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24字,读完约5分钟
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政策
制造业的“新三极”格局已经加快[/s2/]
8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正式公布“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进展情况,并在各地介绍“中国制造2025”的推广情况。
据《经济信息日报》报道,自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以来,包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安徽、山东、陕西、四川和新疆在内的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发布了具体的地方实施政策。从政策内容来看,不同地方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思路,如东部转向高端装备制造业、中部产业升级、西部优势产业突破等。与中国东、中、西部传统的“老三极”格局相比,制造业的“新三极”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权威部门的工作部署,以城市(集团)为载体的“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工作将于下半年陆续启动。目前,宁波等地第一批试点示范城市的建立已经开始。随着相关工作的推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许多城市(集团)将陆续推出试点项目。届时,各试点城市(集团)将发布更具针对性的试点实施方案。

根据各地公开的信息,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安徽、河北、山西、辽宁、吉林、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甘肃、北京、天津、广西、宁夏、新疆,云南、青海、山东、重庆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出台了《行动纲要》,哈尔滨、南京、苏州、东莞等30多个城市也出台了各自的《中国制造2025》实施办法。

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政策,地方政策在“中国制造2025”领域确立了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并强调工业和投资。江苏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计划”建立了15个产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和专用设备、网络通信设备、智能制造设备、先进轨道交通设备、海洋工程设备和高端船舶、新型动力设备、航空空航天设备等。,并提出要努力使江苏制造业经过10年的努力成为“中国制造”。

陕西、甘肃除了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发展领域外,还提出了具体的产业项目和投资额度。例如,《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要求对14个领域的100个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总投资8041.79亿元;《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计划》提出从2016年到2018年组织实施600多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2600亿元。

从政策的具体内容来看,各地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思路和策略,即东部转向高端装备制造业,中部产业升级,西部优势产业突破。随着各地新一轮产业升级,制造业“新三极”格局有望加快。
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东部制造业发达地区将产业发展重点放在高端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科技领域,基本覆盖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先进轨道交通设备、海洋工程设备和高端船舶、新型动力设备、航空空航天设备等十大重点发展领域。此外,上述省份还提出要重点发展机器人、添加剂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制造产业以及“互联网+”相关产业。例如,浙江省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计划”提出建设全国领先的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积极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添加剂制造设备、特种制造设备、智能成套设备电子产品、智能穿戴设备。

安徽、河南、山西等中部省份提出,制造业全面升级不仅要继续深挖能源开采设备、煤化工设备、农业机械和基础加工设备等原有优势产业的潜力,还要提出将其发展重点扩大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信息技术等产业。此外,中部省份还提出进一步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提高高技术产业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重,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如山西省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计划》,要求积极引导新兴产业绿色发展,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基站,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节能长效机制,实施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能源消耗定额标准管理。

陕西、四川、重庆、广西等西部省份根据各自的产业地位,提出了优势产业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例如,陕西的信息技术和航天空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它决心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智能终端、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航空空航天等产业;四川和重庆将继续在轨道交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设备制造领域发挥优势。

此外,西部各省根据各自的地理位置,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战略。如重庆、四川、广西、云南等省都要求积极与东盟国家联系,推动装备制造业、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海外发展;陕西、甘肃和青海强调,他们将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日本、韩国和其他国家的国际合作。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25省中国制造2025落地 制造业新三极格局加速成型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306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