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09字,读完约2分钟
据媒体报道,福建某大学近日公开招标租赁校内快递店面,成功的快递企业可以获得店面一段时间的使用权,成为校内唯一一家可以投递快递邮件的企业。其他快递企业的快递邮件必须在送到校门后交给企业配送。业内人士担心这将导致垄断,并可能提高学生的送货成本。

大学校园需要安静有序。在一些高校门口,各种快递公司随意摆摊,快递散落在地上,不仅影响了学校的形象和人流、车流,也给师生带来了一些不便,因为他们无法直接到达校园。实施集中配送,改变校园快递混乱的局面,不仅是师生的愿望,也是大势所趋。

但是,应该有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制度安排,不可能简单地“结合”。简单地将快递权承包出去,让某个快递企业集中在配送业务上,即使意图是好的,也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垄断。垄断往往是各种问题的根源,一直受到人们的批评。特别是当高校在竞拍“快递权”时有租金收入等利益时,难免会给人一种错位感。

大学及其后勤管理部门应该是优质服务的提供者,而不是公共权利的出售者。快递权等公共权利属于所有教师和学生,任何人无权擅自出售。高校如何在规范校园快递管理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是不考虑任何功利的考虑老师和学生。

例如,苏州大学推行快递集中管理,将自行车库改造成250平方米的智能邮件室,就像一个大型的快递超市和一台24小时营业的自动取款机,给快递员一个避雨的地方,也为学生们节省了取快递的时间,这是非常受欢迎的。成都理工大学的四名大学生瞄准了位于“校园最后一英里”的空分拨室。在学校团委的支持下,他们搭建了校园生活物流平台,通过“上门服务”的周到物流,每月收入5万元,也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幸福。

无论是配备智能取货设备,还是在校园内给学生送快递创业,还是其他更好的措施,只要运作得当,都可以达到“一分为二”,方便师生的目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两条底线:第一,它不应该是一个快递公司,可能造成垄断;第二,学院和大学必须总是作为中立的服务提供者出现。

“校园快件权”竞拍引发的争议似乎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实际上反映了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背后的复杂心态:一方面标榜“服务”,另一方面总是想创收,结果很多东西都变成了学生。恐怕这是最值得关注和考虑的。
来源:零点娱乐时刊
标题:高校快递权招投标 校园快递业务岂可随意售卖
地址:http://www.02b8.com/yjdyw/23271.html








