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67字,读完约3分钟
曾经风光无限的经济全球化,现在面临着“去”与“留”的考验,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这对中国来说是机遇还是挑战?当“去全球化”的浪潮蔓延时,中国应该如何更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
8月18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了第一期《世界经济季刊》,主题是“全球经济结构是否发生了重大历史变化”,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回应。许多与会专家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将使中国深入融入世界经济;“一带一路”将构建一个以平等为核心的共建、共享、共赢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并在全球化“后半期”发挥重要作用。

《世界经济季刊》第一期现场图片来源:中国金融网
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英国对英国退出欧盟的公投引发了新一轮关于“去全球化”的激烈讨论。与此同时,世界贸易的持续低迷使许多国家表现出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全球化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未来是“去”还是“留”?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延生说,全球化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变化。他将全球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年至2001年,全球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为2.7%。第二阶段是2002年至2008年,全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8.8%。在第三阶段,从2009年到2015年,全球人均gdp增长率下降到1.1%。从历史上看,全球化意味着专注于巨大的发展机遇,赶上全球化的快车往往会带来快速发展,但现在全球化正进入一个红利大幅下降的新时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虹认为,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但它已经进入了一个“减速和转型”的新阶段。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突破在各个领域显示出活力;以新技术为核心的跨国公司已经形成,这种新的分工体系促进了原有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加强;全球化的微观组织逐渐从传统的跨国公司转变为以平台服务为核心的新型跨国公司,增强了全球化的包容性和共享性;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资源的配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主任赵金平认为,全球化还没有结束,但方式正在改变。tpp或ttip都将成为新时期全球化的主要方式。过去,全球化由世贸组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主导,但未来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来自这些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未来的全球化是一个以一些高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主要方式的全球化过程。”赵金平说。

中国应该做什么?
专家们普遍认为,上一轮全球化存在明显缺陷,即缺乏包容性和共享性,利益分配不均。全球化红利往往由少数国家和跨国公司获得,而发展中国家和小微企业缺乏公平参与和分享红利的机会。这也是全球化后半期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有望发挥重要作用。

张延生说,“一带一路”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所谓“平等”,是指穷人、贫穷国家和贫穷地区有机会参与和分享全球化。
中国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分析说,“一带一路”的核心是包容性和倡导命运共同体。过去,全球化追求商业竞争,但现在它提出了共同建设、共享和双赢的新概念。他还表示,用这一理念构建新的全球化将面临巨大挑战,因为这是对整个世界经济认识的重建。

裴长虹表示,“一带一路”的宏伟愿景是未来开放世界经济的新趋势。在最后一轮经济全球化中,“人们正站在国际分工的制高点上,把我们带进来。”现在,我们能站在最高点把人们拉进来吗?这是对我们的考验。”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共建共享共赢 “一带一路”或扛鼎全球化“下半场”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307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