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14字,读完约8分钟
数据来源:山西七大省煤炭企业2016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
煤炭企业的高负债已经成为山西省政府最担心的事情。为支持煤炭企业转型,8月初,山西银行业拟将7家省级煤炭企业的全部贷款重组为“中长期转型升级专项贷款”,涉及金额超过4000亿元。
事实上,4000亿元的债务只是冰山一角。2016年第一季度末,山西省7家省级煤炭企业负债总额达到1.2万亿元,几乎相当于2015年山西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28万亿元。
在煤炭行业,人们通常把大同煤矿集团有限公司(“同煤集团”)、山西焦煤集团有限公司(“焦煤集团”)、晋能集团有限公司(“晋能集团”)、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晋煤集团”)、阳泉煤业(集团)有限公司(“阳煤集团”)这七家煤炭企业的原煤产量占山西原煤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面对日益严重的煤炭企业债务问题,山西省政府采取措施缓解企业压力。7月中旬,山西省副省长王奕心带领山西9家煤炭企业在京路演招商引资。
如今,山西的严峻形势使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山西的煤炭开采成本相对较低,煤炭企业的债务压力如此之大。有煤炭行业人士指出,虽然目前市场不好,历史上煤炭价格相对较低,但当年的煤炭改革确实让山西煤炭企业承受了沉重的财政负担,这使得这些大煤矿吃了太多的小煤矿,成本高,升级改造成本巨大,为未来的高负债埋下了隐患。

煤炭改革背后的经济因素
早在2008年,山西就进行了多轮煤炭资源整合,但山西仍处于“多、小、散、乱”的采煤模式,矿难频发。
2008年9月2日,山西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外界认为这是新一轮煤炭改革的开始。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轮山西煤炭改革的两个主要初衷是通过大型煤炭企业的运营来提高煤炭行业的集中度,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

在这一轮煤炭改革中,山西大大提高了行业进入门槛,对并购重组主体设置了严格条件。2009年4月,山西省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的通知》(晋[2009]10号文件,以下简称10号文件)。“十号文件”指出,这是一个大型煤炭开采企业——一个年产300万吨的地方骨干煤矿和至少一个年产120万吨的机械化开采矿井;或者有一个年产90万吨及以上的矿井作为支撑。兼并重组后,生产规模不低于每年300万吨,至少有一个矿山年产量不低于120万吨。同月,山西还成立了“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领导小组”。

2011年5月,时任山西省煤炭厅厅长的王守真表示,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基本结束,三年内全省关闭1500个煤矿,淘汰30万吨/年以下小煤矿。一方面,这意味着煤炭大省山西率先告别了中国的“小煤矿”,也意味着这一轮煤炭改革正式结束。

“十号文件”的高门槛在一定程度上把小煤矿拒之门外,这使得许多民营煤老板被挤出了煤田,同时也使得被大型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小煤矿不得不进行升级。
一位在山西长期从事能源发展咨询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事实上,对于大型煤炭企业来说,在那一轮资源整合中,一方面,小煤矿需要资金,另一方面,升级改造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两者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证券市场周刊》2010年报道称,当时的一份文件显示,据估计,山西煤炭资源整合需要动用5000亿元。其中,向基金支付的补偿金约为2000亿元,煤矿整顿和恢复生产所需资金约为3000亿元。这些只是初步的估计,而整个煤炭改革过程中的实际投资估计远远超过这些,这正是因为这些投资为企业后来的巨额债务购买了隐患。

记者翻阅了同煤集团2009年的财务报告,发现同煤集团计划将山西安顺煤矿等100家地方中小煤矿整合为38家。截至2009年底,同煤集团已支付20.1亿元人民币用于基金的并购重组,但尚未涉及被收购小煤矿的升级投资。
根据上述在山西从事能源开发咨询工作的人员介绍,很多综合性小煤矿由于生产条件差,不能直接投产,需要升级,投资更大。据说升级过程通常需要一两年时间,每个矿井的改造成本从几千万到几亿不等。
不仅如此,更糟糕的是,一些矿山发现,改造后产量和质量都很低,开采价值也很小,因此没有直接经营。金煤集团内部人士告诉记者,2009年前后煤炭发生变化时,金煤集团可能整合了40多个小煤矿,但现在只有5个煤矿进行了改造并投入运营。

