。他新学的英语开始被使用,不仅给女孩们指路,还亲自护送她们。
在谈话中,他们一拍即合。原来,贝兰莎小时候就练过体操,李东华是一名职业体操运动员。贝兰莎对他充满了钦佩。
后来,贝朗莎在北京呆了10天,李东华带她游览了北京的主要景点。他们的感情也迅速升温,两人都有了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想法。
当他们结婚的时候,伯莎打算辞职去中国和李东华生活,体操队队长给了李东华两个选择:要么放弃这种异国情调的爱情,要么三天后离开国家队!
那时,看到贝兰莎要去香港,她怎么能背叛她的爱人呢?李东华最终含泪做出了痛苦的选择——离开国家队。
贝朗莎最初计划定居中国,当一名外语教师,以支持她丈夫的体操事业。没想到,东华为了她放弃了她心爱的事业。
没有国家队,没有事业,李东华该如何支撑这个新成立的家庭?如何实现一个男人的自尊和责任?
最后,在贝兰沙的鼓励和支持下,李华东选择和妻子一起去瑞士,并在那里重新组合...
自从李东华第一次来到瑞士的五年里,由于没有瑞士身份证,也没有其他技能,她只能做各种各样的家务,比如洗车、搬运货物来谋生。
根据瑞士移民法,亲属需要生活五年才能获得瑞士身份。虽然白天他们很努力,李东华从来没有放弃过他的体操梦想,但是如果他想参赛,他需要代表瑞士队,但是如果他想代表瑞士队,他需要先得到他的身份。因此,五年后,李东华在任何国际比赛中既不能代表中国,也不能代表瑞士。

但是在这五年漫长的岁月里,他仍然咬紧牙关,坚持训练...
我白天忙于生计,晚上回到家才有时间进行体操训练。
深夜,当李东华独自训练时,他只有相机、手机和音乐陪伴。
在没有教练的训练中,李东华依靠摄像机来纠正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扮演教练的角色;
没有队医,手机是他安全的唯一保证。
当李东华独自训练时,音乐是缓解压力的方式。在此期间,李东华喜欢听崔健的《行走的和尚》,他认为这最能反映当时的内心独白。
在此期间,他妻子伯莎的支持,包括精神和经济上的支持,自然是不可或缺的。贝朗莎同时做两份工作挣钱,这给了李东华最大的支持和帮助,也让他更加专注于体操训练。
李东华曾经想放弃他的体操梦。他的妻子伯莎对他说:“我对你非常失望。”我们已经做饭好几年了。我不指望你赢得奥运会冠军,但那是你最大的梦想!如果你坚持下去,即使你将来得不到你想要的,我们至少可以安慰自己:我们已经尽力了!你知道为什么我一开始就爱上了你吗?那是因为你的毅力。”

妻子的话唤起了李东华的斗志。
1994年4月,李东华获得瑞士国籍,加入瑞士国家体操队。拿到瑞士护照11天后,他赶往澳大利亚参加第2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在那里他获得了鞍马铜牌。
之后,他在瑞士体操锦标赛中获得了全能冠军和鞍马冠军。
在1995年世界体操锦标赛上,李东华获得了鞍马冠军。这对瑞士体操来说是一个零突破。李东华打破了瑞士45年来没有世界体操冠军的记录,为所有瑞士人所熟知和尊敬。
1996年奥运会上,年仅29岁的李东华以当时年龄最大的体操运动员的身份一举夺得鞍马冠军,时隔100年后首次为瑞士人赢得该项目的金牌。
李东华终于站在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这是他经历苦难后的一种安慰,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最辉煌的一分钟。
在这个安静的西部小国,一位民族英雄诞生了。所有瑞士人都被这种东方消遣方式震惊了。他为瑞士赢得了奥运会鞍马冠军,这是100年都无法企及的。在了解了他的生活经历后,他更受感动和尊重。
奥运会后,李东华这个名字已经让瑞士沸腾了。为了表示敬意,它甚至为赢得奥运会金牌而命名了一架得分为9.875的专机,受到瑞士人民的热烈欢迎,并成为瑞士总统的体育顾问。
他可能不是最伟大的体操运动员,但他的经历绝对是世界体操史上最传奇的一页。
李东华体现了杰出的奥林匹克精神,他使用的鞍马器械被洛桑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永久收藏;国际奥委会用胶片拍摄了纪录片《李东华传奇》;当时,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和瑞士总统亲自为他的自传《突破极限》作序。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高度评价了李东华在三次重伤、五年无正式训练条件和工资、三十多岁的情况下获得奥运会冠军,并称赞他的成长经历是“一个奉献冠军的奋斗史”。
我们不在乎因为伤害和爱而去其他国家是对是错,但他永不退缩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尊重。
好钢需要淬火,宝石需要抛光
李东华是永不放弃的见证人!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因娶洋妞离开国家队, 终赢金牌的背后心酸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841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