由于上述原因,许多大型煤炭企业不愿购买一些小煤矿。上述在山西从事能源发展咨询工作的人士称,事实上,那一轮的许多煤炭改革都是政府强迫“匹配”的,大的煤炭企业不买就得买,小的煤矿不卖就得卖。
据此前媒体报道,山西省许多市县都规定了整合主体与整合企业签订协议的时间、资产评估等工作,并采取了一些行政干预措施。在签订协议和进入主体阶段,主要领导亲自负责镇里,指定地点,召集各方谈判,限期完成任务,对不能按时完成目标任务的,启动责任追究制度。

2009年左右的煤炭改革就是在这种“强制”手段下完成的。不幸的是,在山西大力改革煤炭的时候,煤炭工业仍处于高峰期。然而,在一些小煤矿的升级甚至改造过程中,煤炭价格已经开始进入下行通道,这使得许多煤矿在被迫投资改造后难以收回投资甚至投产。当然,煤炭行业的这一巨大变化在煤炭改革之前可能是意想不到的。

然而,在目前的煤炭减容过程中,许多尚未达到整合改造服务期的煤矿被迫关闭。例如,阳煤集团元宝煤矿于2015年关闭。元堡煤矿年生产能力为500万吨,是2009年换煤时才整合的煤矿。根据2009年5月的公开报告,元宝煤矿整合了前一年15万吨的产能,整合后的年产能为300万吨,可采储量为2.28亿吨。预计使用寿命约为54年。

被迫离开的煤老板现在似乎是“乌云背后都有一线希望”
对于大型煤炭企业,一些小煤矿不愿意收购;对于当时的小煤矿来说,2009年前后煤炭价格很高,他们不愿意被收购。然而,他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按照规定投资升级,要么被大型煤炭企业收购改造后再生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资金问题,大多数小煤矿将采用第二种方案。然而,即使他们被迫接受第二种选择,许多小煤矿的经营者也没有得到他们应得的补偿。

2009年9月28日,山西省颁布了《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中资源价格处置办法》,规定兼并重组主体企业应将资源价格返还被兼并方,并按原价格标准的50%给予经济补偿。上述山西行业分析师也表示,据估计,这一标准远低于市场的估计价格。

事实上,在山西,当时民间资本的主要流向是煤炭行业。山西煤炭改革,一个看似“一刀切”的整合模式,直接将一大批煤炭老板推到悬崖边上,使得一些民间资本不可避免地退出煤炭行业。有人估计这部分资金超过1000亿元。当时,伤得最重的是浙商投资集团。据浙江有关人士估计,浙江约有500亿民间资本“深陷其中”,损失严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永升表示,如果不进行高门槛的煤炭改革,允许小煤矿企业自由竞争,它们将充分利用自身的灵活性,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从而降低或规避市场风险。即使后来行业不景气,企业自身经营困难,也会自动被市场淘汰。

然而,大约在2012年,煤炭行业开始走下坡路,许多煤炭企业亏损生产。根据上述山西研究人员的说法,事实上,现在回头看,一些小煤矿在煤炭改革中被强行收购似乎并不是一件绝对的坏事。如果当时的私营煤矿老板没有卖掉小煤矿,他还在投资改造,他现在可能不会笑了。煤改头换面时,煤老板们因出售小煤矿而恼火,现在他们“每一片乌云都有一线希望”。

此外,中宇信息煤业的分析师关大力告诉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尽管当时山西政府采取了强制性的行政措施来改革煤炭,但它确实限制了一些煤炭产能,否则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将比现在更加严重。同时,由于当时的煤炭改革,山西一半以上的煤炭集中在山西七个省级煤炭企业手中。在这一轮煤炭去产能过程中,这些国有煤炭企业表现相对较好,这使得煤炭价格开始见底反弹,煤炭形势呈现好转迹象。钢铁行业也是产能过剩的行业,由于集中度低,产能过剩的影响远远小于煤炭行业。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山西"煤改"后遗症:七大省属煤炭企业负债1.2万亿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310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